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73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07:0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傅宪国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海南省万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三亚市东部海岸地带。当地属于砂质海岸地貌,常年受潮汐、风浪影响,形成多个潟湖、海湾等相对独立又相互交通的地理小单元。各地理单元内海、陆生生物资源丰富,颇适于古人繁衍生息。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2012年3月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联合在海南岛开展田野考古调查,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先后发掘了陵水桥山、莲子湾以及三亚英墩三处遗址,并在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发现了陵水岗山、走风等30余处史前遗址。根据英墩、莲子湾、桥山等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可初步建立起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基本发展框架。

英墩遗址范围
莲子湾遗址远景

英墩遗址

位于三亚市海棠区江林村东约1.5公里,地处海棠湾沿岸沙堤南部。遗址现存南北长约300、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

英墩遗址存在丰厚的贝壳堆积,且出土遗物丰富,在海南岛乃至华南地区极为罕见。文化遗存根据文化内涵及堆积关系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存所出陶器主要有夹粗砂陶、夹细砂陶两系。夹粗砂陶陶色多红褐,亦见灰褐。器型多为平底盘形釜,器形硕大,制作粗犷,口径一般在40厘米左右,系英墩早期遗存的典型器物。夹细砂陶陶色多褐、黄褐、红褐、灰褐等,器型见罐、钵、杯等,常施绳纹,或复合篦划纹,应为盛器。石器以有肩石器为主。出有大量的贝壳、鱼骨、兽骨等水陆生动物遗存。早期遗存是英墩遗址的主要遗存,具有明确、独特的文化内涵,即为“英墩文化遗存”。

英墩遗址贝壳堆积
英墩遗址的堆积状况

晚期遗存出土遗物以陶片为主,均泥质,陶胎较薄,黄或灰黑色,陶质较硬,火候较高,施红、红褐色陶衣,并磨光,制作精美,可辨器型有卷沿罐等。英墩晚期遗存与莲子湾遗存、桥山早期遗存相当。

英墩遗址出土盘形釜

莲子湾遗址

莲子湾遗址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镇大墩村西南约3.5公里,地处南湾岭和尖岭相夹的沙堤,内有低地,原系潟湖。遗址以东有淡水河流经。

莲子湾遗址出土的陶器分夹粗砂陶与泥质陶两系。夹粗砂陶多褐色,陶胎较厚,夹大量粗砂,器型均为釜。泥质陶陶色有红、橙黄、红褐、褐、白等,陶胎较薄,陶质较硬,施陶衣,并磨光,制作精致,多见细绳纹,部分器物的口部饰锯齿纹,器型有折沿罐、卷沿罐、钵、碗、圈足盘、尊、杯等。莲子湾遗存与英墩晚期遗存、桥山早期遗存相当。

莲子湾遗址出土陶器

桥山遗址

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桐海村北约2公里的沙丘之上,遗址地处桐栖港的西北岸,淡水河经遗址之北入港,面积约50000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良好,为海南地区发现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其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

桥山遗址堆积情况

遗址堆积可分为3层。其中,第一层为现代耕土层;第2层为黄色沙土层;第3层层面为“活动面”,其上大面积密集分布陶器、石器等遗物;第3层系文化层,黄褐色沙土,结构稍紧,出土陶器和石器;第4层及以下为生土。

桥山遗址第3层层面

桥山遗址第3层出土陶片分为夹粗砂陶与泥质陶两系:夹粗砂陶均褐色,陶胎较厚,夹大量粗砂;泥质陶陶色有红、橙黄、红褐、褐等,陶胎较薄,陶质较硬,施陶衣,并磨光,制作精致,多见细绳纹,部分器物口部饰锯齿纹,可辨器型有卷沿罐、钵、碗、圈足盘、尊等。桥山遗址早期遗存与英墩晚期遗存、莲子湾遗存所出相当。

桥山遗址第3层层面出土陶器

桥山遗址第3层层面是一种独立的特殊堆积单位或埋藏情景,与第3层可明确区分。层面上遗物大面积紧密分布,最厚处达20~30厘米,彼此几无空隙,又相互层压,所出遗物以陶容器为主,偶见陶纺轮(网坠?)、石器等。常见较完整的陶器口部朝上放置于平面,多见钵形釜和带钮盖等组合陶器共出,因受地层覆压,层叠在第3层层面。同时,第3层层面的陶片习见因风化而产生的脱皮、磨损等现象。推测这些器物系古人因某种目的露天放置于此,可能系某种特殊活动所遗留。第3层层面文化遗物大面积密集分布的情况鲜见于其他地区,对探讨海南古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第3层层面所出陶器均为夹砂陶,陶色多为红褐、黄褐,偶见灰褐、灰黑等,陶质较为疏松,素面为主,偶见刻划纹、绳纹等,器型有钵形釜、盘口罐、凹沿罐、折沿罐、卷沿罐、钵、杯等。出土算珠形陶纺轮(网坠?)。另发现一件婴儿左陶脚模。石器以平面为长方形或梯形的石斧或石锛为主。晚期遗存是桥山遗址的主要遗存,具有明确、独特的文化内涵,即为“桥山文化遗存”。

以往,海南考古的基础相对薄弱,学界对海南史前遗存知之甚少。英墩、莲子湾、桥山三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及文化内涵表明,以英墩、桥山遗址为支点或桥梁,可初步构建起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编年序列。在英墩遗址我们发现了英墩遗存早于莲子湾遗存(即英墩晚期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而在桥山遗址则存在莲子湾遗存(即桥山早期)早于桥山遗存的明确的地层证据。如此就首次建立起“英墩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为构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重要的、关键的证据。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