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崧泽遗址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城东约4公里处,地处太湖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60、1961、1974~1976年,由黄宣佩主持,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博物馆进行发掘。

▲ 彩绘碗形豆
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以几何印纹硬陶、原始瓷为代表的青铜时代遗存。以遗址中层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有人把它作为马家浜文化的晚期,称为崧泽类型或崧泽期;有人把它独立命名为崧泽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前3300年。崧泽中层作为太湖地区崧泽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对于认识这一文化的面貌、分期和葬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同类遗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见草鞋山遗址)和张陵山、常州圩墩、浙江吴兴邱城等。

▲ 折角足盆形大陶鼎
崧泽中层的器物群,陶器中夹砂陶以红褐色的为主,泥质陶以灰色为主。纹饰有堆纹、弦纹、划纹、镂孔、绳纹、彩绘等。罐形或盆形鼎、细高或粗矮的喇叭形座豆、矮领折腹罐、高领折腹花瓣形圈足壶等,为这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 三口陶器
石器一般都通体磨光,以穿孔石铲、长条形石锛等较有特色。从生产工具及陶器羼和料采用稻谷壳可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 穿孔石器
根据墓葬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变化,崧泽中层可分为3期。早期的陶器、豆为细高把,壶多高领扁圆腹或圆腹;中期鼎多釜形安扁铲足或凹弧足,豆的形制多样,以镂孔刻划纹组成带状图案的高圈足豆最具特色;晚期出现大口浅腹盆形鼎和盘形鼎,盛行平唇浅盘或盂形粗矮把豆,多见花瓣形圈足壶。这为整个崧泽文化的分期奠定了初步基础。

▲ 竹节形陶瓶
在崧泽中层发现墓葬90多座。平地覆土掩埋死者,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的是成年女性与儿童双人合葬,头向东南的居多。

▲ 镂孔勾连纹陶豆
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1~17件不等,多为实用陶器,以鼎、豆、罐、壶较为普遍,还有少量生产工具和玉石饰品,个别墓用鹿、家猪的下颚骨随葬。结合吴县草鞋山等地的材料分析,有人认为崧泽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 墓葬及随葬品
崧泽下层为马家浜文化遗存,出土宽檐釜和牛鼻形耳罐等富于特征性的陶器,还发现有籼稻和野生的桃、杏梅等果核。崧泽及其他遗址的地层关系表明,马家浜文化早于崧泽文化;同时二者的鼎、豆、壶等主要陶器存在演变继承关系,因此崧泽文化是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其后续则是良渚文化。

▲ 鸡心形玉琀
参考书目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年2期。
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1期。
中国到底有几颗国宝级翡翠白菜?传有7颗,最值钱的并不在大陆
说说中国的几个“白菜”本文作者周德秀倪方六中国人就对玉有着独特的喜爱,而其中硬玉翡翠后来居上,尤受青睐。翡翠是一种高档的玉石,因其质地较硬,雕琢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中国传世翡翠制品不多,说起翡翠的传世之作,大家可能就会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颗翠玉白菜,这颗白菜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因为故宫元老那志良的赞赏,而声名大振。近有不少大陆人去台湾,专门就是想看看这颗“白菜”。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53:210000荐书 | 刘莉:《玦出周原——西周手工业生产形态管窥》序言
《玦出周原——西周手工业生产形态管窥》作者:孙周勇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定价:98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54:520000让北京古典名园“活”起来——《园说》系列图书推介
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编著的《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将于2023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园说》是同名展览图录,已连续出版四年。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17:450000郭物:马家塬墓地所见秦霸西戎的文化表象及其内因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54:240000文物三字经(二)
16六王毕,秦统一。阿房出,长城筑。同衡轨,同文书。泰山碑,骊山墓。兵马俑,军伍肃。17大起义,兴炎汉。民苏息,禾连阡。铁犁壁,长钹镰。辘轳井,能灌田。五谷登,仓廪满。18汉漆器,盛行世。有木胎,有夹纻。体轻盈,光匀舒。镀金釦,束银箍。加彩绘,眩人目。19玉比德,色润怡。佩珩、璜、加琚瑀。刚、严卯。辟邪厉。玉具剑,更珍异。诸侯王,殓玉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36: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