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襄阳市博物馆、枣阳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方勤
郭家庙墓地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地处汉水支流滚河北岸、随枣走廊的入口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地东距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1公里,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以上。郭家庙墓区于2002年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曾伯陭墓等墓葬20余座。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保中心等单位联合对曹门湾墓区进行了发掘。此次共清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1座、马坑2座、车马坑1座,共出土铜、漆木、玉石、金、银、锡、陶、骨、皮革等各类质地文物近1000件套,包括青铜器800余件套、玉器86件、漆木器40余件,其中鼎、盘等有“曾子”铭文。该墓区为一处曾国公墓地,以位于岗地最高处的国君墓M1和陪葬的大型车坑、马坑为中心,其余中、小型墓葬有序分布于M1的西侧、南侧。
M1为带斜坡单墓道岩坑墓,东向,一椁二棺。墓室长11米、宽8.5米、深8米。墓道与墓室同宽,长10米,自东向西逐渐倾斜,临近墓室处渐收为一平台,形制特别。该墓早期被盗扰,但椁室保存较好,未发现分室现象,但摆放有一定规律:椁室内西北部为车马器,北部为礼乐器,南部为兵器,东部仅存豆、盒等漆木器及金玉器,疑原有大型青铜礼器被盗,出土文物总数达700余件(套)。出土的音乐文物最具特色,主要有钟、磬、鼓、瑟及钟架、磬架、建鼓架。钟、磬架横梁(即簨)均为两端圆雕龙首,通体浮雕彩绘变形龙纹;钟、磬架立柱(即虡)均为圆、浮雕相结合的龙凤合体的羽人形象;钟、磬、建鼓架的底座(即跗)为通体彩绘垂鳞纹圆雕凤鸟造型。瑟尾彩绘浮雕龙纹,3个枘孔、17个弦孔清晰可见,为瑟的早期形态,并发现瑟柱6个。建鼓贯柱(即楹)高3.31米,彩绘蟠虺纹。瑟、建鼓以及钟、磬架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墓内出土弓、矰矢、缴线轴的组合,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成套弋射用具。还出有一枚墨色块状物,经检测含碳12%-15%,可书写,为迄今最早的人工书写颜料。发现的大量金属饰件,如金银合金虎形饰(含金量约87%)、铜虎形饰等,采用了锤锻、模锻、冲孔等工艺,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其中铜虎形饰采用了鎏金工艺,是我国最早的鎏金实物;银鱼是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现最早的银制品。











M1陪葬的大型车坑,长32.7米、宽4米,葬车28辆。车辆呈东西纵列式摆放,车舆、毂、辐、轮、辕、衡等结构清楚,共出土軎、毂饰、辕首饰、辕末饰、銮铃等车器约122件(套)。首次在车坑内发现柱洞,其中北沿14个、南沿2个,推测车坑填埋前其上建有类似为车棚的建筑,起保护车的作用,可能与“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的礼制有关。马坑长9米、宽8米、深2米,葬马49匹以上,所有马头排列多见两个一组。



清理中型墓共22座,可分两类,一类稍大,如M5、M9、M30,墓口长约5-7米、宽约4-5米,葬具为一椁二棺,附葬有车马坑;一类长4-5米、宽约3米,形制为一椁一棺。其中M10、M13各出铜鼎1件,鼎内壁分别有“曾子□(泽)”“曾子寿”字样铭文,M22出土鼎1、盘1、匜1、簠2,鼎内壁有“□(尼)君鲜”字样铭文,盘内底均有“旁伯”字样铭文。小型墓6座,为一椁一棺或单棺,多带侧壁龛,龛中放置一组陶器,器类有鬲、豆、罐、壶等。







发掘期间,还调查了郭家庙墓地东南面的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发现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包含有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文化遗存,推测这两处遗址可能为这一时期的曾国都城。这一布局也比较符合古代国君墓多位于都城西北部的规律。
郭家庙墓地为春秋早期曾国国君墓地,与西周早期的叶家山曾侯墓地、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共同构建了曾国考古的年代序列的关键节点,为研究曾国历史与周代封国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手里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象牙)
三星堆的青铜雕塑手里握着一颗古象牙。国家考古专家组通过几年研究后,终于给出了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像手里握的东西的答案,这是一颗象牙。关于这一定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考古专家在三星堆里出土了全世界从未发现过规模如此之大的象牙坑,成吨的象牙数量多达120根,而且最重的一根象牙重达100多斤。超大象牙我要新鲜事2024-01-10 17:43:380004护陵士兵王绍仪比孙殿英更猖狂俩月掏空清东陵157座皇陵
盗墓并非小说中描绘的那般神秘刺激。历史上存在一些著名的盗墓贼,如孙殿英和王绍义。其中,王绍义被誉为护陵士兵,其盗墓行为更加猖狂。他在2个月内盗掘了我国清朝东陵157座皇陵,将其中珠宝财宝掏空。这种盗墓行为对国家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应受到谴责。我要新鲜事2023-06-20 19:58:410000打破常识!香河老人竟不会腐烂,生命力的超越之谜!
近日,河北香河县一位逝去30年的老人竟然没有腐烂,仍然保持着生前的样貌,让人惊奇不已。据了解,这名不服老人虽然肤色比较深,但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在密封恒温无菌的环境下保存,更没有使用任何防腐剂,就这样一直在床上躺了30年。我要新鲜事2023-04-11 22:12:110002荐书 | 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又一力作——简评《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
去年10月,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刘俊男教授赠我一部75万余字的大著《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并嘱我雅正。我对文明起源的问题研究不多,但对于近数十年学术界关于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关注不少,通读此书时,渐觉新意颇多,盼与学界同仁尽早分享。《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作者:刘俊男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8月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20:440000邓振华:粟黍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7:22:5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