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幕后赢家英国:不费一兵一卒,却同样获得2亿两白银赔款
甲午战争作为当时亚洲的新旧一哥之争,任何一方胜利都会影响到东北亚,甚至整个亚洲的格局,而列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从各方面插手到战争中去。英国作为当时世界的霸主,被誉为“日不落帝国”,也是列强在远东地区的直接利益人,英国既是当时大清的主要贸易伙伴,当时英国的货物有57%出口到大清、进口中有87%的原材料来自大清;同样也是日本的盟友,日本自从黑船事件之后,就一直从英国进口货物,这个比重随着三艘富士级的订单的军舰贸易的签订也越来越大。

对于英国而言他们一开始并不希望日清在问题战争问题上过多纠缠,毕竟双方都是贸易伙伴,一旦开战之后的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和贸易必将受到影响。因此的英国人在开战初期的还是以中立国的身份介入调停,不过随着战争的扩大,英国也逐渐从中立国的身份逐渐倒向了日本。
开战前后:英国介入调停
在1894年战争前夕,日清双方已经是剑拔弩张,不过李鸿章等人并不希望战争扩大,希望俄国和英国介入调停,在谈判过程中英国人发现清朝本身就因为当时国内各种矛盾而焦头烂额,在谈判中的态度较为软弱,一直在不断的让步。而日本在完成明治变法后情绪高涨,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因而为了防止态势扩大化,英国人不断的要求清朝在朝鲜内政的改革中让步。
而且为了避免俄国的介入,英国私下里约谈了日清两国,主张把朝鲜划归日本的势力范围,换取双方罢兵,但本身就想挑起战争的日本,以清朝未在规定时间内答复为由,拒绝该项协议,离开谈判桌回国备战。

看到谈判破裂的英国,也采取得了自己惯用的绥靖手段——“只要日本不进攻清朝本土,或者上海和南方地区,其他的英国也管不了”,而英国人的这种放任式的态度,更加助长的日本的开展决心,甚至自己租给清军的“高升号”运兵船给日军击沉,也毫无反应。
在甲午战争开始之后,李鸿章等人依然在一边对日作战一边想借助英俄调停,但英国发现日本不听话之后,也仅仅是口头上调停,呼吁和平,并没有把这些呼吁坚持到底,更不要说有实际的行动的来公开主持正义了。英国如此,他身后的德法也是如此,在最初阶段呼吁和平的想法并没坚持到底。他们既同情中国,又暗中支持、默许日本。
战争结束:英国开始倒向日本
在战争结束后,英国的开始暴露出自己贪婪的一面,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之前一直隐形的英国人又开始粉墨登场了,通过贸易手段英国人让白银价格贬值,本该支付的2亿两白银被迫用英镑支付。这就让大清不得不大肆的抛售白银来换英镑,根据大清的海关司大臣赫德(英国人)的原话“白银对英镑的贬值,以至于现在需要六两白银才能换一英镑,而以前只需要三两”。
这样一来二去,英国人通过修改汇率,从中的差额收益几乎相当于大清对日本的赔款总额,换句话说英国人在甲午战争中不费一枪有一弹,就能攫取和日本一样的2亿两白银的收益。
可谓幕后的最大赢家。
如果说甲午战争的赔款还是英国人假模假样的调停,那么其后的《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则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这也预示着英国已经彻底的抛弃大清,转而扶持日本作为其在亚洲利益的盟友(非代理人)。该条约的签订,为日后英日结盟提供了基础。在甲午战争之后,英国人仍然是日本海军的最大订单厂家,源源不断的订单让英国人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在10年后的日俄战争中英国还公然支持日本,不仅提供大量的战争贷款,还帮助日本建造大型军舰和提供情报。可以说因为甲午战争建立起的同盟关系,直到二战前开始的50年内,双方都一直是合作状态。

雨田君说
英国政客们经常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人在对华问题的立场上表现出来的蛇鼠两端,实际上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当时的大清外交软弱,将希望寄托于一个也想吸血它的国家,无疑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表现,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几十年被列强欺负的历史中,大清已经养生了一切看英国人脸色办事的习惯,如果一开始大清不寄希望于英国人的调停,专心备战,结局也许会不一样。
当然了英国人看似是这场战争的幕后赢家,但其执行的绥靖政策,也让他的国际地位逐渐受到影响,世界一哥的地位因为甲午战争的外交绥靖,让很多国家开始公然违抗英国人,特别是后来新兴的德国人,以至于在一战以后英国人的国力不断下滑,在世界的版图也不断变少,日不落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朱镕基退休后判若两人,生活“很丰富”:不单唱戏,还拉京胡
卸任前,朱镕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岗位上的时候,我不敢说是全国最忙的人,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间的一个。”作为国务院总理,他说这句话确实反映了自己的忙碌。不过,2003年,他顺利结束了自己的任期,成功退休。这种忙碌也终于结束了。但是,和其他退休常委们不同的是,朱镕基却既不愿意写书,也不愿意题词,一本自传也没有写过。那么,退休后的朱镕基平时都在做些什么事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46:3500001980年外媒记者: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永久保留?邓公7字回应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118厅接见了来访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这次接见,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独家专访。在这之前,她已经采访了诸多世界名人.采访起初进行得还算顺利,但当法拉奇问到一个问题时,身旁的翻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法拉奇问到:以后你们还会保留毛主席像吗?面对这位记者的刁钻提问,邓小平斩钉截铁地用7个字给予了回答。我要新鲜事2023-05-23 21:30:330000武则天简介:中国唯一一位女帝,67岁即位82岁病逝
武则天这个女人,相信大家都认识,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女人,她创造了两个第一: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二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的皇帝。为了当皇帝,武则天从14岁一直奋斗到67岁,一共奋斗了53年,经历过四代皇帝: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甚至杀了自己两个儿子!一、武则天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3:48:070008曹操为何不抢在刘备之前,把诸葛亮请来?他的5位谋士够用了
在三国之中,曹操可以说是非常尊重人才的一方诸侯了,他礼贤下士,很快身边就汇聚了一批精英人才。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重用从袁绍方面逃过来的谋士许攸,才最终夜袭乌巢烧掉了袁绍军队的粮草,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以平定天下。”那么曹操应该也有渠道能够获取到这个消息,那为什么曹操不抢在刘备之前把诸葛亮请出山呢?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39:560000公孙恒历史上存在吗:公孙恒不是真实存在(杜撰角色)
公孙恒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在电视剧《长歌行》当中,公孙恒是对李长歌的成长十分重要的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孙恒算是李长歌的老师,但是两人并没有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公孙恒百般护着李长歌,更是以生命为代价给李长歌教授很多东西,帮助她完成成长。李长歌非常有气节,曾经宁死都不愿意投降,并且希望能够翻盘,是公孙恒使她有所改变。一、公孙恒对李长歌十分重要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3:42: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