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旅行一般会带三样东西,其中一样仍是现代人必带 那为什么还要带副扁担?
古代学子出游有什么讲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暑期到了,暑假游又热了起来,许多学生在考完试后纷纷选择出游。
在古代,读书人也喜欢远游,这些人被称为“游士”。游士出游,主要目的之一为是为了学习,故出行时都会带上学习资料。为了路径平安,出行、返回还会择日,有许多讲究。

这是我在明天(20176月22日)《北京晚报·五色土》独家专栏“一方钩沉”上将要发表的专栏,这里率先与“梧桐树下戏凤凰”网友分享一下。
毫无疑问,古代游学标志性人物是先秦时的孔子,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活了73岁,而周游各诸侯国长达14年之久,且都是现代人眼里的黄金年龄时期。孔子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现在好多地方都有孔子遗迹,就是这个原因。
不只孔子,在先秦“子”级人物无一不是“游”出来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全都是著名游士。

到汉魏时,读书人游学之风更为盛行。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人物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20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经南阳,在南郡(湖北江陵)渡江,到时长沙国,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凭吊诗人……历时数年,司马迁把大半个中国都“游”了,真正做到了学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与现代学生暑期出行更为接近游学,是在科举取士确立以后。此时的读书人外出,以“涨知识”为主要目的,游山玩山倒在其次。当年也没有现代的远程教育,为了功名前程,不少读书人离乡远行,遍访名师。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均有丰富的远游经历。

(骑牛出行图)
南宋诗人巩丰《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便表现出了古代学了远行求学的心态和不易:“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所见小溪山,未见大岛屿;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
当然,古代学子远行目的和想法并不单一,并不仅仅为了“求学”,有的是为“求仕”,只为“游山玩水”的也不少见。
如何实现上述目的的远游?这问题比现代要难多了。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远游确是不容易的,有条件的可以乘车骑驴,更多的通过步走,即所谓“徒行”,以完成游学计划的。从史料所记来看,大多数读书人都是“穷游”。以孔子为例,当年他去拜访老子,还是鲁昭公赞助了他一辆瘦马破车。

(古代豪车)
在古代,出于旅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一般会随身携带上哪些东西?这里,以战国时著名的论辩家苏秦一次远游为例,来看看先秦时旅行“装备”。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条有这样的记录:“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这段话的意思是,苏秦身上的黑色貂皮衣破了,百斤黄金也用光了,没有费用,只得离开秦国回家。腿上缠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身上背着书籍,肩上挑着担子……
据此可知苏秦行路至少带了三样东西:一钱财,黄金百斤;二学习资料,书;三收纳用具,橐。这三样东西是古代读书人远游的基本需要,在现代亦然。

(古代钱币,出行心带)
古代不像现在,带着一张银行卡就可行走天下,必须要带现钱的。为此,会根据路途的远近,带上足够多的盘缠。苏秦带上的现钱不少——黄金百斤,但最后也未够他一路开销,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只好离开秦国回家。
而学习资料,同样古代读书人出行必备,这也是游学与商人外出做生意,即所谓“行商”的根本不同。先秦时的书本都是竹简木牍一类,比隋唐以后普遍使用的纸质书籍要沉许多。在无车乘,无仆人挑,无驴马骑的情况,都是背负肩挑的,这也是古代普通学子出行为什么要带副担子的原因。
橐则是古代所有远行又一必带之物。所谓“橐”,即口袋,在没有箱子的情况下,口袋无疑是装带旅行用品最好的用具。现代口袋用得少了,都使用旅行箱之类。

(古代游子绘画,背着口袋)
上样三种东西是古代学子远游必带之物,如果是普通人,不带“学习资料”,但会带上其旅途生活所需。
实际上,苏秦所带的东西还不算齐备,早期旅馆、饭店不发达,偏远地方区根本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所以还要带着铺盖、锅碗什么,如孔子出游就是带着锅灶上路的。
从《战国策》所记来看,苏秦远行所带东西还是不少的,但最后仍是相当狼狈:“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其实,苏秦这还不是最惨的,古代不少游士最后沦落为乞丐并不少见,靠沿途乞讨生活。如唐朝文人白行简的《李娃传》中,就有这样的读书生:“巡于闾里,以乞食为事。”

(古代邮递员)
所以,为防止路上断炊要饭,古人远行时尽量将用品带全带足,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穷家富路”。有条件的读书人会带个仆人,或是雇人肩背担挑;还可以使用牲畜,如毛驴帮驮运。如果雇不起人,又没有牲口,那只能自己当驴使了,此时的远游者真的成了“驴友”。

(唐朝女性外出带的包包)
古人是怎么保护儿童权益的?儿童福利院最早出现在中国哪个朝代?
古代如何保护儿童权益本文作者倪方六做好儿童权益保护,让孩子健康成长,已是现代社会之共识。古代在保护儿童权益方面同样是很努力的,先秦即开展了“慈幼”行动,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史上最早的社会救助机构“孤独园”,唐宋立法鼓励“近亲收养”收养;同时,重视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提倡“蒙以养正”……图:健康快乐的古代儿童,图为南宋佚名绘《冬日婴戏图》(局部)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49:030000敦煌考古发现多份古人离婚证书,写得太好了,连马伊琍都跟着学
古人离婚的说辞本文作者倪方六马伊琍和文章离婚,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受关注的原因,我想大家并不都对八卦有兴趣,而是他们结束婚姻的说辞。他们通过微博公布了缘尽的消息——马伊俐说:“你我深爱过,努力过,彼此成就过。此情有憾,然无对错。往后,各生欢喜。”文章说:“吾爱伊琍,同行半路,一别两宽,余生漫漫,依然亲情守候。”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22:000001杨宝成先生访谈录
时逢殷墟发掘80周年之际,我有幸拜会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宝成先生,杨宝成先生曾在殷墟工作十余年,对殷墟有着深厚的感情。2008年11月2日上午和3日上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图书室对杨宝成先生进行了访谈。笔者:杨先生,你对殷墟发掘第一代人是如何评价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58:580000陈志华:再说古北京城的保护
一所古建筑、一片古街区或者一座古城,要不要作为文物保护,不决定于它是不是“破破烂烂”,也不决定于它的居民的生活状态,而决定于它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再生的,而破房子可以维修,生活状态可以改善。古物的破烂和居民生活的不堪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并不需要具备特殊的专业修养就能明白。除了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之外,任何人都会为那种状态感到悲伤甚至愤怒。0000霍夫曼沧龙:沧龙科最大的物种(最长19米/俄罗斯出土)
霍夫曼沧龙是一种沧龙科海洋爬行动物,诞生于白垩纪的马斯特里赫阶时期,属于沧龙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之一,体长普遍可以达到10-18米左右,最长的甚至可以达到19米,是当时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之一。霍夫曼沧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3:33: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