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最严重的地方并不是河南,此省不少地方盗墓如刨山芋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群被大规模盗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提起盗墓,不少人可能会想到“洛阳铲”发明地河南、“土夫子”诞生省湖南,“盗墓村”很多的陕西。其实,在1949年以后,盗墓最严重的地方不在大家印象中的传统盗墓区域,而在西北、关外、苏浙赣鄂等地。


其中,甘肃省是最疯狂区域之一。在一段时期内,甘肃省不少地方盗墓如刨山芋、挖地瓜,发生多次群体性公开盗挖古墓事件,而且就在重点文物保护遗址上!
在2000年以前,中国发生多起“全民参与”式的大面积盗墓事件(谓之“群盗”),有几起在甘肃。
为什么甘肃盗墓会这么严重?自然与甘肃境内文化遗存丰富有关。再者,当地的文保管控相对东部要弱,当地的文保宣传和人们的文保意识稍差。
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秦人发迹地就在甘肃。

秦人世代在陇西为周王室养马,戌边对抗西戎,所以秦人在这一带活动史迹多多,如位于礼县城大堡子山就有秦人墓地。西汉时,甘肃又是中国西北边防前线,秦汉魏晋墓葬很多。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甘肃群盗事件发生地之一 ——磨咀子,就是甘肃境内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磨咀(嘴)子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的杂木河西岸,原为甘肃省文保单位,2013年被定为国保单位。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境内河西走廊东端。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大沙漠,中间是一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绿洲,是中国西部宝地之一。
武威在中国边防史上很重要,地位非常,有必要多说几句,以方便读者了解这里的历史,知道为什么会成甘肃盗墓的重灾区。
在武威,已发现马家窑、马厂类型的彩陶,和铜石并用时期齐家文化遗存,说明远在四五千年前,武威就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悠久”。

武威名闻天下,当在西汉时。
在此前,这一带为羌戎、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驻牧地。西汉初,空前强大起来的匈奴,控制了这一带,由浑邪王和休屠王统治,时常举兵侵犯汉疆,搞得西汉很被动,很头疼,不得不和亲。
汉武帝刘彻当皇帝后,这一切改变了。
西汉朝廷先是在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丝绸之路,开始开发河西。又于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令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打败匈奴,浑邪王杀死休屠王率众归降汉朝。

从此,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版图。
为了巩固西北、建设西北,刘彻新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河西四郡”,从内地派兵调员驻守。而武威为河西走廊东部入口,其地理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故特受重视。此后,历朝历代都重视西北的经营,都不放松对武威战略要地的把控。
因为古人活动频繁,武威的古墓绝对不会少,事实正是这样。
磨咀子为高亢的黄土台地,地势起伏,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200米。整个台地高出杂木河约20-30米,正是古人死后下葬长眠的理想之地。

磨咀子与五坝山连成一片,形成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00米的汉墓群,区域墓葬密布,非常集中。
现在,这里竖有“磨咀子与五坝山墓群”保护碑。
也许相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旧俗,历代盗墓者在这一带都有活动,而在1980年代国内文物市场兴起后,不少武威当地人干起了“靠墓吃墓”的事情,上演着“挖坟刨墓,一夜成为万元户”的致富传奇。

1990年代前后,甘肃多地发生了1949年后罕见的规模化盗墓事件,武威便是重灾区。当地群众如刨山芋一样,公开挖掘古墓!
2011甘肃省“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举办时,我应邀到金昌参加相关论坛活动。论坛结束后,我到武威,专程去看了磨咀子。虽然群盗发生在10年前,但我当时看到,这里的盗墓活动似乎一直没有停止,仍然非常容易地看到盗洞。

我站到台地高处,哪个地方有墓葬一清二楚——当时正下过一场雨,有墓处就会现形,或塌或凸,长方形,很显眼的。
那么磨咀子有古墓是怎么发现的?
以前,磨咀子这一带也没人注意,转机在1957年。
当年7月,当地搞开荒工程,平整土地时,意外挖出汉墓数座。甘肃省博物馆接报后,派出文物工作队前去,清理了5座古墓,出土文物令专家惊喜,有漆器、木俑、毛笔、铭旌等。
从其中的铭旌上释读出了这片墓地的信息。

棺上覆盖铭旌为至今仍流行的丧俗。
人死后,用绛色帛(现在多用红绸布)制成一面旗幡,上以白色(或黄色)书写上死者身份信息,下葬前竖在外面,以示此家有亡人。下葬时将铭旌覆盖于棺柩上,洒上酒后便会与棺紧贴一起了。多年以后,就算布帛腐烂了,字也能印在棺板上,起到墓志的作用。
磨咀子首次出土的铭旌,上有墨书隶体字12个:“姑臧北乡阉道里壶子梁之[柩]“。从这旌文,对照史料,释读出是一片汉墓。



此铭旌对研究汉朝时中国西北丧俗很重要,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1959年5月,又发现汉墓1座,出土物除陶器、木器外,还有完整的木简504枚。这504枚竹简的出土,在当时可是一大考古发掘,所录内容是《仪礼》的一部分。
不仅进一步证明这里是汉文化遗存,还知道了这片文化遗存的价值。

甘肃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又于1959年9月10日,至11月底,一口气发掘、清理了31座汉墓,依次编号为M7-M37,出土文物之丰富之珍贵,是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据出土随葬物包括陶器、木器、漆器、铜器、铁器、草编器等,如精美的锦面草盒、浑厚的彩绘木俑、丝麻质的铭旌和木斗、铜撮、竹尺等珍贵文物,共计610件。还有五铢、小泉直一、大泉五十、半两等共1199枚;另有木简10枚、鸠杖13根。

其中很多文物,如证明汉墓尊老实物的鸠杖,都是中国首次考古出土。
因为发现了这么文物,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于1950年代末对这一带进行系统调查,证实磨咀子确是古墓群,国内文博界称誉之为“地下文物宝库”!
磨咀子的古墓,都是围绕高低起伏的山丘埋葬。一般先挖出斜坡形墓道,再向内深掏,作成土洞单室墓或双室成墓。

这些土洞墓,与中原差别并不大。
但优于中原的地方是,由于所处是丘陵台地,地气干燥,加上土质偏碱性,土质坚硬,非常有利于随葬文物的保存,所以磨咀子墓葬内随葬器物保存较好,特别是一些不易存放的木器、丝、麻、草编物都能很好地够保存下来。
因为地下文物丰富,磨咀子成为了文物贩子和盗墓者的乐园!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白鹅引吭 族属浮现——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报设计:袁子淇)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杨及耘垣曲北白鹅墓地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处于太行山南缓坡地带。墓地北依太行牛心山,南临黄河,东南距洛阳70余公里,地理位置险要。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4:39:290000尘封历史的霸国:考古十年发现从未记载的隐秘诸侯国
历史书籍记录了人类文明的点滴,但时间的长河中,许多事件和国度被尘封和遗忘。近年来,考古学家通过不懈努力,揭开了许多被遗忘的历史篇章。其中,山西翼城县一座历经十年发掘的战国古墓,揭示了一个史书上从未记载的古国——霸国。我要新鲜事2024-06-21 15:24:460000新发现 | 太湖西部大规模史前遗址——江苏溧阳东滩头遗址发掘收获
东滩头遗址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东南部的一处缓坡岗地上,西北距溧阳市区约3公里,其西、南面均为延绵的宜溧山地,东距长三角最大的湖泊——太湖约40公里。东滩头遗址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58:030000史念海:蓝田人时期至两周之际西安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Ⅰ
我们祖国的锦绣河山,现在如此,过去也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虽说过去和现在都是锦绣河山,其间却难免有一些差异。俗话说:“繁花似锦”。既然是繁花,就会万紫千红各呈异彩,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都仿佛变化无穷。祖国的锦绣河山正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即令有所变化,其为锦绣河山则初无二致。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22:460000清西陵中,几座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堪称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清西陵,无论是从建筑规模,建筑技艺还是文化内涵,都堪称前所未有。其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雍正泰陵,位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泰陵始建于1730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我要新鲜事2023-08-31 18:52:3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