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六国的文字语言真的不通吗?他们怎么交流?
故事《晏子使楚》中,楚王找出本国监狱中的齐国罪犯,借机刁难晏子,这时,晏子说出了千古名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这句话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可以切实得出一个结论:先秦时期,中国南北的差异相当大,不论是文化还是环境。
而这又引出一个问题?先秦时期,列国有着如此大的文化隔阂,他们又是怎么交流和沟通的呢?

秦始皇之前,六国文字是否不通?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难免会有人问出前一个问题:秦始皇之前的国家为周天子分封,同为周天子治下,文字怎么会不通?
这个问题,只要稍微思考一番便能解答。现代中国,交通十分发达,但在中国广大南方地区,仍出现这种现象:两座村庄仅仅相距一座山,但村里的人却听不懂另一个村子的话。
周朝的邦国众多,每一个相距又绝不止一座山。数百年间,政治角逐、文化交锋、兵刃碰撞,这一切的冲突又加剧着封闭。六国的文字可能有些许相似,但语言已经完全不同。
这其中最鲜明的例子便是楚国。商朝末年,南方部落酋长鬻熊投奔周文王,这才在武王灭商之后获得了一个“子爵”。
此后,楚人在深山之间辛苦劳作,这才将楚国经营成了南方声名赫赫的大国。而“筚路蓝缕”便是形容楚人辛苦劳作的景象:一群身穿破衣服的人,推着柴车,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
楚武王时期,实力壮大的楚国派人前往周朝请求加封爵位,周王室拒绝,结果楚武王熊通僭越称王,声称:“你不给封号,我就自己拿!”
这种交锋自然引起了文化的隔绝,加上楚国地处南方,交通更是不便。直到现在,中国南方的语言还是较为晦涩难懂,几千年前更是如此。
楚国是这种情况,战国时期其他六国也大同小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
在改革文字时,人们便发现,七国文字各有不同,就连一个最普通的“马”字,就有最少五种写法,如果要深究下去,民间更是有几十种“马”字的写法。
毫无疑问,这种隔阂是统一七国的困难之一,但在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下,这种差异也逐步被弱化取代。
文字统一了,那么语言呢?

语言的统一可比文字困难得多。先秦时期,生产力较低,人们维持温饱尚且不易,更别提有多余的实力去学习。
因此,那时的人们识字率较低,所以文字的统一对普通人关系并不大。但语言却大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不会认字、写字,但一定会说话,不然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好在还有一门语言临时救场:雅言。
雅言其实并不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的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专门的语言,而是周朝王室使用的语言,听起来和周朝近畿地区(今洛阳)的语言比较相似接近。
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年间,雅言成了商贾、使者、官员们必会的一种语言。雅言能有如此地位,也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
战国时期,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各路官员、客商来往频繁。在洛阳,最通用的自然是洛阳话,众人为了方便,洛阳话自然成了通用语言。
周王室也在积极推广雅言,他们专门派出会雅言的官员到各国授课,提高雅言的覆盖率,又积极地将各地语言接纳进雅言之中。久而久之,雅言便成了通用语言。
雅言的存在就如同现在的普通话,不同地区的人们会直接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但是,雅言和普通话也有些区别,雅言的学习成本较高,通常只有各国的上层和商旅才有能力学习,底层百姓还是使用自己的方言。
战国时期,中国的上层阶级们有着这样一种语言——雅言来进行交流,而将近两千多年后的欧洲,也使用一种通用语言来交流,那就是法语。
可以看到,欧洲出现通用语言的历史,比中国晚了将近两千年。即使是用拉丁语来和雅言相比,时间也晚了一千多年。
但欧洲的通用语言和先秦时期的雅言有着同样的问题——都是上层贵族才会使用,普及度较低。面对这个问题,我国的各朝代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纵观中国古代各朝代,除了秦朝以外,其他各朝代都对本朝使用的语言进行了官方规定。不过这不意味着秦始皇没有规定官方语言标准的心思,只不过当时七国刚刚统一,百姓们实在难以改变乡音而已。
从汉朝开始,官方就开始规定官方语言。
汉代官方语言和先秦时期的“雅言”一脉相承。到了汉代,雅言已经正式推行了多年,把雅言定为官方语言这件事也正式有了群众基础,于是雅言成为汉代国语,也成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到了隋唐时期,官方甚至已经编写了语言的专业书籍,比如隋朝就编写了《切韵》。
这个时期,官方语言虽然被称为“汉音”或“秦音”,但中华各民族已经经过数百年的交融,此时的官方已经融合了南方吴语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调,和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区别。
到了元朝,这些来自草原的蒙古人直接把元大都的语音当做国语,还给它起了个十分霸气的名字:天下通语。
明朝则选用了语音纯正的南京话成为官话。纵观有明一代,南京官话的使用十分彻底。
相传,明成祖朱棣看见一名官员政绩突出,让其觐见,准备提拔他。结果这名官员操着一口晦涩难懂的广西话,这也导致朱棣放弃了提拔他的想法。

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满足被汉族同化,特意将满语定为官话。结果到了乾隆年间,满人基本上不会说满语,统治者无奈之下,将当时的北京话定为官话。而北京话就是现在普通话的前身之一。
从中国官话演变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中国官话大致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延续。同时,各朝代通过中央集权,将官话强有力地推广下去,这也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朱棣亲征途中驾崩 为什么被封在桶内 秘密运回京城
为了稳定军心、避免引发权力争夺的混乱等原因。1424年,大明永乐帝朱棣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以解决持续困扰边疆的蒙古威胁。这次远征是为了警示蒙古首领阿鲁台,表明大明的决心。然而,朱棣已经年过古稀,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积劳成疾,奔波劳顿,加上年老体弱,使得他的健康情况极为脆弱。我要新鲜事2023-10-07 19:11:160001冉闵真的拯救了汉族吗:有争议(最终被燕王杀死)
之前冉闵这个原本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物因为“杀胡令”而大火了起来,他也被认为是“拯救了濒临灭亡的汉族”的人物,不过这个说法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那么冉闵真的拯救了汉族吗?接下来大家就跟着探秘志的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人物吧!冉闵真的拯救了汉族吗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4:54:220004米姓起源和来历:源自掌管米粟的米史(以官为姓)
米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舜帝时期,当时舜帝将人才比作是“粢盛”,并且设置了痒生资格,也就是学有所成的人,而粢盛就是祭祀器皿中的谷物,也就是米,后来具有痒生资格的人的后代也就逐渐以米为姓。其次就是源自西周时期的官吏-米史,主要掌管国库谷米出入,最终后代以米为姓。米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姚姓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9:43:360000讷亲是太后的什么人:太后的亲戚(借助讷亲牵制皇帝)
讷亲与太后算是同一宗族的人,在清朝同一家族荣辱与共,并且在朝中大多会相互扶持。而讷亲与乾隆时期的太后同属于钮祜禄氏,因此,有人推测,讷亲作为朝臣,其实是太后安置在朝堂中的亲信,也是太后势力的来源。从血缘关系上来讲,讷亲与太后有着血缘关系,但是具体的辈分关系人们不得而知。一、太后借讷亲牵制皇帝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9:27:090000古代没有避孕套怎么避孕 使用古代避孕套(动物肠子制成)
不得不感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两性生活方面,女子有卫生巾可以帮助缓解女子经期时的不适,男女间也有避孕套这种工具可以让人们很好的进行两性活动,那么在古代没有避孕套人们怎么进行避孕呢?古代没有避孕套怎么避孕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5:22: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