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济南市东梁王一村遗址发现战国墓地
为配合基本建设,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东梁王一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遗址,位于历城区鲍山街道东梁王一村南侧,西邻梁王河,为河旁台地。

东梁王一村遗址中北部发掘全景(上为北)
此次发掘位于遗址中北部和东北部,分为三区。地层堆积简单,可分为耕土层、扰土层和生土层。清理遗迹均开口在生土层上,共有墓葬172座、窑炉6座。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160余件,主要有陶罐、陶壶、铜镜、铜铃、铜珩、铜钱等。发掘墓葬中有57座无随葬品及其他可资断代的典型特征;其余按时代可划分为战国中晚期90座、西汉中晚期5座、东汉晚期6座、唐代墓葬3座、宋墓6座、清墓5座。窑炉1座时代为东汉中晚期;其余推测为战国晚期。
战国中晚期墓葬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均分布在一区,其中土坑竖穴墓49座、砖椁墓28座、瓮棺墓13座。
1.土坑竖穴墓
规模较小,多呈长方形,直壁、平底,一般长2~2.5、宽1~1.5、深1~2米,最大的一区M70长3、宽1.9、深3.7米,最小的一区M32仅长1.4、宽0.6、深0.3米。部分设有壁龛(多在墓壁西南角),少数设生土二层台(可分为四周台和两侧台两种)。大部分填土为黄褐色花土,部分土质较硬、似经夯打、但夯窝及夯层不明显。多数未见葬具,少数可辨一长方形棺,个别“Ⅱ”形棺。人骨可辨的均为单人葬,部分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北为主、个别向东或西。随葬品多为陶罐1件(个别为陶壶2件),置壁龛内;很少数随葬有半两钱、铁带钩、铁削、铜珩等器物,置棺内人骨周围。

M1墓底(由西向东)

M1出土陶罐

M120(由东向西)

M120出土棺饰
2.砖椁墓
与土坑竖穴墓规模相近,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底用青砖砌筑椁室。一般先设铺地砖,再砌椁壁,从板灰痕迹推测原多有木质盖板。铺地砖主要有横向对缝平铺、两侧横向夹一列中间纵向平铺、两砖一组横纵交替平铺等三种形式;椁壁有顺向单砖错缝平砌、顺向侧立砖与平砖隔层交替垒砌、顺向与丁向平砖同层交替(多两砖一组)错缝垒砌等三种形式,以前者最多。
砖椁上方的墓壁一角多设壁龛,其中西南角较多,其余三角较少。均为单人葬,除一座墓葬棺痕明显外,其余均不可辨。人骨大多保存较差、部分粉化严重,仰身直肢,头向北为主(其次为东向,南、西向各1座)。13座出土随葬品,以1件陶罐为主,置壁龛内;少数随葬有铜带钩、铜镜、铜珩、残玉环等器物,置棺内人骨附近。墓葬所用青砖均素面,可分大、小两种,大砖一般长45~54、宽16~18、厚6~8厘米;小砖长24~26、宽12~13、厚4~6厘米。另外15座虽未见出土器物,但所用青砖、砌筑方式与其他墓葬一致,推测其时代应接近。

M29(上为东)

M29出土陶罐

M130(上为北)

M130陶罐
3.瓮棺墓
规模较小,形制简单。墓圹平面多呈长方形、少数椭圆形,直壁、平底,大多很浅。均为单人葬,头向北为主、少数向东、个别向南,葬具用陶瓮或陶盆对接而成。其中长1米左右的小墓埋葬儿童,人骨多粉化严重,可辨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葬具为陶瓮和陶盆;长2米左右的墓主人为青壮年,部分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葬具用两陶瓮。仅两座出有随葬品,均为陶罐1件,其中1座置墓壁西南角壁龛内、1座置瓮棺外西南角。

M46(由南向北)

M46出土陶罐
东梁王一村遗址此次发掘的墓葬数量较多,延续时间较长,丰富了济南地区战国至清代的墓葬资料,为各时期葬制葬俗以及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这批墓葬均为小型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在此前济南地区发现的各时期墓葬中较为常见,出土随葬品较少,应为一般平民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现了28座战国时期砖椁墓,根据出土陶罐初步分析其时代为战国中、晚期,是目前国内发现时代较早的砖椁墓,为研究这一墓葬形制的起源提供了新材料。而部分瓮棺墓墓主人为成年人,改变了过去一般认为此类墓为儿童专用墓葬形式的认识。
此外,东梁王一村遗址发现的绝大多数墓葬为战国中晚期,与东北相距约500米的梁王古城时代基本一致,墓主人应为城内居民。这次发现为研究战国中晚期齐文化区域特征、齐国边邑状况、齐国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者:刘秀玲 房振 郝素梅 胡娟 颜奕
作者单位: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日本男女混浴跟中国学的?看看先秦时禁洗“鸳鸯浴”就知道答案了
先秦洗澡讲规则本文作者倪方六天气越来越热了,游泳馆、水上乐园又成了好处。在没有空调,降温手段和设施均比较原始的古代,进入夏天后,避暑的最好办法之一也是亲水洗澡。而在洗澡的方式选择上,皇家和民间截然不同,前者奢华荒淫,后者低碳纯朴。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26:280002李零:博山炉何以以博山为名
汉代流行博山炉,墓葬出土极多,学者多以为是表现仙山。但什么叫仙山,博山为什么叫博山,多未之考。今试为说之。仙山西周铜器有山纹。山在中国艺术中很重要。博山炉是一种以山为盖的薰炉,学者多以为是表现仙山。仙山是方士求仙访药的山。蓬莱、昆仑,一东一西,代表仙山的两极,但博山炉未必是表现蓬莱、昆仑。求仙什么时候才出现?现在还不好讲。但战国晚期,特别是秦汉以来,这类活动越来越流行。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53:570000江苏特大发现!发掘出一男四女合葬墓,出土一只金蝉价值9个亿
江苏特大发现!发掘出一男四女合葬墓,出土一只金蝉价值9个亿引言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中华民族蕴藏着许多的历史文物,所以考古也越来越受重视。考古不仅是要挖掘出宝物,更是对一个国家时间线的梳理,寻找国家丢失的记忆,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十分重要。这也是考古存在最大的意义,找回被历史遗留的文化底蕴。我要新鲜事2023-06-17 19:11:310002秦始皇陵外围发现的竹简 揭露秦始皇为人(秦竹简)
秦朝留下来的竹简说明秦始皇不是个暴君。2015年,在湖北里耶古镇的一口枯井中发现了秦代竹简。这些秦朝的竹简可是连司马迁都没有见到过,专家们第一次看到秦简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枯井中发现的秦代竹简36000多枚,20多万,他们清晰记载了秦国当时的法律、赋税、徭役等等方方面面关于秦国的法律法规。秦竹简我要新鲜事2023-12-08 19:56:330000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
中国以其绵远悠久的古代文化著称于世,其标志之一是传世古籍的丰富繁多。人们形容中国典籍,常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并非夸大之辞。古书可以认为是前人遗留的信息。过去的世代早已消逝,但就像我们的感官接受远方传来的声波、光波一样,通过书籍所蕴含信息的传递,能够认知古代的存在。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