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泳龙:小型上龙科生物(长3米/脖子短粗/速游能手)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2:42:071阅
泥泳龙是一种蛇颈龙目下的上龙科生物,属于海洋爬行类之一,诞生于侏罗纪中期的卡洛夫阶时期,体长普遍只有3米左右,最大的特点就是体型相对较小,且脖子非常短粗,但颌骨很细长尖锐,化石发现于英国境内。
泥泳龙的体型

泥泳龙平均体长只有3米,算是上龙科生物中体型最小的物种之一,它和其他蛇颈龙目生物最大的不同就是脖子和尾巴非常短,甚至加起来都不到身体的二分之一,但口鼻部分则非常修长,超过了整个颅骨的二分之一,和长喙龙非常相似。
泥泳龙的外形特征

泥泳龙整体呈现流线型,能够非常快速的在水中游动,它和大部分的巨型上龙科生物一样,都拥有着鳍状的四肢,不过它的前肢比后肢明显要更庞大一些。泥泳龙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背部沿着脊椎会延伸出一条类似“龙骨”般的组织,这也使得它们无法将脖子灵活的转动,但是这能够更好的支撑它的躯干。
泥泳龙的生活习性

泥泳龙和大部分的蛇颈龙目不同,它虽然脖子短,但这也恰好使得它能够称为快速游的专家,再加上它硕大的前鳍和流线型的身材能够给它减少很多的阻力。泥泳龙和上龙类有着完全不同的点就是它的牙齿很少且钝,所以科学家推测它很可能是以坚硬猎物为食的,比如菊石或者贝类等。
泥泳龙的化石发现

泥泳龙的名字之所以会如此奇怪,其实和它最早的化石发现地有着很大的联系,据说一开始发现的第一批泥泳龙化石就是位于英国牛津郡境内的粘土地层之中,所以才以“在泥土中游泳”这一含义进行了命名。它和滑齿龙的化石出现在同一地层中,这也意味着它们可能生活于同样的环境之中。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中国灾难“明清群发期”:崇祯末年鼠疫京城人口死亡40%
中国灾难“明清群发期”揭秘本文作者倪方六就人类灾难史而言,中国一直是一个“多灾国家”,历史上的大灾难多多。学术界认为,从上古到清末,中国自然灾害有四大多发、群发期,分别是夏禹群发期、两汉群发期、明清群发期、清末群发期。每一个群发期,都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其中,“明清群发期”最糟糕。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36:270000俄罗斯发现我国石碑 居然和乾隆有关(天子权威)
俄罗斯发现的中国石碑是因为乾隆为了展现权威。在19世纪之前,位于黑龙江东北部的枯叶岛一直都是我国的领土,岛上的子民也归顺着满清王朝。然而,在进入近代史之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要求我国各地赔款。而这其中侵占领土最多的国家还要数俄国了。库页岛我要新鲜事2023-04-14 23:50:070000杨博:海昏侯墓出土简牍与儒家“六艺”典籍
小瓜按:如果说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和漆器提现的是海昏侯生前所生活的物质世界。那么海昏侯墓出土的五千多枚竹简和简牍所传达的信息便折射出海昏侯的精神世界。从海昏侯出土的儒家经典和孔子画像以及他生前曾当过昌邑王的情况看,他是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君王。杨博老师出身北大历史系和考古文博学院,对海昏侯出土的简牍与儒家经典做了深入研究。该文值得收藏慢慢品读。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7:040000考古中国新发现 中华文明为何诞生 启始 复兴于这一地区
信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研究历史的起点,是可查证的历史记录。在中国的信史起始于公元前841年,当时周厉王统治下的国家陷入混乱,这段历史被称为“共和行政”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尤其是在南淮夷四方湖古城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我要新鲜事2023-10-03 19:54:010000迷你型植食恐龙:棘齿龙 仅0.7米长(不如成年人高)
棘齿龙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存活于侏罗纪末期时代,也就是距今差不多1亿4千万年前,它的古希腊名称“多刺的牙齿”就能看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牙齿上带有非常多的小刺,并且它的牙齿是世界上所有恐龙之中最小的,据说只有1毫米长,因此这也使得它的牙齿就像锉刀一样,能够咀嚼更加有韧性和更坚硬的植物。棘齿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0:06: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