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盗墓者为什么不盗刘备陵?传清朝时一农民锄地时意外挖开过
惠陵是否让盗墓贼光顾了?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一篇说了刘备惠陵地宫内是否秘设暗器的话题,这一篇接着来说说惠陵是否被盗问题。
俗话说“天下无不发之冢”,在刘备生活的时代,正是古代中国盗墓的高峰期,不论是贵族陵墓,还是土豪大坟,很少能逃过盗墓者的铁铲,这也是形成“十墓九空”的重要原因。

(曹操祖父亳州墓室上盗洞)
之所以讨论刘备的惠陵是否有反盗墓装置,就是考虑那个时代盗墓之风太甚,包括曹操、孙权在内,都曾盗过墓,而且声势很大。如曹操盗西汉梁孝王刘武墓,孙权派人去广州挖南越王陵。名声比较好的就只有刘备了,没有盗墓之嫌。
那么,刘备自己的陵墓被盗了吗?是否有盗墓贼光顾?对这个问题,在没有考古发掘前,不论是回答“是”和“否”,都是不可取的。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盗墓的动机来分析。在古代比较常见的盗墓动机,第一动机是贪图随葬的有价值物品,即所谓“寻宝派”;第二动机是“复仇派”,即报复墓主,坏其风水,辱其家门。

(现代盗墓现场)
刘备的墓中会有宝物吗?应该会有,但不会太多。
一是蜀国的国力决定,时处战争状态,财力贫乏,哪会有多少金银埋里地下?据古代葬俗,刘备生前使用的兵器、物品什么的,应该会随葬。刘备并非是武功高强之辈,他防身用的是矛,《三国演义》说他使用“双股剑”,此剑是无名工匠打造,虽然工匠的手艺不凡,估计也不会是价值连城。

(刘备惠陵宫墙)
从时代背景上来说,当年是盗墓成风,薄葬思想得到重视。除了孙吴以后,魏国和蜀国都是提倡薄葬的。况且,主持安葬的诸葛亮,是个很“勤俭治国”之相,反对铺张浪费的。他也不会允许刘备墓中随葬大量宝物,这从他为刘备墓所选地址和规制均偏小一事上,便可以看出来。
精明的诸葛亮,不会想不到厚葬带来的盗墓危害。

(明蜀王地宫)
那么,刘备会不会遭到对手的报复?比起曹操和职权来,刘备竖敌最少,相对仁厚。这些对手,远在江东和中原,对远在大西南的刘备,始创想报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在成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报复倾向比较明显的大盗墓,出现在明末张献忠入蜀时期。

(张献忠画像)
作为明末起义军首领之一,张献忠在占领成都前后,曾进行了疯狂的屠城洗劫,以巩固其“大西政权”。这也是成都历史上最惨烈一次,活人都不免一死,埋在地下的死人也不得安宁,成都郊外的王墓皇坟全让盗掘了。刘备墓会是什么样的?张献忠并没有挖刘备墓,丝毫未受破坏。
历代盗墓者都不盗刘备的陵墓。据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重修昭烈庙碑记》记载,明亡后成都虽毁,但惠陵却安然无恙。碑文称:“自蜀罹献逆焚戮,万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坟暮(墓),莫不掘毁,独昭陵(即昭烈陵,惠陵的另称)刘备一冢,历久常存,巍然如故”。

(刘备惠陵神道)
但惠陵的地面曾失过火,不少古树被焚;民国初年,惠陵又受到砍伐,坟堆也因水土流失没有从前高大,这不是根本性的破坏,惠陵的地宫并未受扰动。
刘备被盗的传说亦有,见于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但那是笔记小说,谎诞不经;清末人徐心余《衣冠陵》中提到,惠陵墓道被一农民锄地时意外挖开过,但也是“据说”(详见本书“三国盗墓”一章)。
在学术界,特别是成都方面的学者,对惠陵的地宫保存情况多比较乐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是刘备生前积德了。曹操和孙权生前都有盗墓的劣迹,只有刘备的屁股干净,保住了自己的阴宅。

(南京江宁东吴大墓考古现场)
大山顶部发现古墓群,专家挖掘一年多后,墓主人身份才揭秘
提起金缕玉衣估计各位并不陌生,金缕玉衣是汉代十分高规格的葬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唯有身份高贵者才能够穿戴。一件金缕玉衣要用数千只玉片和大量的金线才能够支撑,非王侯贵胄没有使用的资格,比如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就曾发掘出了两套金缕玉衣。而在大云山汉墓之中同样发掘出了数件金缕玉衣,那么问题来了,能够发掘出金缕玉衣,说明墓中埋葬之人必然是非富即贵,大云山汉墓之中埋葬的到底是什么人,是汉朝的哪位贵族呢?我要新鲜事2023-04-26 20:16:460003「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石峡遗址
▲石峡遗址地理位置图中国珠江流域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西南。面积约3万平方米。1973~1976年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进行发掘。遗址下层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2900~前2700年。以石峡下层为代表的遗存,1977年被命名为石峡文化,为探索中国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中、上层为青铜时代遗存。▲盆形鼎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5:06:120001荐书 | 一部钱币史和铸造史融会贯通的力作——读《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
《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作者:周卫荣、孟祥伟、杨君、陈旭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9月定价:128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19:550000曾雄生:103岁游修龄:一生甘为“稻田守望者”
很多考古人都记得他——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一堆沉睡7000多年的稻谷和骨耜,游修龄应邀去鉴定这些炭化稻谷。他将这些稻谷和骨耜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联系起来,认为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土证明了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当时的农业已进入到“耜耕农业”阶段。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稻作史开始发展为一门“显学”。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21:270001古墓里发现一神杯,杯中酒饮不完,X光一照才知道原因
中国地大物博,而且历史悠久,所以最不缺的东西就是古墓了。特别是在那几个古都,时不时地就会传出又发现了某个古墓的消息。古墓重见天日,意味着古墓里的各种文物也能够重见天日。这些文物可不得了,它们拥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而且见证着中国文脉。这些跨越时空来到我们眼前的文物,总是能够发给我们一种新奇的体验。我要新鲜事2023-05-05 20:02: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