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后,赵国战斗力大增,为何在长平之战一败涂地?
胡服骑射,不但不是让士兵脱离生产,反而是让大量青壮年男子回归生产,赵国灭中山后,吸引的大量林胡娄烦青壮年男子以佣兵形式为赵国作战,战国时代男子平均寿命不到三十,而马上骑兵的训练需要脱产,原本就是草原民族的娄烦林胡人很容易骑上马就能作战,而赵国原住民三五年勉强只是骑马步兵而已。胡服骑射的本质不但为赵国加强了军事,而且减少的青壮年回归生产为赵国增强了农作物产量。而这一切和原本赵国老牌贵族的利益相背离,这也是为何沙丘之变时,几乎没有任何本国高层对赵武灵王支持的根本原因。

战国时还未发明马镫,故当时的骑兵虽为精锐,但也只是负责辅助战斗,远远没有达到单独作战的标准。故当时的赵国军队引以为傲的,依旧是步兵。兵源的话,一是郡县征兵制,二是募兵制。赵军兵种结构合理化,边民组成骑兵,机动性强,弓马骑射水平高于秦军,传统农耕区百姓组建重甲步兵,车兵,全面调动百姓参军,名将廉颇,赵奢,李牧,庞煖,乐毅将门等高级指挥加持,赵国国势大增,东灭中山国,进军齐,燕,夺燕代地,云中,大败齐军,南联合韩,魏,全力防范秦军东扩。
赵国的胡服骑射也就到沙丘之变,沙丘之变之后公子成手握重权,不久死之前把权利交给了李兑,李兑专权排贤妒能,很多名将都排挤出赵国,最出名的赵奢,乐毅等。赵惠文王时期肥义死后,重用的是赵人。到了赵孝成王时期就重用公族,比如韩国献上党与赵,赵孝成王只是招了平原君赵胜与赵豹来商量。

长平之战,赵国的骑兵不是很多,不然用骑兵对付秦军或较好,且后来长期被李牧带领防御边境匈奴,且即使有雇佣兵,也应该不是很多,数量及忠诚度问题,李牧死后,应该并没有记载手下叛乱,且部队也没有战斗中优势,当然将领重要,还是秦国改制彻底些,名将众多,士卒敢战,战略没有失误,且取得四川作为基地。
赵军断粮40多天,不仅战马早就宰杀光了,死尸都吃光了,老弱病残的伤兵都被吃光了。坚守待援没有等来援兵,最后只能拼死突围。到了人吃人的绝境仍然没有发生哗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赵括的军事才能,绝非纸上谈兵的庸才,否则早被副将杀而取代了。

赵括一是缺乏实战经验;二是情报失败,一直把秦军主帅当王龁来打仗;三是没有粮食了,没有时间让他寻找最佳战机,只能硬着头皮速战速决;四是白起太强了,不是赵括太弱,而是白起太强了;五是,天时地利人和方面,赵国均处于绝对弱势,天时没有时间了,地利秦军居高临下,山谷沟壑之地,不利于赵军精锐骑兵作战,兵力方面秦军远多于赵军。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秦中更胡伤瘀与之战对阵赵名将赵奢损兵八万,赵就算胜损兵也要五万。第二阶段秦将王龁对阵赵名将廉颇,廉颇承认秦军以少胜多,秦占上党。秦赵对阵三年秦攻赵守,秦赵各损兵五万。第三阶段,秦战神白起率55万秦军对阵赵将赵括率45万赵军。秦军损兵十万,赵军战损二十万外加饿死重伤无医治五万共损兵二十五万,降二十万。赵军阵地战打不过秦军,秦:赵战损2:3。白起率秦军靠山包围赵军,地利优势在秦。综合1.2.两点,白起秦军对阵赵括赵军战损比1:2,也就是秦军损兵十万赵军战损二十万。综合三阶段秦国损兵23万,赵国损兵55万。
庞贝古城在哪里: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历史古迹)
在久远的过去有着许多的城镇,有些城镇发展得比较繁盛,而有些城镇则发展得比较落后,据说古代还有一个庞贝古城,是后来才被人们发现的,这种古代城镇的发现使得不少人对此感到好奇,那么这个庞贝古城到底是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庞贝古城在哪里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2:08:070000汉高祖刘邦简介,民间关于刘邦的故事大全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以贫贱出身却一步步登上了皇帝之位,民间关于刘邦的故事当然是多不胜数啦。最著名的当然是斩白蛇起义,甚至还有人认为刘邦是真龙之子,这都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编造出来的,刘邦简介里根本就没有这些。汉高祖刘邦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3-12 11:01:27000192年湖北夫妇因儿子被拐自杀,23年后女儿强行开棺,如愿找到弟弟
文|王星斗编辑|阿荣2015年的一天,湖北省竹山县的一个村庄里,一名名叫吴家雨的女子带领着一群人打开了父母的棺材。一边的村民们议论纷纷,都对这女子在父母自杀23年之后还来打扰他们安宁的行为十分不赞同。是啊,中国一向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打扰人死后安宁在道德上是深受谴责的,何况这还是她的亲生父母。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4:46:410000赢荡举鼎而亡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大鼎脱手砸断胫骨)
赢荡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也就是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但是他23岁就死了。你知道赢荡真实死因是什么吗?秦武王举鼎是真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赢荡举鼎而亡是不是真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3 23:55:24000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乃唐太宗对魏征的最高评价
以铜为镜的历史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下面来和大家说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直言敢谏的魏征在病死之后,唐太宗非常的难过,就说出了以铜为镜的评价,直言魏征是自己对错的一面镜子。以铜为镜典故介绍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7:00: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