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75

新时代黑龙江考古工作回顾与前瞻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22:591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阐释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作为考古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历史悠久,文化面貌独特,文物资源自成体系。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的赓续努力,黑龙江省文物遗存不断被发现、被认知。这些文物遗存包含了自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类遗存,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东北远古文明的起源、民族融合、疆域形成及近代化进程,也证明了自史前时期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族群就不断地与周边地区交流、融合与发展,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璀璨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新时代,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指导下,黑龙江省考古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立足文物资源实际状况,大力开展田野考古和科学保护,并不断加强课题意识,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和收获。

主要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

01旧石器时代考古

近十年来,黑龙江省继续加强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加强课题设计,重点对小兴安岭南部和黑龙江东南山地等区域开展考古调查,进一步扩展了对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与内涵的认识。

1.小兴安岭南部的旧石器

桦阳遗址位于伊春市南岔县桦阳经营所汤旺河左岸的二级阶地上。2012年进行考古发掘(图1)。桃山遗址位于铁力市桃山林业局境内,呼兰河右岸。2013~2014年开展发掘工作。两处遗址的地层堆积和文化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遗存可分为对应的早、中、晚期三个时期。其中早期遗存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遗存为旧新石器过渡时期,晚期遗存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两处遗址早期遗存的发现为我国东北地区末次冰盛期后的人类活动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中期遗存的发现为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图2)。

图1 桦阳遗址2012年发掘区
图2 桦阳遗址中期石制品

2.黑龙江东南山地的旧石器

近十年在海浪河流域、穆棱河流域、绥芬河流域以及牡丹江干流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工作。2012~2014年对大龙头山、小龙头山、杨林西山、双丰和秦家东山共五处遗址进行发掘。2018年,对海浪河流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以上考古工作在海浪河流域累计发现旧石器地点47处,调查采集和发掘共获得石制品标本约2500件。2016~2018年,对牡丹江地区进行旧石器专题考古调查,在穆棱河中上游地区发现旧石器地点22处,在绥芬河中上游地区发现旧石器地点22处,在牡丹江干流地区发现旧石器地点7处,总计获得石制品1200余件。

3.松嫩平原区的旧石器

2017~2018年在甘南县环太平湖地区开展调查,地表分布有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产品,原料以本地砾石层中的燧石为主,辅以硅质灰岩和少量的其他岩石类型。2019年正式发掘的太平湖八连01地点出土了大量细石叶遗存,为一处靠近石料产地的石器加工作坊。

02新石器时代考古

黑龙江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近一个阶段,为深化学术研究,黑龙江省加强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课题的设计,选择对东、西部区域的重点遗址开展连续性的考古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小南山遗址 位于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为深入了解小南山遗址的文化内涵,2015~2021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图3)。发现一批玉、石、陶器等遗物。目前在小南山遗址确立了五个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约17000~13000年,石制品以细石核和两面器为特征,还有少量陶片。第二期文化遗存以两片墓区为代表,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和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确定年代为距今9000年左右(图4)。第三期至第五期文化遗存均为由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其中第三期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600年左右,第四期和第五期文化遗存分别属于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该项发现获得“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3 小南山遗址发掘现场(左)
图4 小南山遗址墓葬上封石堆(右)

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是延伸和丰富了乌苏里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揭示了我国最东端乌苏里江地区一万七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为认识本区域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和直接证据。

图5 小南山遗址2019M1出土玉器

二是展现了以玉为核心的东北边疆地区古代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距今约9000年前,由玦、环、管、珠、璧和各类坠饰构成了迄今我国所知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玉器上的砂绳切割技术痕迹,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奠定了中华玉文化的基础(图5)。

图6 洪河遗址发掘西区新石器夏商时期遗存俯瞰

洪河遗址 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的嫩江岸边,与昂昂溪遗址隔江相望,二者直线距离约10公里。为科学地界定梁思永先生确立的昂昂溪文化内涵、性质与年代,2013~2021年,对洪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洪河遗址的连续发掘,明确了洪河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与昂昂溪文化属于同一类遗存,是昂昂溪文化的中心聚落,对于中国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为“考古中国”研究提供了难得的黑龙江流域案例。洪河遗址环壕聚落的出现、大型房址的建造,说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传统认知的渔猎型文化——昂昂溪文化是存在定居模式的(图6)。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嫩江流域渔猎与农耕并重的文化和同时期中华文明核心区的农业文化一样迈进文明的门槛,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这缩短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嫩江流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华文明核心区的时间差。必将改变中国历史的传统认识,改写黑龙江流域的文明史。洪河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东明嘎遗址 位于泰来县泰来镇东明嘎屯东约500米的沙岗上。2013年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墓葬、房址、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动物骨骼等。东明嘎遗址的文化面貌较为单一,应属同一时期文化遗存。碳十四测年表明遗存年代为公元前4000~3500年左右。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东明嘎遗址文化特征与后套木嘎三期文化较为接近。

图7 北山洞遗址洞口近景

北山洞遗址 位于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西北约2公里的北山半山腰上,南距呼玛河支流约250米(图7)。该洞穴遗址于2013年调查发现,2014年进行考古试掘。2016年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0余平方米。发掘区的文化堆积以南部近洞口处最为丰富,最厚处达3.5米,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11层。依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迹遗物的差异,将发掘所获的文化遗存划分为六个时期: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早段)、新石器早期(晚段)、新石器中期、新石器晚期、汉魏时期。呼中北山洞遗址的文化序列清晰、文化遗迹丰富、延续时间较长,对该遗址所含多种文化堆积的揭示,对于初步构建及完善大兴安岭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图8)。

图8-1 北山洞遗址出土石叶(新石器时代)
图8-2 北山洞遗址出土石镞(新石器时代)
图8-3 北山洞遗址出土陶罐(新石器时代)

亮子油库遗址 位于抚远市西南约6公里处蛇山西坡的二级台地上。2016~2018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存堆积包括新石器、汉魏、辽金等多个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陶器遗存根据纹饰可分为三类:甲类,数量最多,黑褐陶,器表满饰波浪形、之字形或阶梯形细密篦齿纹,这种装饰风格与俄罗斯境内马雷舍沃文化类似;乙类,数量不多,灰陶或褐陶,戳印连续鱼鳞纹,此类风格的陶器在新开流文化、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孔东文化皆有发现;丙类,数量较少,灰褐陶,夹砂蚌,口部贴附较为细小的附加堆纹,器体饰浅而细的之字形戳印纹,此类陶器见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该遗址内涵丰富,层位堆积复杂,对于建立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尤为重要。

03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考古

黑龙江省的青铜时代,与中原地区同步,大约相当于夏商周时期。

近十年来,青铜时代的专题考古开展较少,主要遗存在齐齐哈尔洪河遗址、依兰临江遗址等有少量发现。洪河遗址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存,年代大致为商周时期,文化面貌主体属于白金宝文化范畴。

临江遗址 位于依兰县宏克力镇宏克力村临江屯西南约500米、松花江右岸的一级阶地上。2018年对遗址进行发掘。识别出的第二期文化遗存是此次发掘的新发现,清理4座房址等遗迹。遗物包括陶器、石器等。器类组合较为单一,包括罐、钵、碗、勺等,以罐类为主要器形。出土一定数量的打制及磨制石器,制作工艺不甚精湛。经科技检测,年代属商代晚期。其文化面貌区别于同时期其它已知的考古学文化,代表了松花江流域青铜时代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暂称之为“临江类型”。

大约在战国晚期,黑龙江省进入早期铁器时代,这一时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这一时段的考古工作,集中在黑龙江南部和东南部区域有几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和成果,进一步推进了对该时段考古学文化序列与内涵的认识。

南道口遗址 位于东宁市大肚川镇太平川村东南约4公里。2018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包括早、晚两个时期的遗存。从遗存特征分析,早期遗存应属于绥芬河流域广布的“团结文化”范畴,年代为两汉时期;晚期遗存的遗物极少,仅数件“靺鞨式”残陶罐等器物。

李家马架子遗址 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镇蜚克图村李家马架子屯南约250米的岗地上。2016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房址、灰坑、灰沟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及动物骨骼等。早期以侈口罐、弧腹碗、豆、壶为代表的汉魏时期文化遗存与同处于松花江干流中上游地区的宾县庆华遗址及索离沟遗址早期遗存的文化面貌比较接近;以饰齿状花边附加堆纹的弧腹或鼓腹罐、斜腹碗为组合特征的晚期遗存属靺鞨文化系统(图9)。

图9 李家马架子遗址出土陶罐(靺鞨时期)

此外,近年对抚远亮子油库遗址的发掘,所揭露的属于汉魏时期的遗存,文化面貌复杂,丰富了对该区域蜿蜒河—波尔采文化的认识。

04渤海考古

多年以来,渤海考古方面工作较多,取得的成果也较丰富。主要工作是围绕渤海上京城址的发掘展开的。近十余年来,为配合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上京城内相关遗迹开展后续的考古工作。主要对宫城北门址、第一号街及其两侧坊墙遗迹、第1号宫殿东廊庑址、“御花园”水池遗迹、第1号宫殿东廊庑址外侧匠作区、土台子寺庙址等遗存遗迹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配合奋斗水库项目建设,2017年对穆棱市泉眼河西遗址进行发掘,这是首次在穆棱河上游开展的考古发掘,丰富了对渤海国中晚期文化面貌的认识。

图10 渤海上京城土台子佛寺址(上北下南)

土台子寺庙址 在渤海上京城宫城东侧原土台子村内,发现有多座大型建筑基址,其中4座台基址坐落于村的四角。为搞清寺庙遗址的建筑规模和寺院格局,2014~2015年,对位于土台子村西北角的寺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主殿台基为黄土与砾石分层堆筑而成,周围砌有土衬石、包壁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05、南北宽29.85、高1.55米。台基础石原应有44块,现遗失2块,础石排列为南北5排、东西8列,台基角部各多加两块础石,中间一排础石中部减四块,即面阔7间,进深4间(图10)。此次发掘确定了寺庙院落围墙的范围与结构,发掘了南院墙上门址2座。推测此处院落址应为寺庙建筑多重院落中的一处。

05辽金考古

这一阶段,大力推进辽金时期考古研究工作。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重点对肇源大青山遗址、绥滨奥里米城址、汤原郎君西古城、依兰临江遗址、阿城满井屯遗址、傅家屯东遗址、阿南变电站墓葬等开展了考古勘探发掘。在实施重点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对泰来塔子城、桦川瓦里霍吞城址等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在主动性课题考古工作中,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重点对金王朝的早期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以及大庆市九间遗址开展了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金上京遗址 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两城总周长约11公里,总面积约6.28平方公里。城墙上筑有马面、角楼等防御设施,并有多个城门,有的城门外附加有瓮城。

长期以来,金上京城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非常有限。着眼于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双重需要,根据上京城遗址的面积与遗迹、遗物分布情况,以及上京城的保存与研究现状,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金上京遗址考古工作计划》,该工作计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于2013年启动实施。

图11 金上京南城南垣西门址及瓮城发掘全景(上北下南)

2013年以来,先后对金上京城城垣、南城南垣西门址、皇城东门址、皇城内建筑址及其皇城外南侧大街道路系统开展考古发掘,并重点对皇城(宫城)及南城(内城)开展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初步了解了皇城的范围、建筑布局和特征。(图11、12)。

图12 金上京皇城西建筑址及院落布局全景(上北下南)

近一个阶段以来的考古工作,是为了配合金上京大遗址的保护工作而开展的有计划的课题考古,有重要学术意义和收获。本阶段工作所获考古资料,为了解金代都城布局与建筑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进一步推动了金上京都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为深化金代考古及中国古代都城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塔子城城址 位于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城西北的塔子城镇。2013年和2015年,对城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城墙为黄褐土夯筑,也有含沙较多的土质。墙下为基槽和垫土层。垫土层宽于基槽,一般为2~4层,多为较纯净的黄褐土夯实,偶见夹有小块砾石。依据在探沟内瓮城墙基槽和主体城墙的叠压关系判断,城址的瓮城为附近主体城墙建成后所建。在叠压于城墙之下的灰坑中出土了较为典型的辽代的泥质轮制陶器残片和白瓷、酱油瓷残片等,表明城墙起建不早于辽代。

奥里米城址 位于绥滨县北岗乡永泰村东南0.5公里,南濒松花江支流敖来河畔,南距松花江主航道约1公里。长期以来,学界认定该城址为辽代生女真五国部之一的“奥里米”部所在地。金代沿用,直至元明时期,是通往黑龙江下游重要的水路交通城站。2015年对奥里米城址开展了相关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城址大致呈长方形,东西向狭长,城墙夯土版筑,墙外有壕。北墙保存最为完整,长933米,存高3~5米,有马面18个,马面的间隔约20~30米;城墙外有深1~2米的护城壕,护城壕宽为10米。东北两角已遭损毁,原应有角楼设施。城内南部文化堆积厚,遗存分布密集。可确定城址内包含了辽、金两个时期遗存(图13)。

图13 奥里米城址全景俯视(西南—东北)

郎君西古城 位于汤原县振兴乡振兴村东北1公里处,东距松花江约2公里。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夯土版筑,周长约1370 米。墙外有护城壕。墙垣存高2米,墙外有马面。2015~2016年对城址的南部区域和西墙南段带瓮城的门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瓮城平面大致呈马蹄形,南部与西城墙交接处有一缺口,应为瓮城出口。墙外侧为护城壕,紧邻城墙。城墙是在生土之上直接堆土起建夯筑,底部未见基槽。瓮城内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多为泥质灰陶,纹饰有压印纹、刻划纹、弦纹等。瓷器和铁器少量。结合出土遗物分析,城址修筑于辽金时期。

瓦里霍吞城址 位于桦川县悦来镇万里河村,地处松花江右岸的一矮山上,北临松花江干流。此城一直被学界认为是辽金时期所建,辽代五国部之一越里笃所在。城址所在之地是一座天然小山,城墙借地势而建,形状不甚规则。城址周长约3500米。2016~2017年,对城址进行勘探试掘。试掘表明,城墙经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建筑和修整。结合对出土采集样本进行碳十四测年判定,城墙的建筑年代不晚于唐代。从采集的遗物看,城内遗存大致包含新石器至明清各个时期。

图14 九间遗址I区和II区航拍图

九间遗址 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九间村西南约1公里,地处松嫩平原中部。2019~2020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揭露房址、灰坑、窑址、灰沟等遗存,出土有陶、瓷、石、骨、铁、铜等各类遗物。通过对九间遗址的发掘,加深了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辽金遗址文化面貌的认识,丰富了辽金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类型,特别是为研究辽金时期的手工业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图14)。

06元明清考古

明清时期考古重点是对一些城址开展了考古勘探试掘,并发现发掘一批墓葬遗存。

莽吉塔站故城 位于抚远市通江乡小河子村西1.5公里处城子山上,北临黑龙江。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920米,东南与西南依山势掘壕筑墙,西北端至东北端为圆弧状天然断崖,崖下深约50米为黑龙江水面。2015年对城址进行考古勘探试掘。通过考古探查,初步认为莽吉塔城为汉魏时期所建,后代沿用,为辽、金、元、明、清各朝通往黑龙江出海口的咽喉要道。

瑷珲新城遗址 位于黑河市爱辉镇,北距黑河市约35公里,东濒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瑷珲城建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为黑龙江将军衙门所在,位于现俄罗斯境内维笑勒伊村附近。1685年,清政府决定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至下游12里的江西,重新修筑城寨,仍称为瑷珲城,历史上为区别于江东老城,称之为“瑷珲新城”。

2014年对瑷珲新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发现了内城,并确定了其规模。1907年复建的瑷珲新城的外城城墙和护城壕地表尚可见到遗迹。外城基本为长方形,周长约3588米。

东胜遗址 位于绥滨县绥东镇东胜村南部松花江左岸的台地上。2015年对遗址进行发掘。共清理辽、金、元时期房址11座,元、明时期墓葬22座。第三期遗存以墓葬为主,皆为土坑竖穴墓,多发现有葬具的痕迹。葬具为树皮所制,多未发现盖板和底板,可能是用树皮围合而成。随葬品包括铁、铜、骨、石等质地器物,以小兵器、工具和装饰品为主。从随葬品特征看,其年代大致在明清时期,上限或可至元代。

图15 洪河遗址发掘西区清代墓葬俯瞰

洪河遗址 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洪河遗址是一处多个时期堆积的遗址。2013年在遗址的东部清理明代墓葬49座,2018年在遗址西区发掘清代墓葬81座。皆为土圹竖穴墓(图15)。

今后重点工作与方向

新时代,新起点,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总目标,以“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为抓手,科学统筹大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和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加快推动考古成果阐释和转化,努力讲好中国故事龙江篇章。

加强边疆考古研究,努力探索地域文明。黑龙江考古属于中国边疆考古和东北亚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考古应立足黑龙江省,面向和放眼于东北亚地区,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为引领,做好未来一段时期考古工作规划。持续深入推进石器时代考古、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渤海考古、辽金考古专题研究,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深入探索黑龙江地域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拓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测年、体质人类学考古、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遥感考古、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有机残留物分析等科技考古在考古发掘工作中的应用,提高考古发掘水平、增强课题意识、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不断拓展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综合应用和研究水平,促进黑龙江考古研究深入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价值阐释传播。加快考古资料整理,推出一批考古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文物资源背后的深厚内涵。进一步探索向社会和公众传播普及考古学的基本知识、普及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不断转化学术成果与社会大众共享,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加强保障,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当前黑龙江省考古工作条件相对薄弱和不充分的情况,锚定重点科研发展方向,建设能够满足黑龙江省当前科研需求及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的考古科研基地;加强建设科技考古实验室和考古标本库房,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考古科研装备水平,补充和增添先进考古装备,配齐配全相应的工作设备设施,优先满足考古业务工作发展。

加快构建一支科学合理稳定的人才队伍。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进一步优化环境,注入激励机制,持续加强队伍的科学管理和自身建设,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年轻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建设一支作风优良、敬业奉献的专业化考古科研人才队伍。

(执笔: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赵永军)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