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峁遗址谈 “共生” 社会的形成
郭静云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陕北神木石峁遗址的发掘资料尚未完整公布, 其地层、 年代、 分期、 遗址布局、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难以确定, 但基本可知这是文化混杂的遗址,既包含本地长居的农耕和渔猎族群的聚落, 也包含有数波来自草原的流动的游战族群。 这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族群的 “共生” 现象, 在距今 4000余年前的南草原地带(即欧亚大草原南缘) 颇为普遍, 从铜石并用时代的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ievo)直至青铜时代的安德罗诺沃 (Andronovo) 文化都有,形成了以米努辛斯克盆地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大文化体系。

这种 “共生” 现象起因于游战生活方式的形成。 由于气候变冷, 在亚洲大草原地带, 原本南缘就很脆弱的少量农耕衰退, 采集狩猎者赖以维生的食物资源亦变少, 一些原本以游猎为主兼少量农耕的族群转变到以掠夺维生, 努力发展战争技术而成为专门的游战族群。 游战族群逐渐发展出军力政权, 以游战掠夺或远程贸易营生。 他们在历史上发展青铜兵器技术, 并逐渐掌握驯马交通技术。
我们不能以为游战族群只是不停的流动, 不定居更不会建城。 正好相反, 他们因以战争维生, 一定需要有掠夺后回来的保护区,也在活动范围中需要建筑几个据点。换言之, 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部分流动, 同时亦有定居点或根据地。 所以, 在从里海到渤海及日本海的广大区域内,在亚洲草原丘陵地带出现了非常多的大、 中、 小型城池,它们均属于军城, 作为掠夺、 游战族群的城邦和堡垒。 这类族团甚多, 但是他们自己不耕地, 不养猪、鸡等, 不生产定居生活族群的产物, 所以其日常所需严重依赖农耕和畜牧的定居聚落, 尤其是在建城时, 需要与本地原居的农耕或放牧族群建立 “共生” 关系。
在此要说明的是, 这种 “游战” 族团未必有血缘关系, 往往依据某种势力或凭首领感召而混杂组合为一群, 群体分合变化纷繁。从青铜时代早期以来, 这类族群组团结合很多, 他们不仅依靠掠夺农耕或牧业生产者维生, 彼此之间也互相竞争, 不断互斗和战争。 尤其是在选择栖息地点方面,每一游战族团都会追求尽可能占据有利之处。
这种 “有利之处” 有几个指标, 其中最关键的有二: 便于建堡垒的破碎地形 (陡峭山丘与山谷),包括能用作瞭望塔的地点;周围一定有定居的以农耕和饲养家畜为生的聚落, 能提供部分食物来源。 因为当时掠夺族群不少, 所以本地农耕聚落也面对必须接受这种共生关系的局面, 以免被众多游战族群不断轮番地抢劫, 而是专养一群强人以保护自己, 或许还可以从固定庇护人的强大与获胜中获得额外收益。
石峁所在地点和其他一切条件都完全符合游战族团栖息所需,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其地点恰好在鄂尔多斯草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带, 南下掠夺路线于此开始。 当时生态条件比现在好, 故周边亦有农耕、 畜牧和渔猎聚落存在, 山上可狩猎野兽。因破碎地形而形成的诸多陡深沟壁等自然障碍成为修建坚固堡垒的自然基础,使工程量大大减少, 坚固堡垒的修建成为保护自身安全并存放战利品的据点。
因此当时这应该是很多族群都希望掌握的地点, 应该有很多不同的族群早晚占据过石峁军城, 屡被沿袭使用且不断地补建 (这从石峁群城的建墙技术不同且明显可见多次补建的痕迹可以看出)。 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大族群的大聚落, 而是很多族群在某段时间掌握, 互相纷斗或被竞争驱赶的中转站和据点。
简言之, 在青铜时代早期, 亚洲草原南部与山丘交界之地构成了一个大的文化体系, 这是一个定居与流动、 农耕与游战“共生” 的地带, 是游战生活方式的发祥地。 石峁遗址的地点恰好在鄂尔多斯草原与黄土高原破碎的蚀沟梁峁地形交界之区, 是族群流动、互斗和掠夺并存放战利品最频繁的地带。 游战生活方式的发展, 到了殷周时期, 生计逐渐转换为以远程贸易为主。 黄河水系从北往南下来的部份会有游战族群短期的据点, 但是到了后期随着贸易的发展,成为草原与殷周贸易的联接地带(如马匹贸易), 从事远程贸易的族群与本地农耕、畜牧居民 “共生” (以陜北清涧县的李家涯、辛庄遗址为例); 而黄河水系 “几” 字形的上段北游是游战族群栖息、 安排较常用据点的地带(以神木县石峁群城为例)。 也就是说, 在共生社会中掌握权力的族群, 在不同的地带和历史阶段中, 或是以远程贸易为生计的贵族, 或是以战争掠夺为生计的贵族。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9月25日
被大蛇守护的古墓 到底是咋回事(陕西古墓)
大山里的古墓埋葬的是通天巫术教徒。传说陕西大山有古墓,这座古墓被一条大蛇所占据,也可以说是古墓受到了大蛇的保护,如果有盗墓贼想要进去,一定就会受到大蛇的攻击,听起来这个传说特别的玄乎。但考古专家很快就组织了一支队伍,准备到山上的墓中一探究竟。当他们在山下的村庄里咨询古墓的传说时,当地的村民还劝他们不要轻易去涉险。不过也没发现所谓大蛇。入山调查我要新鲜事2023-03-22 19:48:350000明朝官场实行低薪制度,有的养不起一家老小,那官员靠什么生活?
明清时工薪阶层的补贴性收入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上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连写了三篇古代工薪阶层的工资外补贴性收入(见《唐朝中后期官员增加太多,70年间翻了16倍,补贴收入从哪来?》诸文)现场。到了明清,前几个朝代官场福利打折了。从史料来看,在历代的俸禄制度中,明清时标准最低——中国公务员进入了“低薪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45:540000栾丰实:蛋壳黑陶:4000年前的高科技
0.3毫米的厚度,是什么现代高科技产品?它就是被称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黑陶。你一定很奇怪,史前先民为何对黑色情有独钟?什么先进的技术工艺才能做出蛋壳黑陶?它为何享有“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的美誉?它被赋予了怎样的礼制内涵和社会意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栾丰实教授接受中国民族报“道中华”专访,带您接触4000年前的高科技。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20:500000科学家在破冰船漂流389天后宣布噩耗:北极正在死去,怎么了?
你知道吗?我们印象中万里寒冰覆盖的北极,此时正面临灭绝之旅。浮冰数量持续减少、微小咸水气泡中的微生物信息越发微弱、仅剩的植物正在灭绝,这一切的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北极正在死去!科学家曾组成探险团队驾驶破冰船在北极圈内漂流389天,他们看到冰山融化、冰柱崩塌,北极已经不再是那个被冰封的国度。你以为这对人类来说是好消息吗?不,恐怕一场新的灾难会因北极崩塌而迎面袭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31:140000这一座陵墓象征华夏龙脉 千年来无人敢盗墓 连考古专家也不敢动
古代帝王陵墓不仅体现了统治者专制的权力,还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起源,更被视为华夏子孙的“龙脉”与号召。每座帝陵都蕴含着这样的文化内涵,其中的陪葬品往往与之同等重要。然而,这些陪葬品之丰富却也诱发了盗墓行业的兴起,为了获取陪葬品人们不惜违背伦理,盗开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59: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