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18

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 讲话·致辞·总结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35:430

为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研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邀请近40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考古成就、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多学科合作等议题,进行了跨学科、宽领域、多维度的交流和研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新概括、新阐述、新思想。论坛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交流平台,通过深入地探讨,共同回顾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成就,分析中国考古未来发展之路。

非凡十年,成就斐然!相信在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进入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将迎来新气象、新成就!

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开幕式上的讲话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关强

非常高兴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广州,参加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共同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论坛主办、承办、支持单位表示感谢,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考古工作、中华文明研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系统论述了考古工作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肯定了考古工作者们多年努力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对做好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方协同推进下,广大考古工作者履职尽责、奋力进取,中国考古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考古工作全面纳入国家战略;主动性考古研究成果显著;考古工作为基本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水下考古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应用和多学科合作更加普及;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中外合作考古促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大文物工作者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深入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文物事业更好发展。这次我们召开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中国考古学已经开启了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我想就推动新时代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是高站位统筹谋划。要立足于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责任,抓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快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努力推动聚焦重大历史问题课题联合攻关,希望各地区、各单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掘资源潜力,积极策划、凝练重大考古项目,不断拓宽中华文明研究的时空范围,将中国考古学研究引向纵深。

我们将努力推动考古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希望大家树立精细化考古的理念,依托现代科技手段,从有限的考古发掘面积里提取无限的考古遗存信息。

我们将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努力推动现代科技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考古领域,希望大家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密切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的合作,系统推进科技测年、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同位素、古DNA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建设区域考古标本库、文明文物基因库,为持续开展系统研究积累数据、提供基础。

同时,要继续扎实做好田野工作和理论研究。扎实的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安身立命之本,把叠压打破关系搞清楚、共存关系搞明白,是我们构建文化序列、解释聚落形态的基础。理论是学术研究的指引,重大问题研究、阐释、突破往往要依靠理论的突破,开展理论探讨,强化理论建构,也是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必由之路。

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力推进“先考古、后出让”政策落地,协调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夯实行业发展根基,推动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建设、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推动考古工作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发展。

二是高标准科技创新。要树立科技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把科技考古和科技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升行业整体科技化水平;要持续推进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促进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常态化,全面提升多学科协同解决考古学问题能力;要聚焦中国考古和土遗址的特殊性,集中攻关,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上力争突破,用好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设国家级科技考古实验室、工作平台、基地,助力考古工作发展。

三是高水平阐释宣传。要重视考古成果传播,加强考古资料整理和转化,推动出版一批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掌握重要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阐释和宣传推介,让考古新发现、重要学术新成果走进博物馆、走进校园、走近群众,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要推动重要遗址开放展示,有序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成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

四是高起点开放合作。要综合开展考古学、人类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培育考古领域世界性学术课题,清晰展现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推动建立中国语境的世界文明史观;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鼓励“走出去”“请进来”,扩大中国考古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说服力和话语权,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是时代所托、文脉所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期待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在本次论坛上深入交流探讨,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中国考古学百年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各级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同时民众对考古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中国考古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明确学术目的的主动性考古发掘比重显著增加,考古学家更多地围绕学术研究设置课题和发掘项目。第二,从数量来看,发掘项目显著增加。从每年数百项增加到一千七八百项。第三,从时代来看,历史时期考古发掘项目数量增加,从秦汉以后直到明清时期,这使得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全面。第四,从区域来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始终是中国考古发掘较集中的区域。但近十年,边疆地区尤其是西藏、新疆、内蒙古,华南等沿海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均全面开花。纵观全球,以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如中国的东北又是东北亚文化中心,中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文化往往通过边疆地区传入到周边国家。第五,考古研究日益深入,考古论著大量出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包括河南巩义双槐树大型遗址的发现、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城和大型水利系统、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超大型城址、山西襄汾陶寺宫城的确认、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群大型祭祀遗迹、甘肃庆阳超大型史前遗址的发现等,可以说文明起源相关遗址考古都有重大收获。此外,一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实施,聚焦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代表国家水平、兼具国际视野的重大考古课题,经过系统的设计、相关各省联合,极大促进了学术目的的明确和学术组织的优化,全面拓展考古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第六,对外交流与日俱增,中外合作硕果累累。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各类机构赴国外开展联合考古项目三十余项,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1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佛教考古研究等诸多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第七,研究手段日益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应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始终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恒温恒湿的“发掘方舱”、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应急分析实验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等,开创了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新模式。中国考古理念、发掘方法、研究手段和成果爆发性增长。第八,长期困扰的编制问题得以解决,文物大省大市考古机构的人员编制大幅度增加。第九,中国考古学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自201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组织全世界的顶级考古学家评选前两年度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各十项左右),迄今为止的四届论坛我国已有近十项发掘或研究项目入选。每次论坛邀请40个左右国家的一百多位外国学者和一百多位国内学者参加,大家围绕论坛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世界考古论坛得到世界各地考古学家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使中国考古学从游离于国际考古学界边缘一举进入核心,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第十,中国考古日益走向民众,走出象牙塔。一个陌生、充满想象的学科逐渐走入公众视线。央视和各地方电视台对三星堆等遗址考古工作的直播,点燃了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考古的关注,推出《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考古公开课》《寻古中国》等一批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如今,在中国考古学迈向新百年的宏阔征程上,相信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发展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期待更多年轻人投身考古事业,更多的媒体投身宣传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广东视察,为广东改革发展把脉定向,对岭南文物保护利用给予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全省文物考古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等六大工程,部署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近年来,广东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积极成果,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两万五千多处,国保131处、省保887处;公布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4783件/套,21个地级以上市82个县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全省备案博物馆36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47家、非国有博物馆12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82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扩编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省共有15个地级以上市加挂市文物局牌子,34个县(区)加挂县(区)文物局牌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广东将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着力擦亮广东水下考古金名片,塑造水下考古广东范例。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推进“南澳Ⅰ号”、西樵山石燕岩水下矿坑遗址保护及后续研究,擦亮“南海Ⅰ号”世界级水下考古品牌。二是着力提升广东考古影响力,实证岭南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开展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点对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阐释,推动广东文物考古标本馆建设。三是坚持科技赋能,强化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建设广东省文物数据库,推动文物数字化传播,实现文物与科技融合发展;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持续宣传推广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历史文化游径,推出广东文物游径地图,实现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编制广东文物保护空间规划,加强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的文物保护利用,实现文物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欢迎大家多来广东调研考察、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

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张国春

本次论坛的举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认识,激励了我国考古工作者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一、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考古,需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围绕考古发现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全局性,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文献,对深入推进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考古,需要着力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一,考古发掘项目总量大大增加,其中为解决相关学术问题而申请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占比越来越大;其二,考古发掘与研究的重点从史前、先秦逐渐延伸至历史各时期,从中原核心区域延展至边疆地区甚至开展赴外考古工作,逐步拓宽了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相关研究和阐释也不断深入;其三,诸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这样的综合性重大科研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自然、人文等相关领域学科的合作交流,多学科联合开展考古研究已逐渐成为常态;其四,在考古成果传播与转化方面成就斐然,考古工作者与各级媒体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各类考古宣传报道与文化节目层出不穷,中国考古学逐渐走出“象牙塔”,向中国普通大众乃至其他国家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时代十年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各地同仁一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与各地文物考古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国考古事业不断迈向深入。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在持续推进田野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凝聚各方力量,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积极推进形成中国考古学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考古,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阐释、传播、推广和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秉持科学严谨的精神,推动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惠及广大社会公众,真正实现“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是我国广大考古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闭幕式上的总结

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 李让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举办本次论坛,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研讨新时代考古工作提升战略,恰逢其时。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并讲话,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就推动新时代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对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

各位专家学者对参加本次论坛高度重视,对于论坛主题都有深入和独特的思考,一天半的主旨报告和交流发言,都非常精彩,几位主持人把控得也得体得当,总之,论坛开得非常成功!

对于本次论坛,我谈两点感受:

第一,本次论坛的举办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物考古工作要胸怀“国之大者”,以厚植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为己任,加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要更好发挥考古、文物资源在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的独特作用,立足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希望通过举办本次论坛,能够引领广大考古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钻研、充分交流、相互启发、汇聚共识。

第二,本次论坛是宽领域、多维度、多学科观点碰撞、智慧交融的一场学术盛宴。近40位发言的嘉宾,围绕新时代考古成就、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多学科合作等重要议题,进行了跨学科、宽领域、多维度的深入交流和有益探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新概括、新阐述、新思想。各位嘉宾在论坛上对新时代中国考古的理论总结和经验提升,必将极大推进今后各方面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要说的是感谢。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主办方的积极努力下,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承办单位的全力配合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下,本次论坛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代表主办单位,向有关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谢雨檬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