登陆注册
18724

文化遗产视野下,湖北“白起渠”如何进行保护利用?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4:38:450

吴红敬

长渠(又名白起渠),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地处汉江中游蛮河流域,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79年秦国将军白起伐楚,筑坝开渠、水攻破鄢(郢)。秦楚战后,成为襄阳平原重要的灌溉工程,人们为纪念白起而又名“白起渠”。

图一 长渠区位图

长渠自西向东流经南漳、宜城注入汉江,灌溉工程体系由渠首枢纽、渠系工程、调蓄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东周时期的干渠长49.25千米、支渠总长221.8千米、堰塘共有2161口。

图二 长渠鸟瞰图

长渠以其科学的规划,巧妙的布局,完善的工程体系闻名于世。2000多年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见证了区域内自然、历史、社会、经济的演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与社会价值。2008年长渠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该遗址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作为独有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等综合价值明显被低估,亟待科学整体重新评估,以还原其应有的地位。文化遗产首要的是要做好全面保护,在当下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物的活化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

一、长渠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始修

公元前219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将白起率兵进逼楚国鄢城(今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遗址),久攻不下之时,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今南漳县武安镇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长渠之名,最早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唐):“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北魏《水经注》载:“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秦破楚鄢城后,鄢入秦,秦以鄢为县。周围农民以此渠灌田,惠及一方百姓,“战渠”由此变为灌渠,遂渐称长渠为白起渠。

东汉时期扩修

公元190年(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前后,王宠任南郡(今襄阳)太守,大规模修治楚木渠(亦称木里沟),利用自然沟溪把水注入长渠,使楚木渠与长渠相通。两渠同在宜城西引蛮水(夷水),同汇于汉水(沔水、襄水)。《襄州宜城县木渠记》(北宋.郑獬)有载:“木渠,《襄沔记》所谓木里沟者也,出于中楼庐西山,拥鄢水走东南四十五里,经宜城之东北而入于沔。后汉王宠守南郡,复凿蛮水与之合,于是灌田六千顷,遂无饥岁”。

唐宋元时期大修

公元769年(唐大历四年),山南东道(辖襄州、随州)节度使梁崇义首次大修长渠。《重修武安、灵溪二堰记》(元.何文渊)有载:“唐大历四年己酉,节度使梁崇义尚修之,乃建祠宇”。宋朝三次大修。其一,公元999年(北宋咸平二年),京西南路(宋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治所在襄州,今襄阳境内)转运使耿望主持。《宋会要辑稿考校·食货》(清.徐松)有载:“京西转运使耿望言襄阳县有淳河,旧作堤截水入官渠,灌民田三千顷。宜城县有蛮河,灌田七百顷,又有屯田百余顷。请以农隙调夫五百筑堤堰,仍于荆湖市牛七百头,从之”。其二,公元1055年(北宋至和二年),宜城县令孙永(字曼叔)主持。《元丰类稿》(宋.曾巩)载:“至宋至和二年,长渠久废不治,而田数苦旱联,饮者无所取。宜城县令孙永(字曼叔)主持修治,按长渠原来故道,梳理淤塞堙废之处,自二月丙午始作,三月癸未而毕”。其三,公元116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参知政事汪澈主持修治。《宋史·汪澈》载:“孝宗即位,锐意恢复,首用张浚使江、淮,澈以参豫督军荆、襄,将分道进讨。赵撙守唐,王宣守邓,招皇甫倜于蔡。襄、汉沃壤,荆棘弥望,澈请因古长渠筑堰,募闲民、汰冗卒杂耕,为度三十八屯,给种与牛,授庐舍,岁可登谷七十余万斛,民偿种,私其余,官以钱市之,功绪略就。”其后,又有多次局部修治,直到19世纪才逐渐堙废。

民国时期勘测动修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驻守宜城,时任该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字荩沈)得知宜城、南漳两地连年干旱严重后上书湖北省代主席严立三,倡修白渠,引起当局重视,给予了财力、人力扶持,成立了督工处,1942年动工修渠。1943年9月,为纪念为国捐躯的张自忠将军湖北省政府更长渠名为“荩沈渠”,长渠督工处亦更名为“荩沈渠督察工程师室”。后因战争、时局动荡及政治腐败等原因,曾停工又复工,最终于1947年7月底全线停工。

新中国成立后复兴

1952年,长渠干渠复修工程全线开工,9月,渠首工程及建筑物建设开工。1953年春,支渠工程开工,该年4月15日长渠修复工程全部竣工。60年代末期,为提高灌溉效益,多次进行维修、扩建、配套、挖潜。继续沿用古渠“陂渠串联”水利形式的灌溉优势,自1957年至1959年先后在宜城、南漳兴建三道河水库、邬家冲水库、武当湖水库、鲤鱼桥水库、胡岗水库等中小型结瓜水库。2008年长渠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14日被世界灌溉协会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此,长渠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青春活力,造福当地人民。

图三 新中国成立后修复的长渠拦水坝

二、长渠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历史价值

1.长渠是2300年前,秦楚之战秦国名将白起以水代兵,攻克楚国北部重镇鄢郢的历史见证。从此楚国江河日下,一蹶不振,秦楚国力换位,一条长渠见证了秦国的统一大业,顺应了历史潮流。

2.长渠工程特点是渠道像瓜藤,水库、池塘像藤上结的瓜。“长藤结瓜”式蓄水、引水灌溉工程在世界灌溉工程史上独一无二。

3.长渠灌渠种植灌溉历史的考察,可以通过了解该区域种植灌溉历史,了解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况。长渠灌区横跨南漳、宜城两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汉、唐、宋、元时期称“柤中”,为“天下膏腴”之地。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门类不断丰富,耕作制度日趋成熟,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与演变。

图四 长渠维修记功碑

科学价值

1.充分利用了地势地貌及海拔落差,西引东灌

长渠灌区横跨南漳、宜城两县,处于蛮河与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上游以山地、丘陵、岗地为主,海拔高度一般为150-200米;长渠渠首以下自西北向东呈阶梯式丘陵、岗地、平原变势地势。南漳县境的长渠干渠自西向东延伸,海拔最高处在渠首滚水坝旁边的谢家台为76米;宜城市境的长渠干渠自西北向东南延伸,海拔最低处在郑集镇岛口为海拔44米,楚鄢郢(楚皇城城址)即在同一海拔区域。初修长渠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势地貌及海拔落差,引流西部高处的蛮河水向东灌淹鄢郢,秦楚战后变为造福一方的灌溉河渠。

图五 长渠周边农田

2.先分步功能设计,后系统总成,体现了科学规划思想

长渠工程,据古籍《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概括为“立碣、壅水、筑巨堰”,表明了创修者分步规划设计整个长渠工程以“拦河坝、引水口、修干渠”三大工程为主体。拦河坝,就是渠首工程,拦河筑坝以抬高水位,引水入渠;引水口,就是在拦河坝右岸开建引水建筑物(闸门),以控制流向,调节水量;干渠,就是修筑主行水渠。三大工程,各具功能,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长渠系统工程,实现了水攻与灌溉的功能,体现了现代科学规划思想。

3.有效利用了原有的沟渠堰塘,多源引水,陂渠串连

元朝官修地理总志《大元大一统志》(元.札马剌丁、虞应龙、孛兰盻﹑岳铉等编纂)载:“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清楚表明长渠灌区有49口堰塘与干渠相通。据踏勘调查,干渠联通的原有主要支渠共34条。干渠渠道流经之处,沿线串起了大量的支渠、水库和堰塘,目前,灌区共有10座中小型结瓜水库、2161口堰塘,水库与长渠以沟渠相连,有闸门控制,形成多源引水,陂渠串连的排灌系统。

4.实施了多项古代水利技术的创新

首先,实施了“以竹筱石,箿土而为碣”的竹笼筑坝施工技术,既能泄洪又极大地提高抵御洪水的冲击,还能适应河床的不同变化;其次,起水门,即建节制闸。建在渠道上以控制流向,调节流量,调剂丰盈;再次,创造性地发明了“斩竹伐木”“垒以土石”“以防横溃”的我国水利史上沿用至今的一项重要技术。

5.蓄、引、提相结合供水

长渠灌溉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南漳、宜城区域农田分布于丘陵、岗地、平原复杂地势的灌溉问题。兴修长渠引水灌溉水量蓄水的总库——三道河水库(南漳县城西2公里九龙山脚下)蓄水,利用长渠干道引水,对平原、低岗地处的农田实行自流灌溉,对丘陵、高岗地处的农田进行提水灌溉。形成蓄、引、提相结合的科学供水方式。

文化价值

1.战渠变灌渠,化剑为犁的典型特例

秦楚相争时期,秦将白起利用楚国已有的水利工程,拦河筑坝,水淹楚国鄢郢,大败楚国。战后鄢城及邻近区域并入秦国,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从此长渠由水攻战渠变成灌溉之渠,所灌之处,皆成膏腴肥美之地,造福一方百姓。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化剑为犁的仅有特例。

2.楚文化的发源地

据《宜城县志》(清.同治)载:“蛮水入县境,去城西四十里,地名申家嘴,……古沮漳地。”。据作者踏勘现场考察,长渠渠首所在地武安镇以西十余里的胡营镇临沮岗村,在清凉河汇入蛮河北岸有一处台地被称为古临沮遗址,此印证了《宜城县志》之说。又《左传》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公元前11世纪初,楚先祖熊绎被周成王所封之地在楚蛮,居南漳的丹阳。楚王祭祀之地在南漳李庙镇的主山,长渠最大的结瓜水库三道河水库在该镇的南部。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在南漳及宜城区域的“江汉沮漳”之地,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3.辉煌的楚国青铜文化

上个世纪早期,在长渠渠首所在地武安镇的赵家营村和安乐堰村先后出土了一批带有明显春秋晚期楚文化特征的青铜器。如:蔡侯朱之缶、铜方壶、铜鼎、铜缶、铜匜、铜盘、铜盏。通过对这批出土青铜文化材料的种类、器型、纹饰、工艺等的考察,可以清楚地判定春秋晚期新崛起的楚国青铜文化,昭示了当时楚国的辉煌与强大。通过对蛮河及长渠周边区域深入考古研究,可以对西周楚丹阳、早期楚郢都、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楚国疆域及与中原周王朝和秦的关系等有一个较为合理的了解与认识。

4.伴渠而生的诸多民俗文化

流传于蛮河、长渠、汉水一带有诸多民俗,传承至今。端午节划龙舟唱龙船调;过年节有舞鱼闹莲;过喜事待客放流水席;耨秧草劳作时,唱秧草歌。还有流传于宜城市流水镇杨林村一带的大象舞(赶象)、南漳县东巩镇的高跷花鼓。特别是目前主要流传于南漳薛坪镇一带的被誉为楚文化活化石的端公舞。端公舞也叫“扛神”,起源于楚宫廷舞,流传中兼收并蓄了其他文化,尽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依然基本保留了原始古朴的古南楚风格。

生态与旅游价值

1.南漳、宜城长渠灌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与城镇、民居融为一体。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气候、文化、习俗趋同,形成多子系统协调和谐的有机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一幅自然、历史、人文共生的美丽画卷。

2.南漳、宜城长渠区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类人文、自然景观近200处,拥有国保单位4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处。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必将成为荆楚经典旅游线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三、长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策

做好长渠的保护与利用,有效维护长渠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鄂西北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厘清保护利用思路

长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保护与利用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科学规划、特色鲜明。按照长渠文化遗产组成要素及区域分布情况,以楚文化及长渠相关的地域文化为线索,以长渠本体及代表性建筑为保护对象,以其中的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做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文章。以南漳、宜城为核心,以长渠为纽带串连汉水、蛮河,联动荆州、襄阳,突出楚文化、将星文化、农耕灌溉文化和山水林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做好“文旅体 ”文章,做好文化、旅游、体育及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培育新业态,打造具有浓厚荆风楚韵的特色文化旅游带,建成国内一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落实四大保护举措

1.编制保护规划

从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入手,制定较为完善的文物本体保护规划,突出保护为主,活化利用,生态科学,融合共生。根据长渠遗产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分门别类编制出各专项规划。单个遗址、遗迹及配套建设项目也应编制出具体详细的实施规划,并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道路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文化旅游规划等协调衔接,一体推进,使长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更为科学,更加切合实际并能最大限度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2.做好维修保护

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精准实施维修保护工程,以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是实施文物本体保护的核心手段。参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分类标准,根据长渠文物主体部分保存现状,可以将文物维修保护分为现状加固、抢险加固、修缮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的四类工程。

3.优化环境整治

在遵循长渠文化遗产整体风貌相协调的原则下,优化长渠遗产文物主体的环境整治,恢复长渠遗址周边历史文化风貌。重点做好长渠渠首枢纽、渠系工程、调蓄工程三大部分东周时期的渠首、支渠、堰塘等文物周边建筑及环境整治工程,包括基础设施改造、水系疏浚、交通及绿化等工程。

4.齐全配套设施

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改善文物保护与陈列展示的基础条件,实施齐全长渠文化遗产配套建设工程势在必行。要统筹规划实施好陈列展示、道路交通、5G通讯、给排水、电气、停车场、餐饮娱乐、绿化景观等配套建设。

实施五大利用工程

1.古遗址公园旅游工程

域内古遗址众多,著名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安乐堰古墓群,楚皇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时期的临沮城遗址,新石器时代、东周至汉代古罗国遗址;还有东棚遗址,谢家坡遗址,杨家河遗址,袁家湾古墓群等等古遗址。统筹规划,建设各有古文化内涵的遗址公园工程,连珠成串,打造成湖北独具特色的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2.古村镇休闲体验工程

南漳、宜城区域古村镇众多且历史悠久。如:南漳的武安镇,拥有3000年历史的名镇,秦以水代兵破鄢,秦昭王重奖白起,封为武安君,武安镇因此得名。宜城的郑集镇,该镇皇城村有春秋楚国故城遗址,史称郢都,是楚国逐鹿中原的历史见证,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基地;南漳的安乐堰村,百里长渠东西横穿而过,村内有安乐堰古墓群、观上遗址等,是一个风景优美,文化厚重的地方。还有南漳的谢家台村、洪山寺村、临沮城村,宜城的鄢城镇、小河镇等。这些众多的古村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山水人文资源丰富,民风古朴、醇厚。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楚文化,重点规划打造古村镇休闲体验工程项目,将古村镇打造成集古文化赏析、旅游休闲和消费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经典旅游名村镇。

3.农耕休闲研学体验工程

长渠区域,人文及山水资源丰富。具有浓厚楚文化特点的风俗、习惯、节气、音乐、建筑、艺术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农村文化和农业活动相结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水文化公园、农业公园、休闲农业示范点、乡村民宿、特色农家乐、康养医疗等融合新业态。有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耕休闲研学体验基地,打造鄂西北农耕休闲研学体验样板工程。提升长渠区域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旅游吸引力。

4.传统文化传承展示工程

南漳、宜城一带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文化,如:端午节划龙舟唱龙船调,过年节舞鱼闹莲;耨秧草劳作时,唱秧草歌,以及赶象舞(大象舞)、高跷花鼓、端公舞等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大量的民间音乐、传统服饰、传统工艺、习俗等等都是宝贵的财富。国家及省级主管部门要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对传统文化的各类表现形式或项目开展相关研究,理清其历史渊源、地域分布、民族特色、历史与当代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索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进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有效融合与介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创新表达。因地制宜推动建设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展示馆或传习所。

5.长渠及早期楚文化探源工程

组织多学科研究力量,深入研究长渠及早期楚文化,探寻长渠及早期楚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内涵特征,地缘环境及其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成因。深入研究文化遗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及开发利用价值。统筹做好编制长渠及区域文化科研规划;制定年度及中长期研究课题,挖掘遗址文化内涵,正确解读遗址历史文化信息;组织课题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区域文化探明工程研究成果,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和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支撑;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规划设计好遗址保护利用的文化体、价值体、商业运营体,开展重大事项、项目的论证,研究跨行业融合,提供决策咨询和专业指导。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