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二里头遗址

▲ 二里头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北临洛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二里头文化堆积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调查时发现,同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发掘工作由赵芝荃主持。

▲ 二里头遗址各期遗存分布图
遗址面积约为 3平方公里。二里头文化堆积是遗址的主体,厚达3~4米。二里头文化之上叠压有商代二里冈期(见郑州商代遗址)文化层和汉代文化层;其下则有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仰韶文化堆积,但遗迹和遗物均很少。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的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窖穴、墓葬等。

▲ 二里头宫殿区发掘场景
宫殿建筑基址 已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基址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其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南北各9个,东西各4个,间距3.8米,每个柱穴的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可能是支撑殿堂的四檐的。据此可将其复原为一座“四阿重屋”式的殿堂,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殿前为广庭,面积约5000平方米。基址的四周有墙基,墙基的内侧或内外两侧有一排或二排柱穴,可知基址四周原有一面坡或两面坡的廊庑建筑。大门在基址南墙的中部,宽34米,有柱穴8个,其间有3条通道,通道间均保留有建筑遗迹。东北角有小门2,大概是所谓的闱门。这座宫殿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毁于第四期。2号宫殿基址位于1号宫殿基址东北约150米处,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3米,东西宽58米。形制与1号宫殿相仿,殿堂亦建在基址北部的长方形台基上,台基四边有一周柱穴,东西10个,南北4个,柱穴内侧有3间木骨墙房屋,东西通长26.5米,南北宽7.1米。基址四周亦有围墙及廊庑建筑。大门位于南墙偏东处,中央为门道,两侧有塾。东廊下还有陶质排水管道。2号宫殿也建于第三期,第四期继续使用。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某些特点,有很多地方为后代宫殿所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就建筑技术而论,作为主体建筑的殿堂,下有基座,上为四阿式屋顶的宫室和回廊,说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 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模型
墓葬 遗址中清理出数十座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墓葬。可分大、中、小 3种,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大型墓只发现1座,位于2号宫殿遗址的北部,墓口长5.35米,宽4.25米,深6.1米,有生土二层台,已被盗一空。中型墓墓口长2米余,宽1米余,有二层台,墓底有清晰的漆棺朽痕和硃砂层,随葬品中有铜器爵、戈、戚,玉器戈、钺、铲及陶□、绿松石饰、石磬等,此外,还有漆盒和漆豆。小型墓最多,墓口长不过 2米,宽仅0.6~0.7米。多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只有陶器,器形有盉、缶、盆、豆、簋、觚、小口尊等。另外还发现不少被弃置在灰坑中的尸骨,有的双手被捆绑,显系被迫致死,可能是被杀后随意处理或与祭祀有关。

▲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贵族墓葬
遗物 二里头文化的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青铜器主要为工具、兵器、礼器、乐器和装饰品。生产工具有刀、锛、凿、鱼钩等,多用单范或合范铸成。武器有戈、戚、镞,戈的形式为直援曲内,无阑,曲内后端有突起花纹,制作精致。礼器有爵、斝两种,爵的数量较多,都是薄胎、束腰、平底,较早的素面无柱,较晚的有小柱,施简单花纹和镂孔。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都是多范合铸,器身留有范缝,整治不精。乐器有铃。装饰品有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制作精美,表现出熟练的镶嵌技术。玉器基本为礼器和装饰品,大多出自墓葬,器形有圭、璋、琮、钺、戈和柄形器等,其中一件柄形器有上、中、下三组兽面纹,其间饰两组花瓣纹,兽面用单线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雕成,线条流畅。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一般陶胎较厚,相当一部分陶器表面磨光或涂黑衣。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弦纹、附加堆纹和各种印纹,个别陶器上还刻划鱼纹、蛇纹、兽面纹等。盛行鸡冠形器耳和花边器口装饰。在大口尊的口、肩部常刻有一、二、三、四等数字和各种符号。器形中,炊器以夹砂罐为主,其次为鼎、鬲、甗和斝很少。食器有盆、豆、簋、三足盘。储盛器有大口尊、瓮、缸、圜底盆、敛口罐、高领罐和汲水罐,酒器有壶、盉、觚、爵、角和杯,陶器制作都比较工整。石器有斧、锛、凿、铲、刀、镰和镞等,其中斧、刀、镞的数量最多。骨器有凿、铲、刀、匕、镞等工具,也有针和笄等生活用具。此外,还出有漆器和卜骨。

▲ 方格纹铜鼎

▲ 乳钉纹铜爵

▲ 嵌绿松石铜牌饰

▲ 涂朱玉璋

▲ 七孔玉刀

▲ 玉戈
分期 这一遗址的二里头文化可分为4期。第一期陶器的特点是磨光陶、黑衣陶和棕褐陶较多,纹饰以篮纹为主,器形多为宽折沿,小平底,有浓厚的河南龙山文化的色彩。第二期陶器的特点是磨光陶、黑衣陶和棕褐陶相当多,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器形多窄卷沿和圜底,出现簋和大口尊等。第三期是全盛时期,发现的各种遗迹主要属于这一时期。陶器中灰陶明显增多,陶质坚硬,器表为浅灰色,内壁有麻点,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器形多为卷沿和圜底,新的器类有鬲等。第四期与第三期相仿,陶器也以灰陶为主,但绳纹更显粗犷,敞口器增多,出现一部分新的平底器。

▲ 石钺

▲ 附加堆纹陶鼎

▲ 骨杖
遗址性质 对二里头遗址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认为这一遗址的二里头文化第三、第四期遗存是商汤都城西亳,第一、第二期为夏文化遗存。另一种意见主张郑州商城为西亳,二里头文化乃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一处都邑(见夏文化问题)。这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和研究。最近在距二里头遗址 6公里的洛河北岸的尸乡沟,发现一座商代早期的城址,年代早于郑州商城,这个发现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 卜骨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5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考古》1983年3期。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杨金东跳头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跳头村东北,遗址西南为天目山余脉,东北为杭嘉湖平原,遗址处于浙西山地丘陵区与浙北平原区的交界地带,遗址北侧南苕溪自西向东流过,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04:270000四川开江发现西汉古墓 三个墓室紧紧挨着(西汉古墓)
四川开江发现的之所以会连起来,是因为一边是小妾,一边是妻子。今年3月份四川开江的一个工地上发现一座古墓,这件事情很快就上传到了网络上,网络上不少人都说这是一座西汉墓穴,有记者赶到此地,向当地的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求证,而工作人员则是说这并不是和网络上说的一样,是个西汉古墓,经过初步的推测,发现这是一个明朝古墓群,已经被工作人员可以保护了起来。保护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6-05 20:31:420000山西考古:发现四千年石城防御体系的碧村遗址
碧村遗址位于晋西北的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村北,地处蔚汾河入黄河口处一从东向西逐级下降的串珠式台地上,面积75万平方米,时代主要为龙山晚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30:340000古墓里发现冲锋枪 到底是谁发明的(古代冲锋枪)
古墓当中发现的冲锋枪其实就是诸葛连弩。在前些年,湖北某地的一个农民发现了一座古墓,他在发现之后很快就上报给了文物局,而这个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到这座古墓的时候已经有些绝望,因为古墓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盗洞,可以确认的是这个古墓。不止被盗墓贼给洗劫过一次,当然专家们也是对于这座古墓进行了后续的探索,然而专家们并不抱希望的这一次探索,却让他们有着非常惊人的发现。古墓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10-11 19:08:460000国军大墓顶挖防空洞,考古人员坑底拾到玉衣片,得出重要考古发现
东汉灵帝文陵考古调查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一个座皇帝陵。其陵主可以说既幸运,又倒霉。幸运的是生前,他不是皇子,却被选中当了皇帝。倒霉的是死后下葬不久,朝代还未灭亡呢,墓中随葬品就被盗出了。这位皇帝叫刘宏,是汉桓帝刘志的接班人。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正月庚子,刘宏即皇帝位,史称“汉灵帝”——东汉第11位、倒数第3位皇帝。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40: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