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广东增城金兰寺遗址
发掘单位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易西兵
一项目概况
金兰寺遗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县江河西岸,为珠三角平原北缘一处重要的史前贝丘遗址。1958年至1961年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历史系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现距今约6000年的彩陶文化遗存,以及三时期四叠压文化层,为广东史前时期考古学的编年序列提供了地层证据。金兰寺遗址是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贝丘遗址,1984年被增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为配合广汕高铁石滩段项目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区位于金兰寺遗址最北部,清表后地表标高约5米,东南距离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发掘区约200米,共计布设10×10米探方11个,实际清理面积约800平方米。
为做好金兰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发掘过程中与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古环境、动植物、人类骨骼等多学科研究,并利用三维数据采集等技术手段采集发掘信息,取得丰富的成果。
二地层堆积
金兰寺遗址本次考古发掘地层可分为4层:①层为宋至清代文化层,分布于整个发掘区;②层为战国时期,分布于发掘区周边,经检测推断为古水稻田;③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贝壳堆积层,分布于发掘区中部,分布范围约500平方米;④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分布于整个发掘区,发现遗物极少。
三重要发现
本次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46座(出土古人类遗骸43具),另有灰坑、柱洞、灰沟、水井、墙基等遗迹一批;出土陶鼎、陶豆、陶纺轮、骨镞、石镞、石锛、石钺、石矛、玉芯等文物208件/套;此外还出土各时期贝壳、鱼骨、龟甲、鹿骨、猪骨等标本。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44座、战国时期墓葬2座,出土保存较好的古人类遗骸43具。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坑内多填大量贝壳。随葬品多为实用器,器类见陶鼎、陶豆、陶釜、贝玦、石环等,碎物葬现象比较普遍,可见粤北石峡文化、粤东虎头埔文化及珠三角本地文化因素。墓底多有保存较好的人骨遗骸,仰身直肢葬居多,仅2具为屈肢葬,一次葬居多,人骨可见捆缚迹象,其中M15发现母子/女合葬现象。战国时期墓葬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见1具保存完好的人骨遗骸,未见随葬品;另1座为椭圆形墓口、长方形墓底的土坑墓,未见人骨和随葬品。













此外,本次考古发掘清理发现的②层战国时期文化层经检测分析推断为古水稻田。②层为黑褐色土,有机质含量高。磁性分析发现,②层磁化率较高,可能与稻田长期耕作、污灌、C4作物生长与秸秆焚烧等农业管理方式有关。孢粉分析发现,②层花粉显示绝大部分为禾本科,且禾本科可达到50%-80%;草本类花粉,也基本可以反映水稻田环境。植硅体分析,在②层发现丰富水稻扇形植硅石。

四价值意义
金兰寺遗址本次考古发掘成果丰富,为重构新石器时代晚期环珠江口地区人类生产生活及文化发展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本次已发掘的40余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多数墓葬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人类遗骸的发现为开展骨骼及牙齿形态学、骨骼生物力学、古病理学、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对于研究和阐释中国华南史前时期古人类的微观演化以及中国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华南史前时期人群迁徙互动和生业方式转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金兰寺遗址古水稻田遗存是岭南地区首次考古发现且年代最早的古水稻田遗存,对研究岭南地区水稻种植等意义重大。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
太昊和少昊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代表着上古时代两个显赫的部族或部族集团。根据文献记载,他们居住在东方,属于夷人集团系统。关于太昊和少昊的时代、地望、社会发展阶段及相互关系等,曾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梳理关于太昊和少昊的文献记载入手,结合传说地望内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进而对太昊和少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一、关于太昊和少昊的传说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35:550000伊朗古墓里发现情侣 真正实现了一吻千年(千年情侣)
伊朗古墓里发现的一对情侣一吻长达2800年之久。1972年,伊朗的国家考古队在一个小镇上发现塔佩山考古遗址。塔佩山遗址是一座始建于3000多年前的古城的遗迹。一天,一个工作人员挖出一个深坑,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地形,专家判断这里应该当年是一个谷仓。随后在一处墙壁下发现了这两具紧紧相拥在一起的孩子。一吻千年我要新鲜事2023-11-12 19:23:240000特稿|本刊宗旨
本刊立足网络平台面向广大历史、考古、文博同行与同好旨在提供准确的专业知识倡导健康包容的思想观念志在办成一份有内涵、有品位、有格调值得每日守候的精品网刊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15:130000开展五个百大遴选推介活动,助力构建中华文明标志体系
中华文明有气质,已经低调务实地优秀了五千年;中华文化有颜值,已经谦虚谨慎地美丽了一万里,但是中华民族亘古及今其命维新,中华文明历经千秋万载依然风华正茂,中华文化跨越千山万水仍是蓬勃少年,始终生命旺盛、生机勃发、生气淋漓。文博大者,为国为民;文博新者,为今为来。文化遗产是公共遗产,理当为人民大众所共有共享。文博事业投身专门但应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扎根过去但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0000中型食肉恐龙:迪布勒伊洛龙 活于1.67亿年前(仅发现颅骨)
迪布勒伊洛龙诞生于1.67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属于中型食肉恐龙,它是兽脚亚目中的斑龙科,第一批化石是在02年于法国发现的,也是两后足进行直立行走,所以前肢比较短小,但是这次的化石并不完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头骨,所以人们目前对它还并不了解。迪布勒伊洛龙的历史来源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8:15: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