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辽阳魏晋墓

魏晋时期辽东郡境内的墓葬。分布在辽阳市郊的三道壕、北园、棒台子、上王家村等处,辽阳魏晋时为辽东郡治襄平所在地。辽阳魏晋墓的结构仍保持辽阳汉壁画墓的特点,多为用石板支砌的平顶多室墓,室内壁面彩绘壁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作过调查。1945年东北解放以后,东北博物馆(后改辽宁省博物馆)对辽阳壁画墓进行了调查和保护工作。从50年代开始,陆续进行了发掘。

辽阳魏晋墓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约当曹魏到西晋(2世纪初至3世纪初),后期约当东晋十六国时期(3世纪初至4世纪初)。

前期的墓葬 可分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墓是用石灰板岩支砌的多室墓,但已看不到辽阳汉墓常见的回廊结构,左右廊和棺室已结合成一体,由夫妇合葬变成家族的多人合葬。如棒台子2号墓的棺室隔成4间,共葬尸骨6具。棺室廊侧已无小室,墓室总平面日益与中原地区曹魏墓接近,形成带左、右耳室的前室,后连长方形棺室,但棺室又常纵隔成小间,三道壕令支令墓是很典型的代表。墓内壁画以墓主人家居宴饮和车马出行为主,一般在前室的右耳室绘墓主人宴饮,在左耳室绘庖厨,且左耳室常比右耳室小。左、右耳室都有车马出行的画面,在出行的画面中出现了牛车。壁画的题材还有日月、楼阁、门卒、武库等。在葬制方面,除使用漆木棺外,开始流行将尸体陈放在尸床上的无棺葬,并流行使用两端起翘的石灰枕。随葬器物以陶器为多,常见井、灶、俎、案、耳杯等明器。还有装饰品、铜镜及剪、尺、顶针等用品。

小型墓是用石板支砌的单室墓,长仅容棺,如三道壕7号墓,有的仅用石板砌成棺形而已,如三道壕8号墓。前者出土有西晋太康二年(281)铭瓦当。

后期的墓葬 墓室仍用石板支砌,结构与前期相同,唯墓顶从前期用石板平铺,改为前室从四壁上部用4层石板抹角叠砌,中间形成方形室顶,再以石板铺盖。室内壁画的题材虽仍以家居和出行为主,但与前期有较大的区别,如上王家晋墓的墓主人像,绘于前室右侧耳室壁上,墓主人端坐于上张朱色覆斗帐的方榻上,榻后列曲屏,帐顶饰仰莲,四角有龙衔流苏,榻右侍立捧笏面向主人的属吏,墨书题名为“书佐”。后期墓中的车骑出行壁画,已改为由骑吏前导的牛车,车旁有牵牛的御者。棺室内也常纵隔成小室,葬具用木棺。随葬器物有陶质器皿,少量青瓷器和一些钱币,还有置于圆形漆盒中或用绢包裹的铁镜。出土的青瓷虎子系江浙地区所烧造,反映出东晋时期辽东地区与江南的往来。抹角叠砌的墓顶结构和壁画题材与构图,对高句丽族壁画石墓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兵马俑里的宝物 连掌纹都清晰可见(跪射佣)
兵马俑博物馆里的跪射佣制作精细发丝可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至宝,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人工去修复一处的兵俑,可以说是2000多年前下葬时什么样,现在依然什么样。这尊兵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双手一上一下横卧在身体的右侧,他单膝跪地,上身笔直挺立,双目炯炯有神,凝视的远方。注意看这几张图片,就是他刚被发现时的样子,全身上下被各种颜料装饰的五颜六色。考古技术我要新鲜事2023-11-12 19:27:420000畅游8000年“海鲜饕餮”胜地——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海报设计:黄颖霞)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孙国平▲井头山遗址地理位置图▲井头山遗址、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8:50:460000曾侯乙为何含着21枚玉器下葬 说说曾侯乙墓中几个被忽略的细节
1978年,考古学家们在中国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曾侯乙墓。这座墓葬的椁室在规模上远超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墓,是其六倍之大。曾侯乙墓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曾侯乙铜冰鉴,以及成千上万件各类青铜器、玉器、漆器等。这次的考古发掘不仅揭示了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还呈现了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我要新鲜事2023-09-10 20:36:510000盗墓贼落下12斤的“黄金剑” 估价过亿元 专家:英国曾抢走一把
剑,是一件既神秘又充满历史感的兵器。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剑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种象征。佩戴剑,就好像变成了一个江湖浪子,一个白衣飘飘头戴斗笠的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青铜剑,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很多的铸剑师,所铸造出来的宝剑更是名扬天下。我要新鲜事2023-08-16 19:48: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