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95

长风破浪,云帆沧海——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通州考古实习结业仪式纪实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57:062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2022年8月23日正值处暑时分,北京通州秋高气爽、惠风和畅,北京市文物局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领导、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历史学院领导、考古文博系教师及实习学生们齐聚一堂,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举行了隆重的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通州考古实习结业仪式。此次大会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郭京宁院长主持,参会人员有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第三研究室负责人孙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第一研究室主任兼考古管理室主任曾祥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巴增田、古艳兵、黄星、席忠民、齐相福、薛凤英、仲昊等老师,人大历史学院院长朱浒,人大历史学院副书记白洁,人大历史学院副教授、实习领队王晓琨,人大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主任、副教授陈晓露,以及历史学院2019级考古文博系全体学生。

结业仪式海报(陈昕淼设计)

上午10时许,结业仪式在众人的期盼中拉开帷幕。仪式以王晓琨老师精心制作的视频开场,从师生们出发之时的激动和期许、朱浒院长的寄语和祝福、大家初入工作站的新鲜和兴奋,到实习伊始大家参观博物馆、聆听郭京宁院长讲座、清理遗址的开场,生动形象地将考古实习三个月以来的许多重要瞬间展示在大家眼前。从六月初整理陶片等入门工作,再到下田野以后的铲土推车、画(地层)线刮面、测量绘图……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人大考古文博系的各位老师的陪伴和指导下,同学们发现了路面、车辙等遗迹,也意识到了考古田野实习是“一个短时间内用新发现新结论推翻之前的过程”。除了在博物馆遗址挖探方,视频还记录下同学们参加陶窑烧制实验、学习拓印、植物浮选、参观圆明园青花瓷、井中取罐、去人大东校区挖墓葬等等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堂,以及聆听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后的切实感想和深刻体会。小小的视频中蕴含了八十余天同学们各方面的变化和满满收获,不仅让实习的参与者重拾了回忆,也让文物局各位领导为同学们的成长感到欣慰。

看完视频后,大家都感慨万千。每个人都被触发了对美好回忆的感念和对一路收获的回味,其中收获最多的当属这次考古实习的参加者——人大的同学们。因此紧接着何辰晨同学代表全体学生进行了发言。何辰晨同学首先感谢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以及人大历史学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让人大的同学们有幸在路县故城这一重要遗址范围内顺利开展实习,并度过丰富充实的三个月。何辰晨同学接下来总结了同学们的田野收获,并强调了“实践”二字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在布方,刮面,辨认土质土色,划分地层,绘制遗迹图、器物图,收集、登记、统计和描述出土物等等工作中强化了之前仅存在于课堂和书本里的知识。除了这些基础的工作,何辰晨同学还提到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的建造陶窑、手制陶器等实验考古,在人大东校区的墓葬里清理陶鬲和保存较完好的人骨,在上百片碎陶片中尝试拼出一个陶罐,在库房观察井里出土的桃核和板栗,亲自上手配比石膏修复文物,学习用水波浮选仪进行植物浮选和鉴定千百年前的一粒粒种子等等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历,并总结了“考古遗存是最好的活字典,考古学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考古学是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学科,而田野实习正是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等深切体会。除了对具体知识的学习,考古实习三个月中,在一次次穿越时空、跨越学科的学习里,我们有机会纵览前沿科技,联系自然科学,关注历史人文,聆听前辈故事,耳濡目染中让我们学习到了严谨治学的精神,一生一事的坚守。

此外,何辰晨同学也展现了人大同学作为青年学生的鲜活一面。实习中许多丰富的活动和有趣的瞬间都被她细腻地记录下来,处处体现了生活的情调和对生活的热爱。从宿舍门口的几只猫,食堂的下一顿饭会做什么,野菜地里的作物长了多大,到山头田野间的歌唱,夜晚拉着老师一起跳大绳、丢沙包,在工地和民工师傅聊天,感受了之前在学校里从没有体验过的生活。“田野是一次返璞归真的洗礼……劳其筋骨、乐其心志,这是与校园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这也是考古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种体验,我们天然地在走入田野的过程中扎根于中国大地,见证千年岁月,也寻找着祖国山水草木中蕴藏的精神,从脚下这片神州沃土中汲取力量。”何辰晨同学这样充满感慨地总结道。

同学们清洗后整理陶片、给陶片编号

之后,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何辰晨同学还代表我们新一代考古学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学人的要求,以及在来访人大座谈会上曾提到的“情有所归,心就有所系,身就有所往”,青年人应该思考“青春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情、如何用心”。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培养壮大考古队伍”;不久前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中也提到,要“提高创新和阐释能力”“让文物活起来”。这为新时代的青年考古学子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发展机遇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需要在自己的学科中不懈探索,复原历史的真实图景;又要肩负起知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学术使命,让考古成果产出更大社会效益,可以说任重道远。

最后,何辰晨同学饱含深情地总结这将近90天的考古实习。她说:“永远难忘的是发现第一个铁钩、第一枚铜钱时的那份惊喜,用手铲刮出第一个遗迹时的那种兴奋,还有窗外的蝉鸣,一个个挥洒汗水的白天和肆意欢笑的夜晚。”这也是在场的每个同学都会记忆深刻的瞬间,田野实践是一次梦想与现实的短暂相交、碰撞,是求学路上的枢纽站,更是下一段人生旅程的起点站。何辰晨同学行云流水又真情实感的发言,不仅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也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的赞许。

在探方内工作一天后的合影

热烈的掌声过后,郭京宁院长邀请王晓琨老师总结此次考古实习的成果,并谈一谈个中感受。王晓琨老师首先梳理了人大考古实习的发展历程。自魏坚老师2006年10月带领2003级本科生在徐水东黑山开始,人大的考古实习已经持续了17年,也是王老师参与指导实习的第11个年头。在王老师经历过的考古实习中,此次的实习有许多的特殊之处:首先它是众多考古实习中最炎热的一次,从芒种到处暑,此次实习穿越了几乎整个夏季三伏天的高温高湿天气,不可谓不是一次挑战,但我们却很好地克服了它;其次教师团队是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无论是人大考古包括他在内的陈晓露、达吾力江、吴桐等四位老师,还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为我们提供的更强更丰富的教师资源,都使得此次考古实习在各方面得到了最有力的保障,为人大学生们的考古保驾护航,这是前所未有的;本次考古实习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时刻紧绷疫情防控的弦,积极配合国家和北京的防疫政策,三个月以来,感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周到的服务,人大考古实习的师生们风雨无阻坚持按要求做核酸检测,虽然辛苦,但也值得;另外,此次考古实习还是各类讲座最丰富的一次,我们有幸请到了包括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及兄弟单位的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包括但不限于关于“北京地区历史文化(新石器、商周、汉代、魏晋、明清故宫、圆明园等)”“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木材考古”“文物摄影”“金文与商周礼制”等等主题的讲座,老师们的倾情讲述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而同学们在写作会议纪要和活动报道的同时也熟悉了写作规范、锻炼了写作能力,先后推送了20余篇公众号报道,并发表在“文博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官网”“人大考古”等多个媒体平台。最后,王晓琨老师总结认为,此次人大考古实习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目标,感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提供的机会,期待日后继续开展合作,此次实习虽然已结束,但以此机会为起点,我们也会继续关注并支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工作,继续关注路县故城的相关发掘与整理工作。讲话的最后,王老师还寄语同学们“不忘初心,路在脚下,要将路越走越宽”,希望同学们在人生之路的旅途上平安顺利、迎来光明。王晓琨老师对此次实习各项情况提要钩玄的概括,让这三个月的宝贵经历更加独一无二,这是他纵观十余年人大考古实习经历而发出的肺腑之言。

王晓琨老师的发言更多基于一名人大老师的视角,而孙勐老师则是结合了自己路县故城发掘领队的身份对同学们这三个月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孙勐老师首先感谢了路县故城遗址(以下简称路城遗址),正是这个古代遗存,为今天的一切发掘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这是情怀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技艺完美结合的见证,他对路城遗址饱含感情,这也体现了他的人文情怀。接着,孙勐老师感谢了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领导们将人大这次考古实习安排在了路城遗址,这次宝贵机会的促成、此次人大与路城的际遇,离不开上述两级领导们慎之又慎的考量和深谋远虑的预判。其次,他也表达了对人大此次参加考古实习的众多师生们的赞赏和尊敬,比如王晓琨老师和陈晓露老师,孙勐老师都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孙勐老师说道,他之前接触王晓琨老师只知道他是一位“全国知名的考古人”,但是在经过了实习期间的深入了解后,他发现王晓琨老师对待学生有如同父亲一般发自内心纯粹的爱护和精心的培养,“这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陈晓露老师及其他老师也对学生如同家人一般爱护;对于人大考古专业前来实习的学生,孙勐老师也充分发现了大家身上的闪光点,他欣赏同学们朝气、活力、青春的笑容和不怕困难、乐观踏实的品质,他看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考古的热爱”,也关系了“考古学科真正的未来”,而正是这样的师生一心,团结奋进,才共同促进了这次考古实习的大获成功。孙勐老师还强调,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此次实习中陪伴和指导同学们的各位技工老师,这是一群扎根于路城的甘于寂寞却并不平凡的守护者。最后,孙勐老师总结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同学们“把汗水、欢笑、情感和思考留在了路城,为这座千年之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学们在一起挖过土、刮过面、划过线、淋过雨、喝过酒、唱过歌,互相照见过各自的真实”。孙勐老师也深感离别生出的种种不舍,并殷切希望2022年夏季的路城考古能够成为同学们人生之中一段难忘的经历,祝福各位拥有无限的未来。孙勐老师的发言既包括了对路城、对考古工作、对各位考古技工同事们饱含的感情,也涵盖了对人大考古文博系老师的尊敬和对同学们的肯定和祝福,这也处处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考古学者、一名考古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后辈充满殷切希望的可敬品质。

接下来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朱浒院长的发言。他感慨此次人大19级学生实习出发前的不易,表达了对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同意此次合作的感激。如果没有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雪中送炭”的恩情,如果没有工地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和对学生们的悉心照顾,此次实习是难以顺利开始和圆满收官的;并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成熟条件和丰富资源也让此次的实习成为“绝非等闲”的“重大意外收获”。朱浒院长也肯定了众多师生三个月以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饱满的精神状态,而同学们也在这一宝贵经历中收获满满,更加自信,更加富有知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考古实习让同学们实践了之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样不可多得的经历也会成为各位同学的人生财富。最后,朱浒院长也提出了考古学科日后生命力会越来越旺盛的美好预见,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需求逐渐增加的领域。

朱浒院长发言结束后,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讲话。凌明首先祝贺同学们顺利完成了此次考古实习,接着他感谢了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于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的信任。其次他也提起了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渊源,人大向北京市的文博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他再次感谢实习的师生们推进了路县故城遗址的发掘工作,这也是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推进。最后,凌明表达了对于以后增加合作的美好期待,北京城市历史资源丰富,也亟待更多的认识和整理,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会扩招和增加研究课题,并增加和人大这样学术资源丰富的高校的合作。他反复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坚守“责任”和“担当”,日后为考古学科和社会做出贡献。

凌明副局长讲话结束后,结业仪式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环节——颁发实习结业证书。每位同学都被授予了一张精心制作的证书,上面写道,各位同学“以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各位同学的实习经历和工作性质形象化地表现,也对各位同学的未来提出具体的展望。在场的八名同学分别由八位老师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同学们拿到证书后合影留念

接下来,会议主持人郭京宁院长邀请此次参加实习的主体——在场的八名同学依次发表此次实习的感想总结。

首先发言的是王尔雅同学。她首先提到在路县故城遗址的实习中学到了非常多田野考古的基本技能,包括铲土、刮面刮壁、画线等。而她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是巴老师和席老师随手在探方地层中挖到铜钱的那两个瞬间,这也是她们探方出现的为数不多的铜器。而后来在人大通州东校区工地的挖墓经历,让她第一次见到了五花土;具体发掘墓葬的过程中,最初的一段时间不见什么遗迹现象,在两米多处终于见到了随葬品的口沿,当时她的内心非常激动。最后,王尔雅同学深深地感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里老师们的指导和照顾,这两月余的陪伴让她受到了诸多照顾,深受感动。

接下来刘畅同学谈了她的几点体会。这次的发掘地点就在北京通州路县故城,自己作为北京人能在家乡进行发掘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填补空白让她感到高兴又荣幸。作为挖到遗迹的幸运儿,她觉得整个过程——无论是最初的察觉土质区别,还是向老师请教,甚至是和方友“争吵”,都让她受益匪浅。另外作为一名考古学生,她经常喜欢思考考古的学科发展,这次实习让她感受到了这门学科“慢热”的特点,需要静心踏实地感受,而它对当今社会的作用之大也让她震撼,“没有考古,很多看似平常其实重大的发现根本没法公之于众,而自己很荣幸能作为一分子帮助发掘了起码两条道路”。最后刘畅同学也表达了对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各位老师的深切感激。

王心玥同学既表达了对自己探方挖到遗迹(道路和灰坑)的荣幸,也表达了差几厘米未挖到瓮棺葬的小小遗憾,在整理探方的过程中,丰富的遗物也成为她和方友在清洗和整理时“甜蜜的负担”。此外,王心玥也表达了自己的许多迷茫和思索,考古实习让她坚定了从事考古事业的决心,但是前途和人生道路的具体方向让她并未有一个具体的答案。此外,她也表达了对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老师们的感谢以及对这次实习机会的感恩。

“整个经历都令他记忆深刻”“收获巨大”的王呈祥同学也说了许多感想。作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方向的学生,此次考古实习可能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历史时期的遗址中进行发掘,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学习了真正有用的田野技术,也受教于技工老师们的丰富经验,更体会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植物分析、释读汉简、摹刻汉印等等。短短两月余实习,也让他加深了和各位老师、同学们的感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天高地阔,顿觉心胸之畅然。最后,他充满希望地总结:“虽然实习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吴欣璇同学紧接着发言,她对于田野有着深深的留恋和不舍。在这次实习过程中,她表示虽然自己的探方没有遗迹现象,但是在帮助隔壁探方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挖出路面甚至是瓮棺葬的成就感,并且在人大东校区挖墓的过程中也挖到了重要的带有边箱的墓。在此过程中,她刮面和画线时得到了达老师、吴老师、黄老师等老师们的亲自指导,这让她一点点“上道”,从一无所知到逐渐熟练,她觉得和老师们学习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她谈到了王老师为同学们举办的一系列丰富的讲座,覆盖了几乎所有同学感兴趣的领域,也对同学们的学年论文写作有所启发。总体而言,她认为这次实习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她也希望大家未来能够更好

再接下来是常成同学。他说道自己最初对考古实习抱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幻想,但是这一次走入田野,对发掘报告和课本里见过的描述(如遗迹、房屋、窖穴、道路)等有了更清晰、直接的认识,从老师们的各种经验中旁征博引,摆脱了束手无策,也亲手整理了一个小小的灰坑,“也算是我人生中经过自己的一些刮面判断来发现的第一个遗迹”。除了这些知识性的收获,他还在实习中“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每天过得都非常充实和快乐”,并且锻炼了身体、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更健康的身心状态。

最后一个发言的是唐宁馨同学。她坦言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说出了她的很多心声,因此她决定补充自己个人的一些非常细节但非常真实且印象深刻的感受,这些感受“甚至可能会在我的人生里被保存很多年”。首先她十分同意魏然老师说过的实习经历可能会是一生里都特别特殊的经历,她认为这是无论纵向和自己比,横向和其他人比,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次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她用非常平凡却难得的词语“快乐”,来概括自己的每一个体验:无论是挖自己的探方、帮助隔壁方判断路面和灰坑,还是挖墓挖到底并学习了绘图,都让她相信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此外,她说起自己看到巴老师、席老师还有许多老师判断地层分界、打探铲、发现铜钱时,深刻明白了“无他,惟手熟尔”的含义,体会到了考古这一学科的实践性以及“基本功”三个字“绝对离不开日常的锻炼、日常的实践、每天的操作和日复一日的坚持,而这些东西很可能就是作为一个考古人必须要去坚守、去实行的”。最后,尽管前几名同学都已经表达了对于老师们的感激,唐宁馨同学还是再次强调了她对于老师们的感谢,她认为这些日常的关怀、耐心的指导和细心的培养“是构成我们非常好的体验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否则可能没有办法让我们燃起希望去踏上一个全新的征程”。但同时,她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寄予厚望的栽培和培养。我们现在是被浇灌的小树苗,吸收了很多肥料、营养,茁壮成长。到最后一定要担起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响应国家对于考古事业的支持”。

学生依次发言完毕,在场的每一名老师也谈了自己的感想感受。古艳兵老师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这次实习,他说这两个来月,同学们“用青春智慧和活力给路县故城和站里增添很多惊喜”,他也感谢了人大的各位老师以及局里、院里的各位领导让学生有机会在此生活、学习、锻炼,并在工地让他们圆满结业。

巴增田老师也同样感谢了王老师和院里的大力支持,并肯定了同学们在工地上的表现。

黄星老师认为光阴似箭,两个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日子就这样结束了,他肯定了同学们在工地上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品质,也希望同学们在考古事业上越走越远,“能够为咱们考古做出贡献”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技工老师依次发言

曾祥江主任以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11年的研究人员兼曾经的人大毕业生(2008级研究生,2011年毕业)的身份发表了感想体会。首先他祝贺同学们圆满地完成本次考古实习,也祝贺人大的老师又培养了一批合格的考古人。其次,他认为考古实习不仅让同学们系统地学习到了田野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之前学习到的考古学知识应用于考古田野实践,还学习到了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器物修复、绘图、摄影等专业考古知识。这次实习邀请到了多位考古学界知名学者以及一线考古工作者为同学们授课,这样的学习机会是在学校里很少能接触到的。此外,北京考古院也为本次实习提供了最好的实习工地——路县故城遗址,该遗址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京考古院也选派了优秀的考古研究人员和技工老师们为本次实习进行全程指导。“院里已经把最好的资源拿出来了”,曾主任如是说道。“作为一个师兄,说实话我真的非常羡慕,因为我上学的时候还学习不到这么丰富的内容”,他半开玩笑道。在学习之余,曾主任也强调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友情”的重要性,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生道路中最难忘最美好的一段回忆。最后,曾主任祝愿各位同学能够喜欢考古、热爱考古,更期待各位能够从事考古事业,并期望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考古院与人大能够继续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还有考古学研究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之后,陈晓露老师和白洁老师代表了人大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老师感慨这次实习举行之前她以及各位老师的各种担忧,感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伸出援手”,这次“说办就办的教学”反而取得了意外惊喜的效果。通过对比在北京通州的实习和其他她带过的实习,她认为这里“学术资源优质豪华,阵容强大,所有的老师精心培养九个学生,还有内容丰富的讲座”,更不用说“基地上各方面的优秀条件,有专门的后勤大管家,更有技术上各位老师的支持和保障”。从教学上来说,陈老师提到此次实习学生们全程都是充满活力和朝气,每天如此,而这与实习的条件有直接关系:“挖了遗址又挖墓葬,有各种类型的遗存,考古的各项活动几乎全部都经历一遍……新鲜感是源源不断的,因此其效果可以说是超出以往,大家也是都收获满满,非常开心。”此外,陈老师还宏观地评价,她认为这与我们国家整体形势、考古事业蒸蒸日上的趋势是一致的,更多的新时代青年和年轻才子才女们有志于在考古道路上继续前进,留在这一行发挥他们的光和热,这令她十分欣慰,“特别期待明天会更好”,她笑道。

最后白洁老师结合她的工作谈了参加这次考古实习的感受。她首先问了同学们一个高屋建瓴的问题,即“你们是否知道‘你是谁、你现在在哪里、你要做什么’?”结合这个问题她给大家提出三个“抓紧时间”。一是要抓紧时间整理在实习阶段的收获,包括感想、感悟以及其他形式的收获,人大考古学科这几年发展蒸蒸日上,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所形成的每一项成都会为我们学科建设添砖加瓦,甚至有助于吸纳更多人才、引进新生力量。二是抓紧时间规划未来一年的学习和工作,将脑海中的很多感想感受落地落实,要对未来的学业和规划有推动、有助力,“大家不要松一口气,事实上我要让你们继续卷起来。大家没有躺赢的资格,竞争非常激烈,必须抓紧时间争分夺秒,跑在别人前面”,白洁老师语重心长道。第三个就是抓紧时间跟考古界各位前辈、师长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此白洁老师代表人大感谢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数位人大优秀毕业生的选聘,最后白老师总结道:“记住你们要干什么。你们将来要走向哪里。”

本次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实习结业仪式在掌声中结束。所有与会人员合影留念。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考古文博系的同学们圆满完成本次实习,感谢所有为此次实习付出心血、提供机会和给予帮助的领导和老师!

所有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作者:唐宁馨

摄影:陈昕淼 唐建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