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盗墓者死心?有一古人想出了一个极简单的法子,墓竟然200年没人想挖
“哭穷”,一种简单的反盗墓手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来,盗墓话题又热了。
根据一些流行盗墓小说改编的电视好几个平台都在热播,我随便看了几眼,觉得挺好玩的。为什么觉得好玩?因为看这种电视,就像看赵本山的小品一样——随他胡嚼蛆,真实的盗墓不会是这样的!

(民墓,都堆有坟头)
研究了这么多年盗墓,我发现一个问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盗墓手段再好也会被盗掉。
何谓墓?民间又叫坟,但墓与坟之间在早期是有严格区别的。先秦时,不封不树、不留地面标记的才叫“墓”,意即“没”,埋到地下就没有了,这是古人下葬的本意。后来,当古人把“墓”理解为谐音“慕”、认为是“孝子所思慕之处”时,墓上便堆起封土,出现了“坟头”。俗话所说的“有坟头好哭”,就是这种葬俗的反映。
坟头的出现,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丧葬观念的风水岭,随之厚葬之风渐起。所谓厚葬,就是事死如侍生,给死者随葬一些好吃好用好玩的东西,民间称之为“宝物”。墓中葬宝,主要出于窃宝目的千年盗墓恶俗,也因此形成。

(1993年发现的辽代张文藻墓室,发掘现场)
既然盗墓是因厚葬而起,“哭穷”自然是防止盗墓的最好办法,于是有人提出了“薄葬”的口号,以绝盗墓贼的非分之想——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反盗墓手段。
古代提倡薄葬最著名的大人物之一,当是汉末魏王曹操。曹操在生前便留下遗嘱,要求死后 “无藏金玉珍宝”。这话表面上是当作家训、说给其儿孙们听的,实际上是告诉盗墓贼,请你们不要惦记我曹操的坟墓,里面没有随葬品,没啥好东西,不值得挖。

(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刻铭石牌)
从近年发现的曹魏墓葬来说,随葬宝物有,但确实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用刻字石牌替代实物,就如以前真人殉葬,后来改为俑人、纸人一样。如在安阳西高穴发现的所谓“曹操墓”,就出土了很多这样的牌牌。201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里面也出土了这种体现薄葬的刻牌,多达300多块。
刻牌埋在墓里,并不能断绝欲望,让盗墓者死心 ,像西高穴大墓、西朱村大墓都早就被盗墓者光顾,不同朝代的盗墓者都有。如果将薄葬刻字,放在墓外是不是更有效?汉魏时,还真的有人在碑石上刻下了这类文字。

(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现场)
据《荆州记》记载,魏征南将军张詹死后,葬在冠军县东(今河南邓州市境内),其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多用耐腐的楠木做棺材,白楸的木质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就是低档的棺材。张詹墓碑铭文的意思很明显:我是薄葬,棺材是做白楸木打的,穿的也不是金缕玉衣,不要说金银财宝,连铜器、铁器,甚至瓦器也没有随葬。所以啊,希望后世盗墓兄弟别惦记着,让我不得安宁!

(古墓盗洞)
如此哭穷,不少盗墓贼信以为真,长期没有盗墓贼光顾张詹的墓,真让忽悠住了。即便在晋末“八王之乱”期间、民间盗墓之风特别严重之际,张詹的墓也未遭挖掘,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才被盗了。张詹是魏太和时人,被盗时距其下葬已200年。
当时正遇饥荒年,饥民们可不管张詹的哭穷是真是假,先挖开再说。打开墓室后,饥民大喜过望,眼前是十分豪华的墓穴和高档的棺材,里面藏满了宝物:“金、银、锡、铜之器灿然毕备,有二朱漆棺椁,棺前垂竹薄帘,金钉钉之。”
连打棺材的钉子都是金子的,可想张詹随葬宝物价值之丰厚。
张詹的墓虽然最后仍未能避免被盗,但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无盗墓者想挖,从反盗墓角度来说还是成功的。

(被挖开的古墓)
冰冻少女胡安妮塔,被冰封500年的12岁祭品少女
在发现冰人奥兹之后,人类又发现了另一位被冰封的冰冻少女胡安妮塔,但是这位少女可没有奥兹那样的历史悠久,仅仅只冰封了500年。所以肉体保存的还较为完好。这位冰冻少女在死的时候仅仅只有12岁左右,而且是被当作祭品给献祭了。冰冻少女胡安妮塔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49:420000农村土葬挖坑有讲究,挖好后要烘坑,为何还要外甥在坑里睡一会?
民间坟地卜择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现在是二月份,早过了年,可以继续聊民间丧葬风俗了。接着年前的最后一篇《过去农村办丧事要搭灵棚,正中的“灵”字为何不能用毛笔写》,往下写。这篇要说的是择卜坟地和挖穴风俗。(农村坟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9:340000秦始皇陵墓到底被盗墓贼挖过没有?传清朝时有土匪摸进地宫
秦陵真的保存完好没有被盗?本文作者倪方六对不少网友来说,中国古代第一帝陵——秦陵的最大悬疑,恐怕并不是藏有多少宝物,而是到底被盗墓贼挖了没有。秦陵是历代帝王陵中,使用反盗墓手段最多\最丰富的一座帝王陵,而且明确记载地宫有反盗墓机关。我在写作《中国人盗墓史》时,曾对秦陵的反盗墓手段做过详细的研究。秦陵最基本反盗手段一是“深挖”,再是“加固”。(秦陵陵山)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30:010000“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对文物工作的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指明了系列路径,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其中特别提出“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备受启发,特书写几点学习体会和理解思考,以增进交流。一,拓宽研究的时间范围,就是要梳理清楚“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20:350001齐思和与现代新史学之建立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