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风悠悠:越王勾践时代的特产——原始瓷与印纹硬陶
商周时期,长江下游一带聚落兴盛,人口繁衍。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早期政治文明的发展,东周时期,雄踞东南的吴、越两国迅速崛起,势力此消彼长。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一跃成为春秋霸主。
越人在商代便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印纹硬陶及原始瓷器物。器身上拍印的几何形装饰纹样,彰显了越地居民强烈的审美意识,亦标志着越人工匠娴熟的制造技艺。印纹硬陶与原始瓷,也成为先秦时期越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更是中国千年制瓷历史的开端。

印纹硬陶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商代出现在长江中下游一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得到极大发展,在吴越地区广为流行,器表拍印的纹饰十分丰富,同一件器物会施两至三种不同纹饰。
原始瓷的出现有赖于成熟的印纹硬陶的烧制工艺,是经过胎土选择,外表施釉、高温烧制后的新产品,其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能上已经不同于陶器。但和成熟瓷器相比,在胎土、施釉等方面的技术又相对原始,因此被称为“原始瓷”。

印纹硬陶与原始瓷曾同窑烧造,战国之后印纹硬陶走向衰落,逐渐被瓷器所取代。

先秦南方地区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多在表面拍印几何纹样作为装饰,以直线、曲线、圆、方或菱形为基本单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常见的纹饰主要有方格纹、S形纹、回字纹、水波纹、雷纹、席纹、米筛纹、麻布纹等。特别是在东周时期,器物上盛行装饰两种以上的纹样组合,制作更为精美。

几何纹样的起源离不开越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尤其与编织物有着密切关系。南方盛产竹、藤,当地居民以各种植物纤维编织成纹路不同的席,成为早期印纹陶装饰的取材来源。如叶脉纹,可能来自于人们在自然界中对树叶的观察和模仿。先秦越地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几何装饰纹样,虽然简洁朴素,却代表了越人审美意识的增强与艺术创作的探索,承载着独特的越文化内涵。

在先秦原始瓷制作基础上,东汉时期越地便已经率先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经过三国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得到极大的发展,越地窑场林立,越窑工匠不仅锤炼了烧造技术,亦不断创新瓷器造型与装饰艺术。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中原世家大族“衣冠南渡”,江南地区成为中国又一经济与文化重心,越窑青瓷的发展也迎来了第一个高峰,终在唐五代时期走向鼎盛。
陕西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陕西在这三十多年中获十大考古的项目虽然没河南那么多,却也多达28项,屈居全国第二。如果说河南有郑州和洛阳这两个给力的地级市,那么陕西同样有西安和宝鸡这个地方霸者。如果我们细看陕西获得的十大的项目都是相当具有含金量且独具地域特色。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9:53:590001科技考古视野下的二里头遗址生活制造业
虽然二里头遗址制铜和制玉技术在当时已相当先进,但青铜器和玉器依然属于稀有物品,主要作为祭祀的礼器以及随葬的贵重物品。而社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兵器仍然主要是石器、陶器和骨器。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17:550001731遗址为什么不敢挖:不是不能挖(为了保护遗址)
说起731遗址,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是什么遗址,其实它就是在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证遗址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专题馆,建于1982年,后来在1985年8月15日时将一部分遗址对外开放,据说其实731遗址还有一部分在地下,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731遗址为什么不敢挖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2:55:340001以科研创新守护“乡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阶段性成果发布
乡土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遗产,既是现代人望得见的“乡愁”,也是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27:1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