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53

白鹿洞书院石刻浅谈

我要新鲜事2023-04-20 14:27:230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五老峰山脚下,东邻鄱阳湖,四面环山,贯道溪从院前流过,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它肇基于唐、定名于北宋、盛于南宋、绍隆于明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唐贞元年间(785—805),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又此处四面环山,俯视似洞,白鹿洞因此而得名。南唐升元四年(940),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庐山国学”或称“白鹿国学”,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至此,白鹿洞成为当时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今九江)地方人士在此建起了一所学馆,书院之名从此开始,白鹿洞书院也由此在历史上有了一个新的开端。南宋淳熙六年(1179),大理学家朱熹任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措置田产,征集图书,聘请教师,招收生徒,手定教规,自任洞主,亲自讲学,他所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了后来七百年间封建教育办学的指导方针,至今海外的一些学校仍用它作校训。明正统元年(1436),南康知府翟溥福重建白鹿洞书院,奠定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建设的规模和基础。清代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时期。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令将白鹿洞书院改为学堂,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被改为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修复。白鹿洞书院成为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体,是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

在此专门介绍一下白鹿洞书院的石刻。石刻与“结绳记事”一样,是古人用来记录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的方式,是研究书院文化精神的有形载体。白鹿洞书院的石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岩石上的石刻,一般称为摩崖石刻;一类是将石材制作成石碑,在上面刻写诗文,一般称为碑刻。书院的建筑容易朽坏,但石刻却能承受风雨的侵蚀、战火的洗礼流传至今,传递了许多文献资料所阙载的信息。

首先说说白鹿洞书院的摩崖石刻。现存的摩崖石刻多集中在白鹿洞以及贯道溪河床以及溪两岸的石壁上,均为文字,没有崖画与造像内容。现存摩崖石刻60方,其中宋代14方,元代1方,明代26方,清代17方,时代不明的2方。内容以励志、哲理以及写景、记事等为主,多为名人学者所题,书法精美,与白鹿洞书院环境相映成趣,有着较高的艺术与史料价值。

朱熹兴建书院时,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石刻。朱熹的摩崖石刻,虽然都只有寥寥数字,但却隐含了丰富的内容。例如“文行忠信”四字,刻在涧石上,直径数尺,为朱熹手书,南宋陈绰摹刻。《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朱熹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教导学生的。朱熹的摩崖石刻还有“白鹿洞”“枕流”“漱石”“钓台”,保存完好。朱熹摩崖石刻有一部分是地名标识,如“敕白鹿洞书院”“白鹿洞”“鹿眠处”等。

再来谈谈白鹿洞书院的碑刻。现存碑刻157块,主要分布在白鹿洞书院东、西碑廊,由于青石碑刻风化严重,宋元时期的碑刻早已荡然无存,现存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碑刻。按照内容,这些碑刻大致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事务性的碑刻,包括重建书院、重建一栋建筑或修复一道桥梁、添置学田或诸生的膏火费、相关的告示及禁令等。一类是纪人表功类碑刻,一般通称为“教思碑”。一类是关于学习方面的讲义、训导。一类是游览书院时所写的诗歌、游记,占全部碑刻的三分之一强。这些碑刻多为名人学者和知名的地方官员所写,如:胡俨的《重建白鹿洞书院记》明正统七年(1442)、李龄的《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明成化二年(1466)、娄性的《白鹿洞学田记》明弘治十二年(1499)、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明正德六年(1511)、王阳明的《修道说》《中庸古本》《大学古本序》《大学古本》明正德十六年七月(1521)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朱熹的《朱子白鹿洞教条》,被誉为白鹿洞书院的镇洞之宝。

《朱子白鹿洞教条》是朱熹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教育乃至古代教育的一大贡献,体现了他身体力行兴办和推行书院教育实践的整体思考和总结。在兴办书院之后,朱熹有意识地招收举人入洞学习,就是因为众多举人在应试时没有理解国家开科取士的深刻用意,没有明白“学以致用”到底要求自己学什么,所以要把他们招来,在互相切磋讨论中揭示科举的真谛。在这种情况下,书院教育与科举考试实现了对接,士子到书院来读书,形式上类似于完成一门“必修课”,在上好这门“必修课”之后,才有真正的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朱子白鹿洞教条》,可以看作是一整套不同于科举应试的学习方法。科举考试只关心词章,但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却是义理。因此朱熹提出“五教之目”,就是要求学生简明快捷地把握儒家义理的精义,如果学者把握了这“五教”,就具备了基本的儒学知识素养。而所谓的“学问思辨”,就是把握儒家义理的方法。对于科举考试来说,机械的记忆、对题目的钻研是主要的;而儒家理论必须落实到“修身”这一点上,如果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则无论学多少知识都是没有用的。因此提出学者如何修身、如何处事接物,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白鹿洞书院现存的摩崖石刻和碑刻的数量在全国书院中名列前茅,历史上师出白鹿洞书院的有状元三名、进士一百多名。历史上,江西古代书院众多,素有“江右书院甲天下”的美誉。根据江西省地方志办编纂的《江西书院》最新统计,江西有书院近2000所。回顾历史,更需展望未来,合理利用好书院文化资源,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黎华

(作者单位:九江市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