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慈禧豢养的三名“枪手”,待遇颇高,却一生要坚守这三条规矩
在瑞士苏黎世瑞堡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慈禧太后的画作,画作名为《雪中梅竹图》,据传是慈禧在霜盖天气后,行至梅竹林即兴而作。这幅画当年被慈禧太后赠送给了外国公使,因为画技十分高超,所以被瑞士博物馆收藏至今。从这幅画像来看慈禧太后似乎是一个绘画高阶玩家,只不过当人们在故宫博物馆中看到另外两幅慈禧的画作时,却不禁心生疑问,为何这两幅画作与那副梅竹图相差如此之远,竟让人觉得全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尽管有人解释说可能是三幅画的完成时间不一,而在这三个时间段里慈禧的画工逐渐有了质的不同,导致三幅画作看起来完全不像出自一人之手。可依旧有很多人表示质疑,即使是后天绘画技巧有所提升,也着实不至于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

在经过一些史料的查证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这其中的确事出有因。慈禧一直以来的确很爱写字作画,但奈何技巧不精,所以每每都不好意思将这些作品展示出来。不少大臣不知内因,便经常像慈禧讨要亲笔画作,使得慈禧拒绝也不是答应也不是,毕竟如若自己不给反倒显得自己没有真才实学,而若是给了自己的拙技就会立现原形。

故此,慈禧便只得采用折中方法,在如意馆中为自己豢养三名"枪手",专门为自己代笔。这三门枪手便是繆素筠、曲兆林和阮玉芬,其中繆素筠是清朝著名女画家,尤其擅长画花卉与翎毛,因此她也是三名画师中最受慈禧喜爱的。慈禧在将她豢养之后,便擢升她为三品女官,还御赐了她一顶红翎,而慈禧那副佳作梅竹图就是出自繆素筠之手。

除开繆素筠外,阮玉芬在绘画领域也别有造诣,她主攻花鸟虫鱼画,同样被慈禧厚爱,赐名玉芬,其待遇丝毫不逊色于繆素筠。当然曲兆林也非常不错,只不过他是三位画师中唯一一位男性。他是如意馆的最后一任馆长,在他被慈禧豢养期间,曾多次替慈禧代笔画松鹤,最后茚盖宝印于其上。

这三个人在慈禧在位期间一直为慈禧一人服务,其劳务报酬自然也非常的高。只不过为慈禧作画总是有不少规矩限制,而且并不是越精致越好。慈禧曾经给这三个枪手定下了三条规矩,要求她们务必日日践行。其规矩大致为"作画时不得随意任性、不得驰骋放纵、不得标新立异",为了让他们深入践行着三点要求,慈禧还特意挑选出其他画师作品中自己最为满意的几幅作品,并且署下自己的名字,之后这几幅作品便成了三个枪手的绘画蒙版,使得这三人只能跟着这几幅画的风格作画,不能稍有僭越。

正是因为长期被慈禧的三规制约,所以在慈禧去世后,三位枪手中的曲兆林才发现自己的画技早就被磨平,再也没了自己的个性。只有繆素筠暗藏个性,在慈禧离世后她依旧钻研作画,且画作均舒展出自己的个性,但是直到死繆素筠仍坚持对慈禧的承诺,代笔之人画作不可面世,导致现今的人们再也没机会瞧见一眼她的真迹。
?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玉溪召开
1972年李家山首次考古发掘至今,已历50年。8月13日,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玉溪开幕。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处处长张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王力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共玉溪市委副书记、市长江华主持。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26:490000日本人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 真相让人气愤(避重就轻)
日本在南京大屠杀话题上总是避重就轻。在1937年的12月份,国民党政府战败之后弃城而逃留下了南京城里的几十万居民,在接下来的40多天中,日军每一天都让南京的痛苦更深一分,先是将我军士兵带到偏远地区屠杀,而后甚至是在南京的街头,对着我国的百姓们肆意乱杀。当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血流成河,更是有许许多多的妇女被强暴,其中还包括了十多岁的孩子,诸如此类的残暴罪行,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南京大屠杀我要新鲜事2023-08-12 21:49:0800001999年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墓被发掘 打开墓室专家大骂 禽兽不如
唐玄宗,盛唐的名君,其唯一的陪葬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仅相隔2000米便是他的墓室。然而,这座陪葬墓的身份却显赫得引发了无数人的觊觎,导致墓室上方出现十几个盗洞,甚至有人试图埋炸药破坏墓室。为了挽救这座珍贵的墓室,考古专家于1999年7月10日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却意外地在墓室内发现了令人生气的事情。我要新鲜事2023-08-01 18:27:250000一人不进庙,二人不观井,古人为何宁睡墓地,也不夜宿野庙
相信朋友们都知道咱们中国人自从古时候开始就非常注重风水学,老祖宗们对于风水这块是丝毫不敢马虎,尤其是在殡葬这一点上大家都是非常认真严谨的。就单单从挑选墓地来看其中就有很大的学问,要选一块风水宝地那必须是需要请有经验的风水先生来看一下,所以基本上有墓葬的地方风水都不会太差。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56:420001梁漱溟:对异己者的态度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见解低过一般人,旁人都像比我强。这种态度,最能够补救各种不同方向(派别)的彼此冲突之弊而互相取益。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