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独木古舟 阡陌纵横——浙江余姚施岙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海报设计:曹秉进)
浙江省余姚市施岙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王永磊
施岙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施岙自然村西侧的山谷,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地表海拔约1.4~4.2米。勘探发现,史前古稻田堆积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探索长江下游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和农耕方式的演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近8000平方米。

考古发现了具有明确叠压关系的三期大规模稻田,清晰展现出河姆渡文化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田块形态和稻田结构。另外,在古稻田西边坡脚发现一处商周时期村落遗址。


第一期稻田(?层)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800~4500年。西区南部稻田堆积整体比较平整,总体西高东低,表面略有起伏,发现一段宽约2.2米的田埂。另外,在西区稻田边缘发现少量灰坑。堆积中出土极少量陶釜、陶罐残片等遗物。


第二期稻田(⑧层)属于河姆渡文化晚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700~3300年。发现了12条田埂,有南北和东西两种走向的区分。南北向田埂分布在两侧靠山区域,一般宽1~3米。东西向田埂基本纵贯东西,两端与南北向田埂交汇,一般宽0.3~1米,间距16~41米。西区与东区稻田中各有1条总体呈南北走向的河道。东、西区稻田边缘堆积与西区河道堆积中出土少量陶片、石块、植物种子等,出土陶片中有绳纹陶釜口沿、豆柄、鼎足等器形。




第三期稻田(⑦、⑥层)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300~2600年。发现了由纵横交错的凸起田埂组成的“井”字形结构,以及由河道、水渠和田埂中的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田埂有22条,宽1~4米,间距15~40米。靠近西侧山脚,发现一条南北向的古河道。稻田西部边缘有少量水沟,应为稻田的沟渠。绝大多数田埂由稻田土堆成,个别田埂由黄土铺设。有7块田较为明确,最小的面积约230平方米,最大的面积约1750平方米。西区稻田边缘和古河道中出土少量陶鼎口沿、鱼鳍形鼎足、平底罐底及石刀、斧、锛等。12号路东端出土一条用作田埂中垫木的残独木舟,船头、船尾均残缺,残长5.6米、最宽0.8米,厚3厘米左右。






除了相关遗迹和遗物,古稻田堆积中还包含较多水稻小穗轴、颖壳、稻田伴生杂草等植物遗存。植硅体分析显示,稻田堆积中水稻植硅体密度在1~2万粒/克,远高于土壤中水稻植硅体超过5000粒/克的古稻田判定标准。

发掘区完整剖面显示,三期古稻田之间和上下普遍有泥炭层和海相淤积层间隔。河姆渡文化早期稻田层之上的泥炭层,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500~4300年。良渚文化稻田层之上的泥炭层,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600-2300年。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还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碳十四测年、木材鉴定、土壤微形态分析、环境考古等多学科研究。

施岙遗址古稻田的考古发现和发掘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第一,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钻探调查发现,发掘区周围古稻田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左右。
第二,施岙遗址的大规模稻田起始年代可追溯到距今6700年以前,发掘揭示了从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的稻田结构变化,反映出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脉络,刷新了学术界原有的认识。
第三,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高度发达的湿地稻作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技术,催生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并对这一地区独特的观念意识形态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稻田层、泥炭层、海相淤积层相互叠压反映出史前环境的波动对先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古稻田发现发掘提供了研究全新世人地关系的新材料。
第五,施岙古稻田考古,是由基本建设考古转为主动性考古的范例。工作过程中始终有科技考古工作者参与,采用了勘探、长探沟解剖与大面积揭露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调查勘探和发掘同类遗址具有示范意义。


作者:王永磊等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偶然发现古墓群,一张“纸”惊呆了所有人,专家:向历史发起挑战
众所周知,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漫长的岁月中,先辈大能者也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瑰宝,其中“四大发明”就是典型代表;暂且不说其他的,单是“造纸术”就足以称得上“改变世界”。说起“造纸术”,大多人都知道是汉代“蔡伦”所发明;但在1986年,在甘肃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群,专家却对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惊呆了,甚至说“向历史发起挑战”。我要新鲜事2023-04-23 23:49:400000荐书:《陶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序言陈淳本书是秦小丽教授和张萌青年副研究员与“陶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组四位研究生共同完成的一本专著。在阅读国外近百篇论著和小组研讨的基础上,他们对陶器研究的各类议题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门别类加以介绍。本书明确的理论导向以及涉猎极广的议题和视角,为我们了解国际学界陶器研究的前沿提供了一扇窗口和具体实践的参考。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3:11:33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琉璃阁商墓
▲铜鬲商代中、晚期墓群。位于河南省辉县琉璃阁附近。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这是继安阳殷墟之后在中原地区最早发掘的一群商代墓葬,为研究盘庚迁殷前的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资料。▲陶埙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3:34:080001浙江台州的古墓 居然发现一组金腰带(浙江古墓)
浙江发现的古墓是宋朝的副宰相。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揭晓了在浙江2022年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在台州的有两个考古发现,他们分别是一个遗址以及延恩寺的宋代墓穴,这个遗址的来头也不小,被叫做仙居下汤遗址,这是在我国浙江台州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时间遗址。其实早在1983年的时候已经被发现了,随后是被列入到了省级保护单位。2022年浙江的考古研究所在这个遗址周边建立了考古工作站进行了后续的挖掘。仙居下汤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3-19 03:07:120000地球为什么会有很多古文明的痕迹呢?
最近看《木星上行》感觉电影说的有一定道理!地球就像个外星高等生物的牧场,人类就像放牧的对象,当繁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该收获(也就是灭绝)了。人是怎么来的?进化?你认为猴子真的能进化到人吗?从有人类记载的历史到现在就几千年,之前史前人的痕迹却很少。我要新鲜事2017-12-05 12:24: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