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平山中山王墓
战国晚期中山国王陵。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的灵山下。年代属公元前4世纪末。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此发现了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故址﹐并发掘两座王陵﹐对于了解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


墓地布局和墓上建筑
中山王陵墓共发现两处﹐一处在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处﹐东西并列两座大墓﹐西侧的1号墓已经发掘﹐可以确认是中山王厝的墓。另一处在城内西北部﹐南北错列3座大墓﹐已发掘的6号墓在最南端﹐墓主人未能确定。1号墓和6号墓的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1号墓的封土和享堂保存较好﹐封土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自下而上成三级台阶状﹐第1级的内侧有宽1米许的砾石散水﹐第2级有壁柱和柱础等遗迹﹐顶部的第3层则有叠压成鱼鳞状的瓦片堆积﹐可复原为一座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两墓附近还有陪葬墓和车马坑。1号墓封土范围之内﹐东西两侧各有陪葬墓2座﹐封土南面有对称的两座长方形车马坑﹐并有船坑和杂殉坑各1。6号墓的陪葬坑是东侧2座﹐西侧1座﹐南面也有两座对称的长方形坑﹐可能也是车马坑。根据两处墓地的布局﹐结合1号墓椁室出土的及辉县的资料﹐可以对战国时期王陵的形制和规模有较多的了解。

墓葬形制

两座大墓的墓室结构基本一致。墓室为中字形﹐墓壁抹草泥并用白粉涂饰。有方形椁室和南﹑北两条墓道。其中1号墓全长110米﹐椁室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5米﹐深8.2米。石砌椁壁﹐厚约2米。6号墓规模略小。两墓椁室均被扰乱﹐从残存的棺椁铜饰看﹐1号墓的葬具为四层套棺。椁室两侧均另设藏器坑置放随葬器物﹐1号墓是东侧2坑﹐西南侧1坑﹔6号墓是东﹑西侧各1坑。
随葬器物

随葬品主要发现于椁室两侧的藏器坑中。1号墓的西藏器坑出土的铜礼器有9鼎﹑4簠及鬲﹑豆﹑壶等﹐陶礼器有5鼎及豆﹑壶﹑盘﹑匜等﹐乐器有14件编钟和13件编磬。东藏器坑也出土5鼎及壶﹑盘﹑匜等铜礼器﹐还有帐构﹑漆器和少量陶器。6号墓的西藏器坑中全部放铜礼器﹐东藏器坑则出陶礼器﹑漆器和帐构等。1号墓的2座车马坑都埋12匹马﹐一坑有车4辆﹐另一坑车迹已毁。船坑残存3只大船和两只小船。杂殉坑发现马﹑羊﹑狗的骨架等。6号墓的随葬坑尚未发掘﹐情况不明。



两墓随葬品达1万9千余件。其中1号墓出土的中山王厝鼎壶和嗣子壶﹐共有铭文1101字﹐不仅确切地表明墓主为中山王厝﹐而且记明中山王的世系及有关史实﹐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铭文提到前316年燕王哙让位于相邦子之的事件﹐而中山国又亡于前301年﹐故该墓的年代可定为前310年左右。两墓发现的巨大山字形铜器﹐是前所未见的仪仗性器物。1号墓所出5件均高1.19米﹐6号墓所出6件均高1.43米﹐下部銎内都存有木质﹐大约置于悬挂旗类的杆柱顶端﹐以作为王权的象征。


有些器物异常精巧﹐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器足以4只伏卧的小鹿承一圆圈﹐圆圈之上是蟠绕成半球形的4龙4凤﹐龙顶又各有一组斗拱上承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似大树﹐树上攀援着嬉戏的群猴﹐树下还有二人仰面挑逗。银首人俑铜灯高66.4厘米﹐造型为一身穿绣袍的男子﹐左手握螭蛇连接的两层灯盘﹐右手高举螭蛇连接的另一灯盘。几件错金银动物形器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银镶嵌双翼神兽和牛﹑犀等形像﹐其中以虎噬鹿形像最为生动。这些精美的器物﹐除银首人俑铜灯出自6号墓外﹐余均出于1号墓。另外﹐1号墓所出带暗纹的磨光黑陶鼎等﹐也有一定特色。



族属问题




关于中山国的历史发展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不同意见。一般认为﹐战国中山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国家。有人则赞成鲜虞子姓的说法﹐并推测鲜虞应源于商殷后裔。也有人否定中山君统与鲜虞的关系﹐认为二者既非一国﹐又非一姓﹐中山本是周之同姓。尽管意见不一﹐但应该承认﹐当时中山国境内鲜虞与华夏杂处﹐民族融合不断发生﹐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虽有一定的独特风格﹐但总的说来﹐中山国与中原各国特别是三晋在文化面貌上并无显著的差别。至于中山国王室的族属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笔谈
清华史学对我影响深远何炳棣今春不能重访母校,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资深学人会议,并作一公开学术演讲,实在是一大憾事。谨托李伯重主任代我宣读简短的感言并代致祝词。0001广州发现的一座古墓 专家表示主人身份高贵(贵人墓葬)
广州发现的一座古墓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文物。2012年,广州一建筑工地上挖出一座古墓,闻讯赶来的考古专家立即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把墓室周围的夯土挖开后,硕大的大理石墓室大门,再加上元代的墓室风格,让在场的专家兴奋不已。因为这样的古墓显示着墓主人非富即贵,内部肯定有很多宝贝陪葬。带着种种好奇,专家组请来了挖掘机,将墓门上的封条时吊起,此时古墓的墓门才真实的呈现在眼前。打开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12-04 21:00:570000长沙百岁土夫子盗墓一看就准,不会失手,有什么绝活?
长沙土夫子看土秘笈本文作者倪方六前几年,我在湖南卫视做节目时,男主持柯豆告诉我,在我到达长沙之前,他们去拍了年近百岁的长沙土夫子——民国时的盗墓者。这土夫子可神了,哪里有墓,墓里会有什么,判断基本上是对的,不会失手。图: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做节目时他们拍的,我在中间,我右手边是美女主持蔡博,年纪大的是亲挖马王堆啊墓的原湖南博物馆馆长熊传薪馆长;我左手中编导奉亮、胡蓉(图源:蔡博的新浪博客)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22:440001荐书 | 体大思精 雅俗共赏——读陈雍先生新著《考古何为》
天津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一部陈雍先生的考古学专著《考古何为》。接到电子版粗读后,在微信上回陈先生八个字:体大思精,雅俗共赏。《考古何为》作者:陈雍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定价:98.00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35:310000吴晓筠:中国的“原史时代”
“原史时代(PROTOHISTORY)”这一名词的使用在国外已是行之有年,但在中国学术圈内受到注意则是最近的事。在文献发达的背景之下,学者除了对何谓“中国原史时代”有争议外,许多人更认为中国古史上并不存在“原史时代”。这里试图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定义入手,简单的讨论西方所谓的“原史时代”在中国的古史研究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原史时代”有别于西方总结出来的原史时代法则所表现的特征。何谓“原史时代”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