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98

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研究 | 万邦林立“有娀”乃大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11:124

有娀是中国古史上的族名、国名、都城之名。在万邦林立的龙山时代,有娀因其女简狄“吞卵生商”而名声显赫;其都城因“桀败于有娀之墟”成为古史地标。从考古学上解读有娀史迹,始于古文字大家于省吾先生,后因殷墟五号墓、太谷白燕、忻州游邀和神木石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有娀的历史才逐渐清晰,历历可辨,晋陕高原的龙山时代才越发鲜活丰满,令人赞叹。

时间一

1959年于省吾先生在《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历史研究》1959年11期)中,通过考证商代铜器“玄鸟妇壶”铭文(图一),论证有娀氏与商人世代通婚的史实。他明确指出:“戎女即娀,有娀氏即有戎氏,晚期商王娶戎女为妇,因而加女旁称之为娀,犹之乎商王娶羌女为妇,因而加女旁称之曰姜(姜妫见乙中五四〇五)。由此可见,商代从先世契母简狄一直到乙辛时期还与有娀氏保持着婚媾关系”。这一精辟论述,将“有娀之女吞卵生商”的神话传说,提升到文明起源和国家联盟的历史高度,是探索有娀氏物质文化的先声。

图一 玄鸟妇壶

时间二

1976年,殷墟五号墓的发掘与研究,让有娀之女的故事再次浮出水面。这是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是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图二 妇好墓嘬口罐

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稀世珍品。其中一件青铜嘬口罐(图二,原报告称平底盉,编号837),造型独特,朴素无华,与其他青铜礼器风格迥异,然而亦有“妇好”铭文。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三大配偶之一,甲骨文中习见,据统计出现200多次。她能征善战,曾统率大军,平定羌方及土方等敌国侵扰,是中国古史记载的巾帼第一英雄。此墓又称妇好墓。但是,她究竟来自何方却鲜为人知。

时间三

1980、1981年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3期),使“妇好”的族属和来源问题获得关键性证据,研究出现重大转机。

图三 忻州晏村陶器嘬口罐

妇好墓中极具特色的青铜嘬口罐竟然在白燕商代遗存中发现日用陶器,虽难以复原,但属同类器物,线索清晰。无独有偶,1980年代山西忻州文物部门在晏村遗址调查采集到了完整陶器(图三,忻州市文物管理处提供),陶器嘬口罐撞脸青铜嘬口罐,证据链得以闭合。正所谓娘家器物证娘家,青铜嘬口罐原是模仿妇好娘家的陶器制作而成,属媵器一类,代表着妇好的出身,被随葬墓中。鉴此,可断言妇好所在族群和母国的文化遗存,就是白燕商代遗存,其核心分布区在晋中及以北一带。这里地处安阳殷墟的西北部,直面吕梁山区,是殷商王朝抵御土方等敌国侵扰的前沿要地。妇好与此地的不解之缘便不言自明了。

图四 白燕商式翻缘鬲

白燕商代遗存自身特点鲜明,与商文化关系密切。典型特点是本土的侈沿深腹鬲、商式翻缘鬲(图四)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鬲,三者共存伴生。而白燕特有的敛口卵形三足陶瓮(图五),却不是商文化因素。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点,从早商二里岗时期到殷墟早期稳定发展,正是娀商联姻结盟关系的考古体现。

图五 白燕敛口卵形三足瓮

那么,于省吾先生所说有娀氏从契母简狄开始就与商人通婚在考古上有何体现呢?

图六 白燕高领鬲

白燕商代遗存的前身是白燕夏代遗存,两者一脉相传。白燕夏代遗存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年代分别相当于二里头遗址的二期和四期。其早段高领鬲最典型(图六,以下简称白燕高领鬲),它有两个演变方向:一是在本土发展为白燕商代的侈沿深腹鬲;二是东出太行,在豫北冀中南地区发展为先商文化的商式鬲(许伟《先商文化商式鬲探源》原载《纪念张忠培纪念文集·学术卷》故宫出版社,2018年)。

图七 刘庄高领鬲

河南鹤壁刘庄墓地和河北唐县北放水遗址等地,都发现白燕高领鬲发展为先商文化商式鬲的实例(图七,刘庄高领鬲)。刘庄发掘报告指出,早期墓葬的高领鬲“长颈、鼓腹、分档、袋足肥硕、高实足跟为其显著特点,墓地出土的多数鼓腹陶鬲应为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高领鬲和商式鬲伴随墓主人埋葬在同一墓地,说明双方已经融为一体,娀商联姻结盟业已形成。

把这些引人注目的历史线索放在中原与北方地区的大格局中考察,晋中的历史地位就显得格外突出和特殊重要了。1982、1983年度开展的晋中考古调查(《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9年),进一步追寻白燕提出的历史线索,拓展对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取得丰硕成果。将龙山时代双鋬鬲的发生发展推到了学术前沿,这类遗存体量之庞大,纵深之辽阔,问题之重要,决不可等闲视之。

时间四

1987、1989年为探索晋中及以北地区双鋬鬲的编年与谱系,山西忻州游邀遗址走进研究的视野。2005年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忻州游邀考古》形成了对游邀双鋬鬲年代、分期与谱系的认识,提供了双鋬鬲是怎样转化为白燕高领鬲的具体线索。以往被分别称为陕西龙山文化的新类型、老虎山文化、新华文化、朱开沟文化、大口文化、杏花村文化、游邀文化,实际上都是以双鋬鬲为标型器的同一考古学文化,距今4600—3800年间晋陕高原和内蒙古河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态势因此豁然明朗,双鋬鬲、高领鬲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原生遗存。

游邀双鋬鬲最具代表性。分为早中晚三期,早中期皆矮领双鋬鬲,足腹分体,无实足跟。晚期出现高领双鋬鬲,足腹一体,增加实足跟。个别高领鬲去掉双鋬耳,成为白燕高领鬲的前身。毫无疑问,白燕高领鬲是从双鋬鬲系统中演变出来的,换言之,双鋬鬲是有娀文化的源起,有娀集团竟然如此古老,超乎想象。

游邀早期矮领双鋬鬲

游邀晚期高领双鋬鬲

值得关注的是,游邀晚期有一组来自二里头文化一期的陶(礼)器,包括鸭形器、有圆形镂孔的浅盘豆、镂孔的圈足盘、长颈壶和平口鬶等。既为游邀晚期的断代提供了依据,更显示此时中原夏文化曾与有娀文化发生了某种交集。

时间五

2000年张忠培先生领衔国家文物局《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文化生业与环境》项目,组织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考古部门对河套地区深度调查,早年曾发现的神木石峁遗址再次进入研究的视野。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发掘石峁。得知该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拥有400万平方米和闭合城墙的超级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掘的深入,到了2015年的时候,石峁皇城台的考古工作再次为有娀的研究提供证据。以皇城台为中心的内城和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的一座罕见大型石城,城垣结构清楚,城门、墩台、马面、角台等附属防御设施齐全,保存良好,功能划分已出端倪,尤其是金玉合璧的铜齿环类器物证明,文明的灯塔已然矗立在黄土高原的东部。那些栩栩如生的陶质大鸟让人拍案叫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真的被尊为祖神崇拜。这里的双鋬鬲无疑是有娀遗存的标志物。有娀的作为就像石峁古城一样,震古烁今,摄人心魄。万邦林立的龙山时代,有娀雄居中原之北,释放出雄厚实力和文明体量。

一个甲子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证明:

其一,双鋬鬲是石峁城池的主角,其年代与游邀的早中晚三期遗存大体相当,属同一考古学文化确定无疑。在山西晋中盆地及其以北的广袤地区这类遗存一家独大,全方位分布、多层次表现,不时地由太行八陉外溢而出,参与黄河中游地区的文明进程。河北蔚县筛子绫罗、河北邯郸涧沟、汤阴白营等遗址都有双鋬鬲造访的足迹。白燕高领鬲东出太行,在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衍生出先商文化的商式鬲。高领鬲源自双鋬鬲,同时又是先商陶鬲的前身。显然,先商文化陶鬲的源头就在晋中及其以北地区。换言之,有娀集团世代祖居山西晋中及以北的晋陕高原,在太行山东麓实现了娀商联姻结盟,开创了中原商朝大业。

其二,有娀是个历史的概念,有娀的女儿简狄与帝喾联姻之后,加入到三皇五帝的文明系统之中,在龙山时代的激情岁月陡然崛起,并留下震古烁今的地标性建筑,难怪司马迁要将其载入史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诗经·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郑笺:“禹敷下土之时,有娀之国亦始广大,有女简狄,呑鸟乙卵而生契”。可见,文献历史学对有戎的关注更为久远。当然,“吞卵生商”不过是有娀集团的贡献之一。

有三个时间节点对认识有娀的发展史特别重要:

一是晋中双鋬鬲遗存的崛起正是庙底沟二期文化造访之后,有娀集团从此脱颖而出。《读石峁古城 看文明亮点》(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日)推测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是帝喾创造的物质遗存。研究表明,该文化历史贡献之一是孕育出尧都平阳的陶寺文化,尧是帝喾之子,可见,文化与族属的推测符合逻辑,考古与文献彼此呼应。帝喾的另一贡献是联姻有戎,向北拓展,开发晋中。《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白燕遗址的发掘证明典型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曾做客此地,是其联姻的物质证据。而且,他们制作陶斝的方法激发了有娀族群创造陶鬲的热情,晋中地区双鋬鬲的问世足证其生活方式又上新的台阶。此后,用釜灶改装陶鬲的盛况一发而不可收,迅速形成区域性的遍地开花,茁壮成长,四面出击,有序传承。

二是郑笺所言,“禹敷下土之时,有娀之国亦始广大”,充分说明有娀集团进入夏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不论是作为族群还是邦国,他们与商人通婚,联合结盟,是道靓丽的历史风景线。资料表明,忻定盆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中国北方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交通要冲,黄河流域的龙山晚期实属变革时代,风起云涌,交流频繁,二里头文化已经渗透到这里,与游邀双鋬鬲发生直接联系,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领鬲完成最后的蜕变,开始了谋划大业,东出太行,逐鹿中原,再创辉煌的征程。

三是从二里岗到殷墟时期的白燕商代遗存独树一帜。有完整的发展序列,有不同文化谱系的器物共生共存,有妇好墓那种极其醒目的嘬口罐,因此,他们既与商人联系紧密,又置身于商人之外,完全符合与商人结伴同行的条件,于省吾先生早年的论断足以成为定论。否则,若非玄鸟妇壶铭文的研究,若非妇好墓独有的媵器现世,若非太谷白燕、忻州游邀和神木石峁的科学发掘,单凭史籍的寥寥数语,怎么也难以将其与晋陕高原的双鋬鬲、高领鬲一脉相承的谱系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皇城台上那些展翅欲飞的陶质大鸟,只能让人们的思绪停留在神话传说的飘渺记忆之中。

其三,石峁古城就是“有娀之墟”。在晋中地区的距今4500—3200年前后,鬲是有娀的标志,有鬲便是有娀。这个族群相对稳定,赓续传承,长期积累,实力超强,石峁古城让所有的研究者印象深刻,非常错愕,其原因就在于它是有娀集团的巅峰之作。

万邦林立,群雄逐鹿,最亮的文明灯塔竟在晋陕高原矗立。这充分说明在夏代文明之前的龙山时代同样存在着根基深厚的文明类型。正如《史记·夏本纪》说有鬲氏曾助力少康中兴一样,此时,文明的旗帜在戎狄蛮夷生活繁衍的地方高高飘扬,精彩纷呈,贡献良多,引领和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这个历史的逻辑,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满天星斗”的理论和“多元一体”的历史观的基础内容。红山文化牛河梁的发现第一次冲击传统史学观念的浪潮,动摇了黄河文明一枝独秀的中原中心论;而神木石峁的石破天惊无疑是第二次浪潮,雄辩地证明华夏周边的文明灯塔同样光芒四射,魅力惊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由来久矣。

“万邦林立有娀乃大”的研究,让帝喾时代、有娀集团和“有娀之墟”活了起来,丰富了晋陕高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作者:许伟 卜工)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4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