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版的“赵氏孤儿”,告诉我们“隐忍”的智慧!
李文姬见到自己的三个兄弟突然秘密从京城洛阳回来,知道必定是父亲在朝中出了事!
李文姬伤心地悲叹道:“看来我们李家是难逃此大难了。自从祖父李弇以来,我们李家也积了不少德,为什么到头来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
果然不出所料,太尉李固因为得罪权贵梁冀被罢官。
这是东汉末年上演的因为皇亲国戚把持朝政,而造成的一出人间悲喜剧。

外戚当政的汉朝末年
公元145年正月,年幼汉冲帝在玉堂前殿驾崩。
当时扬州、徐州正遭遇盗贼祸乱,天下饥困,民不聊生,梁太后打算等受征召的王侯全部到京后,再对外发布冲帝驾崩的消息。
太后的担心不无道理,多事之秋必以循序渐进、秘密处之。
然而,深谙历史的太尉李固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皇上虽然年龄幼小,但他毕竟是天下的君王。
今天他去世了,百姓都为他感到悲痛,哪里有做臣子的共同隐瞒君父去世消息的道理?
从前,秦始皇死后出现了沙丘之谋(指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等封锁消息,篡改圣旨立二世为帝),以及最近的迎立北乡侯的事情,都是因为秘不发丧造成的,这是最忌讳的事,千万不要这样做!”

梁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当天晚上就给汉冲帝发了丧。
别以为这样,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历史不会因你的好意而按照你的意愿为走向。
当时,冲帝没有儿子,这种现象在汉末走马灯似的换人中,尤其明显,很多皇帝少亡,而且都没有儿子。
做皇帝的最佳人选有两个,一个是清河王刘蒜和渤海孝王的儿子刘缵。
面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两个人接到诏命后立即赶到洛阳,来参加皇帝职位的竞选。
清河王刘蒜严谨庄重,年龄又长,大臣们都倾向他做皇上。
可大将军梁冀不这么想,皇上庄重严谨,又有能力哪里还有我什么事……
太尉李固劝梁冀说:“现在确定皇位,应该选择年长的、德高望重且能够亲自处理朝廷政事、比较贤能的人。
我希望大将军能够仔细考虑国家大计,体察当初周勃之所以选立文帝、霍光之所以选立宣帝的道理,不要重蹈邓氏家族和阎氏家族选立幼主的覆辙!”
李固你想得太简单了,这不是让梁冀难堪吗!

梁冀与梁太后在宫中决策后,还是立了年仅8岁的刘缵为皇位继承人。
刘缵做了皇帝,即汉质帝。
刘缵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知道梁冀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在一次早朝时称梁冀为“跋扈将军”。
这让梁冀心里很不舒服,想:要是你小皇帝长大,还有我什么好果子吃吗!
一天,梁冀让皇帝身边的侍从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吃。
质帝吃后药性发作,给在身边的李固要水喝,但被梁冀阻止。
质帝毒发身亡。
李固扑倒在质帝的尸体上痛哭,并追究照顾质帝的太医。
梁冀怕李固会泄露自己下毒谋害质的阴谋,就想方设法要除掉李固。
作为太尉,李固忠心可嘉,但明显智慧不足,西汉初期吕雉作乱时,右丞相王陵曾经埋怨陈平放纵吕氏家族祸乱朝纲,对吕氏封王听之任之。
陈平说:安刘氏天下的必定是我陈平。
经过韬光养晦,果然,陈平在吕雉死后和周勃联合诛灭了吕氏一族。
目前,李固就明显缺乏这种隐晦以待时机的智谋。
后来,梁冀劝梁太后免去了李固的太尉之职。
此时,李固明显觉察出了危险,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了。
惊慌失措的李固显然走错了棋。历史上君子不与小人斗巧、斗狠,应该斗智。
既然已经走了败招,只好采取最小的损失来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子孙。

“李氏孤儿”告诉我们要学隐忍的智慧
李固知道以梁冀的个性不会满足于仅仅报复自己,这场祸事一定会波及到自己的子孙,梁冀肯定要斩草除根的。
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李固事先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李基、李兹、李燮都送回故乡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
当时李燮还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他的姐姐李文姬嫁给了同郡的司隶赵伯英。
李文姬见自己的三个兄弟突然一起回来,就知道父亲出事了。
李文姬便与两个哥哥商量对策,最后一致决定:为了保存李家后代,事先将三弟李燮藏起来,然后放出风说李燮已经回京城洛阳了。
当时没有人怀疑他们的话,都信以为真。
不久,朝廷来人逮捕带走了李基、李兹,后来两人和父亲一道死在监狱里。
李文姬把弟弟李燮托付给了父亲李固的学生王成,拜托他说:“您为我的父亲主持公道,坚持正义,有古人的气节。
如今,我把李家唯一幸存的孤儿托付给您。李家是存是灭,就在于您了!”
王成于是带着李燮沿着长江东下,一路奔逃,直接进入徐州。
为了掩人耳目,李燮改名换姓,在一家酒店做了佣工,而王成则在街市上摆起了卦摊给人占卜算命。
他们两人假装不认识,只是暗地里互相往来。
就这样,两人上演了汉末版的“赵氏孤儿”,不对!应该称之为“李氏孤儿”。以待时机,还李家以公正。

一晃几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子已出落得俊秀挺拔,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李燮就去拜王成为师,一边在酒店打工,一边温习经典学说。
酒店老板非常惊讶,认为李燮不是普通人,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他。
有些人就是自带流量,有强大的家族基因在血液根脉里流淌,注定非同凡响。
159年8月,大将军梁冀被桓帝诛杀。
160年正月,大赦天下,朝廷征召李固的后人。
李燮这才将自己的身世告诉岳父。
这也是古人的守身之道,要是我们遇见了这样的事,会不会对妻子、岳父守口如瓶?很难说!
祸从口出,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因为自己的那张嘴惹祸上身。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当初的质帝虽然聪明若不是乱给梁冀起外号,何至于被毒杀呢!
这都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而引起的祸患!
岳父虽然感觉女婿不是一般人,但没想到竟是太尉李固之子,于是准备好车辆财物送给李燮,而李燮推辞不受。
看来什么朝代也是无商不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吗!
李燮返回家乡,为父亲兄长服丧。
姐姐见到弟弟李燮,悲伤激动,周围的人也无不感动落泪。
李文姬劝诫李燮说:“父亲正直,是大汉的忠臣,遭遇朝廷倾乱,梁冀专权,让我家门遭此不幸,险些绝后。
如今弟弟你幸运地活了下来,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但是你以后要与外人断绝往来,不要去说梁家的坏话,若提及梁家则会牵连到皇帝,祸殃恐怕又会降临。
我们只有把过错和责任都揽到自己的头上,才能躲过这场灾难。”
多么智慧的女性!看事透彻而有智慧,处事合理深有见地。
李燮恭敬地听从了姐姐的建议。
原来,质帝驾崩后,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及大鸿胪杜乔都建议立清河王刘缵为帝。
但梁冀想立蠡吾侯刘志为帝,众人不同意,梁冀愤愤不乐,可又没别的理由改变众人的主意。
中常侍曹腾因为之前拜访刘缵时,刘缵没有向他施礼而憎恨他,听说此事后,便连夜到梁冀那里商量立刘志为帝的计谋,使梁冀坚定立刘志为帝。
细节决定成败,刘缵又一次因为自己不重视小节,而与皇帝错失交臂。
可惜!
而李固也因为反对刘志任帝,被后来的汉桓帝刘志所忌恨。最后死在狱中。
因此,李文姬才这样嘱咐弟弟不要攀咬梁冀,避免揭露当初父亲曾经坚决反对立刘志为帝的事情。
可见李文姬考虑问题全面而圆满。

灵帝即位后李燮被提拔为河南尹。
这个“李氏孤儿”实现了人生逆袭。
而他的救命恩人王成去世后,李燮以礼安葬了他,每到祭祀的日子都会为王成设上宾之位进行祭拜。
当时人们都称赞李氏家门忠义正直。
然而,笔者认为,李燮的姐姐李文姬是更应该值得称赞,她是保留自己娘家人和门风的总导演。
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 蛮荒之地(身体心灵受尽煎熬)
在很多的影视剧中,犯过法的人一般都会被处置,或者是被流放。有的人是充军,有的人是流放到蛮荒之地等等,那么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呢?古代发配流放犯人到什么地方?流放的犯人有人看管吗?今天就和小编来看看吧。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2:28:300000范蠡救子的故事:大儿子因贪财而丢掉弟弟性命(寓言故事)
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谋士,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灭了吴国,最终功成身退。之后范蠡又三度经商,富可敌国,可以说范蠡的一生十分传奇,被人们称为陶朱公。关于范蠡还流传着一个救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事情呢?范蠡救子的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9:51:370003唐朝为什么出现藩镇割据
唐朝的衰败源于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恢复了汉宣帝刘询创立的朝贡制度,给周边国家和异族发放保命符,这种行为埋下了祸根。被太宗高宗吞并的唐朝周边异族在武则天的发保命符政策下一个个独立复国,她还打击了关陇集团,使唐朝的军事力量大受影响。此外,她发放的保命符恶行在之后的唐朝君主中已经根深蒂固。李隆基一方面在军事上不善用人,另一方面又有恢复太宗高宗疆土的想法,因此采取了发展地方藩镇的行为。我要新鲜事2023-12-31 19:43:350000同为汉朝的功臣 韩信被害时 张良为何不出手相救
张良没有出手相救韩信,主要是张良已经退隐,不再参与政治事务,他也需要保全自己,即使救援韩信,可能也无济于事。1、在刘邦取得对项羽的胜利后不久,张良选择了退隐山林,不再参与朝政。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张良对刘邦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也意识到继续留在政治舞台上可能会引来刘邦和吕雉的猜忌,因此选择了自保和退隐。我要新鲜事2023-07-10 21:05:460000于禁是怎么死的:被曹丕羞辱(郁闷而死)
于禁是被羞辱郁闷死的。勇敢和有头脑的于禁在与关羽对战时,一反常态,被关羽“水淹七军”,士兵被捕获超过三万人。这一仗打曹操有一点懵,不仅曹操,应该当时的所有人都非常迷惑。更令人迷惑的是,于禁在被攻破后投降了,后来于禁返回魏国,曹丕在曹操墓中,描绘了七军被洪水淹没时,于禁下跪投降的场景,并派于禁去祭拜墓。于禁郁闷的生病而死。一、于禁被曹操赏识原因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3:20: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