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那么多,为何汉语不是通用语?李光耀认为汉语存在劣势
2009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在一场推广普通话的活动中表示,要在新加坡加大汉语的普及力度。
“两代人之后,汉语将成为我们的母语。”
那时的李光耀,很明显对汉语在新加坡的推广非常有信心。
一部分国人对这个消息感到高兴,毕竟,能看到别国使用自己国家的语言,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不过,还有一部分人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之前正是李光耀本人,在华人占比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新加坡,力排众议,将新加坡的通用语言定为英文。
那么当时身为华人后裔的李光耀为何不愿意将自己的母语定为新加坡官方语言呢?

事实上,在确定通用语言的时候,新加坡有很多种选择。
这主要是因为在新加坡生活着很多民族。
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200多年前,随着新加坡开埠,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欧美人都远渡重洋来到此地。
他们说着本民族的语言,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
由于语言不通,各民族之间交流时会有一定障碍,于是,寻找一个通用语言就是新加坡人要做的事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新加坡的通用语言一直在变化。

19世纪,新加坡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所以那时的新加坡便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法律、公文等重要的文件都是用英语书写的。
尽管汉语、马来语和印第语都有人使用,并占比很高,但始终没达到英语的地位。
上个世纪中期,随着英国殖民者离开这片土地后,这个国家一度将马来语提升到最高的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新加坡希望能够加入与之相近的马来西亚联邦。
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大力推广马来语,将其名称改为:“国语”,并定期举行“国语周”。
但新加坡政府的这种努力并没有达到原本的目的,1965年,新加坡独立,正式脱离了马来西亚联邦。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摆脱别国统治,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但对于当时的新加坡来说,却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在国家刚刚独立时,一直是以谨慎的心情处理国政 。
他知道,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加坡必须先保证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所以确定国家通用语言,是他上台后所要处理的第一件大事。
这件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会牵扯颇多。
华人也好,马来人也好,印度后裔也好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印记,他们都希望能够将本民族的母语作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
因此,无论是选择这三大民族中的哪种语言为通用语都势必会引起另外民族的不满。
那么李光耀是怎么选的?

选择通用语言需要注意几点,它必须普及率高,易学好懂,最重要的是,不能触发国内各族的民族主义情绪。
所以李光耀政府最终决定,将英语当做新加坡的通用语言。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英语是全球性的语言,在世界上都有着超高的使用率。
况且,在英殖民时代,英语就曾做过新加坡的通用语言,它在新加坡国内有很高的普及度,推广难度以及成本都不大。
此外,英语也并不是新加坡三大民族: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中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
将英语确定为通用语,就可以避免让国内各民族之间因为国家通用语是本民族的母语而自以为高人一等。

当政府公布国家通用语言为英语后,果然获得了大部分民众的赞同。
通用语言确定后,李光耀政府还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将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和英语一起,确定为官方语言。
政府鼓励各民族在熟练掌握英语之后保留自己的语言。
这样,各个民族都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尊重。
新加坡由此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双语政策。
各族人都会英语,也会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既有通用语言维护便于国民交流,又保留了各民族母语,尊重了民族多样性,维护了国内各族的团结。
李光耀的语言政策可谓是高瞻远瞩。
不过,还是有人对他提出了疑问:“明明华人在新加坡的数量常年维持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占比,那为何不将汉语当做新加坡的通用语言呢?”

事实上,很多支持汉语的人曾将希望放在了“国父”李光耀身上,毕竟,他也是一位华人。
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于1862年来从广东大埔移民到新加坡。
此时的他还有深深的故土情节,于是在1882年积攒够积蓄以后,回乡捐了一个“中书科中书”的功名。
这是清朝给民众颁发的一种嘉奖,并没有实际的权力。
这个功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李家的荣耀。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李光耀从小就接触到东方文明。
然而自1935年李光耀进入英式学校莱佛士书院后,一直到大学毕业,他都接受的是英国教育。
人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李光耀也不例外。

相比较他的曾祖父李沐文,第四代移民李光耀对中国没有那么深的故土情结。他甚至在三十岁之前都不会说汉语。
在英国留学期间,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李光耀是一位中国人,这为他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
错认国籍的事件让李光耀在长大后更坚定了要建立起“新加坡人”的决心。
这或许也是李光耀在日后极力避免三大民族中的任何一族的母语成为第一语言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将这三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定为第一语言,那么新加坡人或许更加难以摘掉民族标签。
他们会被认为是“中国人”、“印度人”、“马来人”而不是:“新加坡人”。
作为一个有着超高政治智慧的人,李光耀知道,一旦民族标签被强化,那么就很难让他们认同“新加坡”这个国家。
很明显,李光耀自己并不想被别人认为是“中国人”,与之相比,他更希望自己被别人认为是“新加坡人。”

除此之外,李光耀对华的态度也有可能影响了他的决策。
在新加坡独立后的十年中,李光耀都对中国有着极大的防备心理。
他忌惮中国隐藏的巨大潜力,担心中国会干涉东南亚小国的内政,也害怕国内的华人会与中国暗自联系,进而做出什么对新加坡不利的行为来。
对中国有防备心的李光耀,势必不愿意汉语继续在新加坡占有崇高的地位。
这会引起其他民族的不满,也有可能扩大中国在新加坡的影响力。
这两点都是李光耀所不想看到的。
不过,忌惮中国这个原因,李光耀鲜少提及,他更多提起的是汉语的学习难度。
而关于汉语的学习难度,李光耀自己就有深刻的体会。
1955年,李光耀代表当地华人群体参加竞选,政治对手公开抨击他自己都不会讲汉语,又怎么代表华人群体呢?
此后,李光耀用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习汉语。
因此,也直观地体会到了汉语的学习难度。
第一:汉语文化底蕴深厚,在五千年的积累中发展出了很深奥的语言体系。所以汉语很难学。
第二:汉语方言多,很多方言话语难以理解。

第三:汉字的书写难度高。要做到完全掌握汉字,势必要耗费比其他语言更多的学习时间。
在李光耀看来,汉语的这个三个学习难度,就是极大的劣势。
所以他没有将汉语列为通用语言。
不过,虽然汉语在新加坡没有取得同英语一样高的地位,但汉语在该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新加坡民间和官方都经常组织汉语的推广活动。
李光耀本人也经常参与其中。

李光耀虽然没有将汉语列为官方通用语言,但他为汉语在新加坡的普及,出力不少。
1979年,李光耀发起了“讲华语运动”。
该活动旨在减少汉语方言的使用,让大家尽量通用汉语。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也在积极地推行简体字,和汉语拼音,这两项政策都提高了汉字的普及程度。
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李光耀也在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光耀多次访华,拜访中国国家领导人,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90年10月3日,中国与新加坡发表了联合公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在新加坡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
李光耀十分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他积极促成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汉语也变得日趋重要。

为了推广汉语,新加坡还拍摄了大量汉语影视作品。
这些作品制作精良,对传播中华文化,推广汉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009年,李光耀在推广汉语普通话的活动上,表示:汉语将成为该国“主导”性语言。
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两代人之后,普通话将成为我们的母语。”
不过,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汉语在新加坡的地位可以超越英语。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大步提升,新加坡也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良好前景。
可以说,这一时期,汉语在新加坡受到了比较深远的推广。
李光耀本人对此乐见其成:“1965年独立之初,我们决定推行华文为第二语文的政策是正确的。”
不过,我们决不能就此认为汉语在新加坡的地位会超过英语。
在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下,汉语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屈居第二。

2019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华语运动四十周年庆典”上回忆:在过去,新加坡华人只会在官方场合说英语,私下里都使用汉语,但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颠倒过来。
由此可见,新加坡华人的汉语水平总体上来说是在退步的,毕竟,他们只有在必要场合才会使用汉语交流。
这不得不让人察觉到一丝“被迫”的意味。
不过,这也无可厚非,说到底,语言政策还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现在的新加坡人,对于自己的国家认同感是高于民族的。
该国的语言政策毫无意外是成功的。
在这样的语言政策下,新加坡各族人民得以和谐相处,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既可以用英语相互交流,也能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生活习惯。
而我们可以通过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可以看出李光耀作为一名政治家的远见:不困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以国家利益为先。
这应该就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所具备的格局和智慧吧,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李光耀会有新加坡“国父”之名了。
清朝没有手机 电视 百姓靠什么解闷 有什么重要的娱乐项目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娱乐选择多种多样,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成为主流。但在这些电子产品问世之前,人们是如何打发闲暇时光的呢?特别是在清朝时期的宫廷,一些宫妃和王公贵族都培养了一种特殊的技能——打牌。麻将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曾在中国古代广泛流行。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清朝的作者曹雪芹就描绘了人们打牌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打牌的热衷。我要新鲜事2023-12-06 19:53:450000刘备为什么不先请凤雏(基于现实情况)
刘备,三国时期的杰出领袖,他的智勇谋略以及与诸葛亮等谋士的合作成就了蜀汉的一代盛世。刘备选择不先请凤雏,先与其他谋士合作,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也是基于现实情况和对诸葛亮的谨慎考虑。刘备在襄阳流亡时,面临着政治动荡和势力纷争,荆州刘表治下,各路豪强争霸,势力错综复杂。刘备身处其中,需要寻求足够的支持才能在这个局势中立足发展。我要新鲜事2024-03-22 15:15:460007同治的哪个儿子继位 光绪帝(并不是同治的儿子)
同治帝在位时期正处于清朝风雨飘摇的一个中间时期,不仅处于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之间,还处于英法联军入侵和八国联军入侵之间,所以相较于其他的皇帝同治在位时期是个中间的缓和期,可以说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可惜的是同治英年早逝,死时年仅19岁。那么在同治死后是谁继位的呢?同治的儿子中哪个继位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2:45:020000曹操为何不抢在刘备之前,把诸葛亮请来?他的5位谋士够用了
在三国之中,曹操可以说是非常尊重人才的一方诸侯了,他礼贤下士,很快身边就汇聚了一批精英人才。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重用从袁绍方面逃过来的谋士许攸,才最终夜袭乌巢烧掉了袁绍军队的粮草,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以平定天下。”那么曹操应该也有渠道能够获取到这个消息,那为什么曹操不抢在刘备之前把诸葛亮请出山呢?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39:560000井姓起源和来历:井有着取之不尽的含义(取吉祥词为姓)
井姓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炎帝后裔,当时“井”字是周易中“取之不尽”的含义,人们就以井为姓。二是源自虞国大夫的封地井邑,他是姜子牙的后裔,子孙以邑为姓,人称井伯。三是源自商朝祖乙,他迁到了邢邑建立邢国,又被称为井方国,子孙以国为姓。井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炎帝后裔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1:25:2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