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嵴龙:中国小型恐龙(带有斑纹嵴冠饰/6600万年前)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1:57:320阅
斑嵴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偷蛋龙科恐龙,诞生于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很大可能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上颌骨和鼻骨上方长有冠饰,表面带有非常多的条状痕迹,有着非常原始的偷蛋龙科特征,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的江西省赣州发现的。
斑嵴龙的体型

目前并不清楚斑嵴龙的体型有多大,但是根据偷蛋龙科恐龙的普遍特征可以知道它们的体型大多数只有1-2米左右,所以基本上能够确定它属于小型恐龙,再加上它和原始偷蛋龙科恐龙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它体型就更不可能超过4米,基本上可以确定它的体型能够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排到457位之后。
斑嵴龙的外形特征

斑嵴龙有着非常明显的偷蛋龙科恐龙特征,它的头顶上长有高耸的冠饰,主要是由隆起的上颌骨和鼻骨组成,在冠饰的两边带有非常多的垂直型的沟壑,而且斑嵴龙的齿骨上也带有竖状纹路,它的外鼻孔相较于其他的偷蛋龙科恐龙更加修长,并且它的后侧与眼眶骨更近。
斑嵴龙的化石发现

斑嵴龙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中国江西省著名的恐龙之地-赣州发现的,目前的正模化石是由业余化石收藏家捐献的,最终被中科院的古脊椎动物和人类研究所接纳并且进行了分析,根据当时化石旁的岩石块发现这是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出土于南雄组地层,也就是发现了它的第一发掘地。因为冠饰上带有的斑纹,所以将其称之为“有斑纹嵴的恐龙”。
中国江西发现的恐龙

中国江西省虽然不是目前国内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区,但是在这里的赣州还是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的,比如虔州龙、赣南龙等,其中虔州龙是体型较大的大型肉食恐龙,特点就是嘴巴细长,而斑嵴龙则是较小的一种恐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2:40:120005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
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斌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主持。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03:500000川街龙:云南最大的食草恐龙(长17米/距今1.61亿年前)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中国各地都有恐龙化石出土,其中云南发现了14种,而里面体型最大的就是川街龙,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川街龙基本资料体型:川街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14-17米,与索诺拉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78位,生活在距今1.64亿-1.61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1:14:190002非遗之声 | 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释放红色文化鲜活魅力的重要作用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培育民族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有效融合有着重要意义。重视内容创新彰显红色文化深厚底蕴0000仰韶文化的奇特陶器:孔子从中悟出大道,如今演变为“座右铭”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北洋政府聘请的矿物专家、瑞典人安特生,在此发现“仰韶遗址”,该遗址陶器以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的彩陶文化为主。后来,在陕甘等地,也先后发现众多彩陶文化遗址,距今时间为7000年—5000年,史学家将之统称为“仰韶文化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9-25 19:29: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