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蒋介石到访延安,看到毛主席的住所后,为何匆忙离开?
1947年的8月7日,此时正是北方大地最炎热的日子。蒋介石在国民党高级军政官员的陪同下,从南京赶赴延安,来参观跟他斗了大半辈子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是共产党人的革命圣地,中共中央曾长期待在延安,带领全国人民打退了日本侵略者,也带领共产党人从弱小,走向了强大。
但在蒋介石一行人看来,延安是地狱、深渊的代表。
走下飞机后,蒋介石环顾四周,感觉到一种心胜,这种心胜既是政治上的心胜,也是三民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心胜,更是自己终于打败了自己对手的心胜。

于是带着好奇心的蒋介石参观了延安的方方面面,从中央人员的办公地,到抗日军政大学,再到普通百姓的居所。
在延安的几天成了蒋介石最难忘的日子,以至于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每每提起延安的时候,他都极力回避,闭口不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从攻打延安说起。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在美国人军舰和飞机的帮助下,将大量部署在西部的军队投放到东部的各个大城市,美国的目的很明确,支持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
同时,蒋介石也充分借机讨好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他们在国际舆论上的支持。
一切准备就绪后,在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妄图消灭我党的根据地。

我党早已洞悉蒋介石的贼心,在全国各大解放区内做好相应部署。经过半年时间的积极防御,1947年年初,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进攻屡屡受挫,部队不断被歼灭,全面进攻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
面对战略失利,蒋介石等人倍感颜面扫地,决定对延安发起一次犁庭扫穴般的攻击,意图一举摧毁共产党人的革命圣地。
为此,蒋介石派出自己的心爱大将胡宗南,以他为总司令,在西北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

为了此次确保进攻顺利,蒋介石还在武器装备上花足了心思。
胡宗南兵团所配置的装备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美式武器,火力强、性能优异,同时还配备有大量的飞机、坦克、装甲车。
在胡宗南和蒋介石看来,此次进攻一定能不费吹灰之力,一举围歼共产党中央,一雪全面进攻失利的耻辱。
而我党此时在延安的兵力严重不足,临时组成的西北野战军总人数不足3万,装备也大多是抗日战争时缴获的武器以及本地制造的步枪。与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相比,颓势明显。

面对如此严重的兵力、装备差异,毛泽东认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最终中共中央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
国民党方面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47年的3月13号出动飞机,对延安发动地毯式轰炸。轰炸结束后,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胡宗南部开始发起对延安的攻击。
最高指挥官彭德怀元帅发挥我党指战员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充分利用“游击战,麻雀战,蘑菇战”等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对胡宗南兵团展开阻击。

在中共中央平安撤离延安之后,彭德怀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也奉命撤离延安。

在西北野战军撤离后,胡宗南兵团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挺进到延安。
此刻胡宗南的的内心激动不已,因为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延安城,是他的兵团一举攻克了延安,而不是别的将领,这在国民党内部是天大的功劳。
但很快胡宗南看到了一张小纸条,他的内心开始不安起来,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中了空城计。
胡宗南看到的纸条上,写着这么几句话:“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写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在撤离延安之时,毛主席特意写下了这张纸条。
胡宗南号称“天子第一门生”,是蒋介石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看到这句话立刻就意识到,延安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是毛泽东让出来的。
但此时胡宗南陷入了两难境地,如何向上峰汇报此次延安战役的战果?

攻下一座空城延安以后,摆在胡宗南面前的一共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如实汇报,明确告诉上峰,延安是毛泽东主动让出来的,这样也许上峰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嘉奖;第二个选择是隐瞒真相,向上司汇报延安是自己千辛万苦带兵打下来的。
犹豫不决的胡宗南,突然看到参谋团帮他拟定好一份电报,大意是“歼敌数万,俘敌过万,缴获物资不计其数,共产党人抱头鼠窜。”
这是一个争功的绝佳时机,胡宗南不愿放过这个向上级邀功的好机会。

而国民党内部向来都是小败上报成小胜,小胜夸大为大胜,这封电报的内容非常符合他们的作风。于是这封电报就被送到了蒋介石的桌上。
看到这封电报之后,蒋介石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他喜不自胜地决定择取良辰吉日,秘访延安。
蒋介石秘访延安并不是一时拍脑门做出的决定,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有深意的。
说起来毛泽东跟他斗了大半辈子,而两人的交流仅限于在沙场上排兵布阵,政治舞台上你一言我一语。

早在1945年国共和谈之时,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会面,那时携大胜之势的蒋介石根本看不起毛泽东,在他眼里,毛不过是一个湘西泥腿子。
可时间到了1947年年初,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蒋介石的心路历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1946年全面进攻开始,到1947年进攻失利。占据绝对性优势的国民党却难以克敌,这件事换做是谁,谁心里都有不服。
因此,蒋介石就想亲自探一探毛泽东的据点,看看毛泽东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重庆和谈时毛泽东不远万里跑到重庆,是蒋介石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回访延安,从蒋介石的另一个角度看,也算是一个回礼。而且还可以向外界展示自己是一个战胜者,算是对对手的一种嘲讽。
此外还有一个直观的因素:当时全国战场呈现出对国民党不利的局面,此时士气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宣扬一场“大胜”来鼓舞士气。
所以蒋介石访问延安,既是解决自己内心的疑问,也是鼓舞士兵,更是出于政治宣传的考量。

但访问延安并不是一件小事,如何保证蒋介石的安全,让蒋介石满意,成了胡宗南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胡宗南认为眼下共产党的主力部队尚且不知去向,这就像一根刺一样,随时会刺痛自己,如果校长此时来访,一旦出了闪失后果自己担待不起。
况且,延安长时间充当共产党首都的角色,这里的居民俨然成为了胡宗南眼中的“魔鬼”,会随时威胁到委员长的生命安全。
最重要、也是最让胡宗南心虚的是,自己的胜利是共产党人送上来的胜利,并不是实打实的胜利。
一旦蒋介石提出要参观俘虏,带记者团拍照进行新闻报道,很容易露出破绽。
届时,自己不但要在蒋介石面前失宠,更会成为国民党党内一个天大的笑柄。

面对一脸惆怅的胡宗南,他手下的参谋团开始各抒己见,很快便交上了一份让胡宗南满意的答卷。
蒋介石秘访延安,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安全问题。为了确保蒋的生命安全,胡宗南命令手下对延安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搜捕排查,抓捕可疑分子,并安插特务密切监督当地老百姓。
然后是应对蒋介石检查俘虏的问题,胡宗南的心腹参谋,也是我党优秀的潜伏人员熊向辉向胡宗南建议,可以安排自己兵团的士兵穿上共产党解放军的军服,在蒋介石可能亲自询问的地方提前安排好人员应对。
就在一切准备完毕以后,1947年的8月13日蒋介石的专机抵达延安的一个临时机场。
在一行人员的簇拥之下,蒋介石先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的旧址,来到这的时候,蒋介石说这就是共产党的“黄埔军校”。
蒋介石细心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发现这里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室是北方特有的窑洞,黑板是用锅底灰在墙上涂成的,有些教室因为分不到粉笔,就用黄土块在墙上写字。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刻苦奋斗,虚心学习一切知识理论,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贡献。
蒋介石感叹到:“若论设备,我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强多少倍,可是会打仗的人反倒是越来越少,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胡宗南和手下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紧接着蒋介石提出要到毛泽东的居所参观。
毛泽东的居所位于王家坪,没有用砖块垒成的房子,而是一处小小的窑洞。
走进窑洞,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桌角磨出了光的旧桌子,桌面上坑坑洼洼。紧接着是一处土炕,土炕上有一张木床板,被褥已经消失不见了。
有属下告诉蒋介石,毛泽东平日里就睡在这张木床板上,因为生长在南方,住不惯北方的土炕,就用旧木板做成了这张床板。

蒋介石听后,目光有些晕眩,回想起自己平日里住别墅,用的都是高档家具。
而自己的老对头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签署一道道命令,让自己应接不暇。
走出窑洞后,他好像意识到,共产党为什么能一路壮大,从星星之火演变成为了燎原之势。

从井冈山到黄土高原,共产党人就像种子一样,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与当地百姓融为一体,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建设每一寸土地。
天色渐渐变暗,蒋介石没有选择胡宗南为他准备的居所,而是睡在了到原中央军委的大院中。
那一夜对蒋介石来说是不平稳的一夜,携大胜之喜的蒋介石在参观延安一天之后,心胜感开始渐渐消散。
从彭德怀、刘伯承再到陈毅、粟裕,他们的高级指战员熟悉自己军队的一切配置,从将领的个人信息到士兵的武器装备。
反观己方,就连自己也是到今天才算是真正见识到共产党的领导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常说“逢敌敢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共产党人从上到下都透露出这样一种气息,也难怪自己经常输给他们。

到了第二天,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加上山东战事告急,就草草结束了这次秘方。
他没想到的是,本以为是一场胜利游行,现在却成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以至于到了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之后,不断向属下表示:他一生只去过一次延安,延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年的蒋介石回忆起延安之旅,感到非常后悔,因为那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斗不过毛泽东的,注定了自己会是失败者。

结语:
1946年6月的国民党拥有全副武装的800万大军,外有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全力支持,反观我党却只有一百多万革命武装。
三年过后,攻守之势异也,国民党带领几十万残兵败将退守一隅海岛苟延残喘。
蒋介石携胜利之势密访延安,又匆忙离开延安。令他坐立不安的就是他看到了共产党的延安精神。
而延安精神作为红色革命主义精神之一,是先辈们披荆斩棘,流血流汗铸就的革命法宝,带领我们走向最终的胜利。
这是我们不能丢的法宝!
参考资料:
1.姚旭东.延安保卫战.[J].英烈名录.2013年
2.邓贤.《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J].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3.梁梁.阿贵.蒋介石秘访延安“登门取经”[J].晚报文萃,2016(12):24-25.
皇后被敌军玷污后仍宠冠六宫,皇帝将其的私生子竟然视如己出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的发现真理,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先人通过历史记载,向后人传承了宝贵的社会科学知识。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39:48000096年安徽美女家中遇害,丈夫狱中喊冤17年后,才知真凶身份不简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2013年8月13日,法院之上,于英生正在紧张的等待着法官宣布这场审判的最终结果。终于,检察官宣布,于英生因为证据不足,此前杀妻的罪行并不成立,无罪释放。那一刻,于英生感觉这17年以来的所有努力,终于都有了结果,想必他九泉之下的父亲知道了这一大好消息之后,也终于能够安心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20:030001慈禧到底长什么样?咸丰曾为之痴迷,现代复原技术揭开真实面目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带了一伙人前往清东陵盗墓。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地宫的入口。就在东陵盲目地挖掘。宝顶、配殿、明楼……一切能想到的地方他们都进行了挖掘。然而还是没能找到地宫的入口。就在这时,有人发现了一个“哑巴院”。那里工作的人都是哑巴。这件事让人感到十分蹊跷。经过勘查,孙殿英一伙人终于在哑巴院中的琉璃影壁下发现了地宫的入口。我要新鲜事2023-05-24 21:37:330000唐军威武 2万唐军大战15万高句丽靺鞨联军 斩首2万
公元645年,唐太宗亲率强大的军队北上,发动一场震撼人心的军事冲突。这次战争的起因源于高句丽内部的政治动荡,其中渊盖苏文篡位并杀害国王,联合百济国入侵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曾尝试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渊盖苏文停止对新罗的侵略,但遭到拒绝,于是决定亲自领军北上,平定高句丽。我要新鲜事2023-10-31 20:36:0300002018年吉林黑老大落网:嚣张21年勒索过亿补偿款,头顶43把保护伞
2021年,吉林。春日回暖,万物复苏,法庭之上,一场特殊的审判正在进行中。被告席上的男子身材魁梧,正面无表情地望向前方,等待着对自己的审判。这个男人名叫张永福,他曾是吉林一带响当当的黑老大,而如今站在被告席上,早已风光全无。细数张永福的曾经,可谓是劣迹累累,天不怕地不怕。他曾经在修路时企图向当地索要过亿的“过路费”,而他头上的保护伞,竟然足足有43把!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1:41: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