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是西医叫法,中医盛行的古代“癌”叫啥?仅一个字却很耳熟
前言
癌症,一个让人们闻之色变的词语。它的可怕程度,不亚于古代瘟神的肆虐。然而,这种疾病的名称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在变化。古代中国人对癌症的认知,也经历了从“瘤”到“疡”,再到“肿疡”的转变。直至近现代,随着西医传入,“癌”这一更科学的称谓被引入,人类这才逐步认识到癌症的细胞病理本质。
名称的演变,反映出古人对这一疾病认识的深化。一字一诀,蕴含的都是古人对疾病规律的心血探索。中西医学智慧的交汇补充,推进着对癌症的不断认识。
人类仍需持续努力,方能彻底探明癌症之谜。我们不应气馁,因为历史昭示着古今中外医家共同探索的积淀成果。放眼未来,相信科学与历史必将指引我们走出这片荆棘。
以下,让我们一起回望这个单字中的传奇,见证古人对癌症认知的进步与变迁。

一、甲骨煌辉,“瘤”钩沉甸甸
早在殷商时期,当黄河文明进入鼎盛时期,瘟神已然潜伏在宁静的田园村落。那时的人们生活简单,对疾病的认知尚且肤浅。他们惊奇地发现,有些患者的身体里会突然出现硬块或肿块,坚硬如石,进食时带来巨痛。这些无法解释的症状,被古人简单地归类为“瘤”。
甲骨文中对“瘤”的记载令后人捉摸不透。表面的症状已然呈现,但病因的本质无从得知。殷人祭祀神灵,用牛骨卜筮天意,骨片上刻画的千姿百态中的“瘤”字,一笔一划饱含祈祷和惶恐。他们无法理解“瘤”从何而来,只知道这可能是体内恶气聚集的结果。恶气越多,“瘤”越大,最后生命便难以为继。
为了驱散 “瘤”中的恶气,殷人求助巫医。巫医念念有词,挥舞羽毛驱邪。患者眼神迷蒙,不知巫医的法术是否奏效。朦胧中,他们甚至产生幻觉,仿佛“瘤”真的在体内翻江倒海,欲 出不出。殷王派人将新猎得的猎物,鲜血淋漓地俘虏到殿内。巫医取其鲜血涂抹在患者瘤块处,念念有词,做法驱邪。殷王和臣民们虔诚地跪拜叩首,祈求上天赐 予疗愈。
而今,殷人的想象已不可考。他们对“瘤”的恐惧和敬畏,只能从骨片中的草草文字中隐约岀见。人类文明如长河,奔流不息。“瘤”的秘密终将在漫漫历史中解开,即便经历怎样波折。

二、古籍传颂,“疡”蕴含智慧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是思想敢闯敢想的时代,也是医术大发展的时期。鲜血和疾病充斥战乱,人们渴求医治。“瘤”一词仍在使用,但疾病的名称又新增了“疡”。
“疡”首见于《难经》的记述,被描写为疮疡,属于中医“热病”的一类。不再是单纯的“瘤”块,而是一个可以继续蔓延的病灶。中医药宗师难以用言语形容疡的严重性和痛苦。他们在经书中写下自己的治疗方法,希望这些才华可以流传。
疡的推敲成为古代名医的必修课题。他们将疡归为湿热体质,认为需要清热凉血。一方凉血汤、一剂清热丸,承载了医者的医德和智慧。更有大胆医家,提出疡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开创了脏腑辨证的新思路。
这些看似单薄的文字记述,承载了古人理疡规律的心血。他们在瘟神肆虐的年代里,不畏艰难,怀抱光明,只为给后人留下一线生机。亘古的积累成就今日中医药典籍的瑰宝。而疡的谜,还在时间的长河里等待着解开。

三、医典留香,“肿疡”蕴含心血
自晋唐时期开始,“肿疡”取代了“疡”,成为疾病的新称谓。“疡”与“肿”结合,反映出古人理解上的提高。他们注意到,这个可怕的病灶可以继续恶化生长,形成更大的肿块组织,命名为“肿疡”正合适。
“肿疡”一词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作为历代医方的集成,汇编了大量前人的医案和疗法。其中不乏治疗“肿疡”的医方,反映出唐代医家已较为重视此症。他们尝试以清热、活血、消肿等方法治疗,并留下自己的经验总结。这为后世医家的继续研究提供了宝贵借鉴。
此后,“肿疡”更见诸医籍。宋朝的太医院编撰了多部重要医书,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总结了包括“肿疡”在内的多种疑难杂症的治法。明朝医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也对“肿疡”的临床表现和处方进行了详尽记载。可见,经过千年积累,古人对“肿疡”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医家并不了解癌症的细胞病理学机理,但他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为这一历史谜题提供了线索。正如清代医圣王清任所言:“医学源远流长,医籍传承,得以垂范后世。”

四、西风东渐,“癌”为疾病续命
19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细胞学说逐渐兴起。人们终于认识到,导致“肿疡”的根源是细胞的疯狂生长。西医使用希腊语中的“carcinoma”来称呼癌症,中文翻译为“癌”。一个更科学的称谓,取代了“肿疡”,走入普通人家。
“癌”概念的引入,深刻影响了人们对此疾病的认识。细胞,原来是人体的基础单位,也是疾病的潜在根源。细胞失控增殖,便成为可怕的“癌症”。这一认知超越了中医的“气”“血”体系,揭开了疾病面纱下的真容。自此,癌症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细胞视角的确立,并不代表中医经验的抛弃。“癌”作为新名词加入了中医术语系统,与“瘤”“疡”“肿疡”并驾齐驱,共同服务于疾病的解密。中西医结合成为抗癌事业的共同目标。积淀千年的中医药经验与西医的科学认知,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癌症研究的进步。
人类科学仍需长期探索,方能彻底揭开癌症之迷。但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古人积淀下的智慧烁光。那光芒或弱或强,都指引着我们前行。

结语
多彩的历史,单字的传奇,这便是癌症命名的沿革。“瘤”“疡”“肿疡”“癌”,每一个字都承载古人的心血与思考。
时至今日,癌症依旧难治。但回望历史,我们看到古人如何一步步靠近疾病的本质。每一个概念的提炼与演变,都推动人类认知上一个台阶。这是古今中外医家共同努力的积淀。
面对癌症这一顽疾,我们既不能气馁,也不能轻言放弃。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经过长期努力,人类终将发现各类疾病的规律,找到有效解法。在未来的某一天,“癌”之名也终将过气,它不再会带来可怕的阴影。
相信科学,相信历史,我们定会走出这段荆棘之路。
祖姓起源和来历:是正宗商王室后裔(源头来自祖己)
祖姓属于正统的商朝王室后裔,基本上都是源自子姓,商朝的开国君王“汤”的第六代孙就出现了大批的祖姓子孙,因为史书中记载了武丁的长子祖己可能就是祖姓的得姓始祖,他当时是根据占卜来命名的,当时帝乙为他卜辞为“且己”一名,后被称为祖己、孝己等,于是子孙便继承了祖姓。祖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正宗商朝王室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4:22:550000贾诩是三国最长寿的人吗(不是)
在三国时期,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或以武勇震世,或以智谋定乾坤,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其中,贾诩作为一位杰出的谋士,在三国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当我们谈及三国时期人物的寿命时,常常会有人问:贾诩是三国最长寿的人吗?答案是:不是。一、贾诩简介我要新鲜事2024-03-05 14:23:550000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嫉恶如仇三拳打死镇关西
鲁智深本是小种经略府的提辖,后来因为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才出家当了和尚。鲁智深在酒楼喝酒,遇到了金翠莲父女,得知镇关西强抢民女,还让他们还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有他拳打镇关西为民女报仇的故事,却没想到三拳就把镇关西打死了,为了逃命去当了和尚,从此亡命江湖。一、拳打镇关西的原因我要新鲜事2023-03-14 22:00:460002法国 德国 英国这些都是日耳曼国家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言
日耳曼民族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然而,这些国家的居民并不完全是日耳曼人,历史上还有其他的许多民族,如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央格鲁-萨克逊等,他们在长期的融合中让这些国家和民族更加多元化和丰富。我要新鲜事2023-05-15 03:46:080000哥白尼怎么死的,享年70岁的他是病逝的(并非被教会烧死)
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这位伟大的巨人,毕生的精力都有用来研究天文学了,为后世之人留下了宝贵财富。至于哥白尼怎么死的,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说他是因为否定教会权威,被教会烧死的。其实并非如此,他是病逝的,活了70岁。哥白尼是病逝的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5:53: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