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牛人,获得13个博士学位,可以用英文狂骂洋人

清末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部分的国人都生活在被压迫被奴役的阴影里。当时的清王朝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各种主权被帝国主义侵犯,国之不国。当然,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国出了不少杰出的人物。他们一腔报国热血、为民请命,不管他们走的是哪条救国之路,都是殊途同归的。下面小编要介绍的就是清末怪杰——辜鸿铭。

可能大家对辜鸿铭不是很熟悉,但他的才气却让那个时代的人为之折服。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岛中,他的父亲是岛上橡胶园的管事,因为辜鸿铭非常聪明,深受橡胶园主的喜欢。辜鸿铭的母亲是一个金发的外国人,会讲葡萄牙语和英语。这就让辜鸿铭不但会讲汉语还会讲两门外国语言,再加上橡胶园主很喜欢他,从小就给了他很好的教育资源。辜鸿铭打小就看莎士比亚、卢梭等人的著作,对他之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辜鸿铭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热爱。他的父亲一直告诫辜鸿铭,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本,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这句话被辜鸿铭深深地烙印在心里,他回国后也一直都捍卫着中国文化的尊严。但他的才华不仅局限在传统文学,他还会法、德、拉丁等9国语言,而且都到了精通的地步。辜鸿铭甚至还有13个博士学位,这就足以证明他知识的渊博。

辜鸿铭的一生都在抗争着,他和洋人抗争,同沽名钓誉之辈斗争。他喜欢用唇枪舌剑把人伤害得体无完肤。在辜鸿铭10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伦敦的电车上看报纸,他故意把报纸颠倒,引得英国人一阵嬉笑。其实这是辜鸿铭最喜欢做的事,他最擅长用自己的才华把别人羞辱得面红耳赤。他嘲讽英语的简单,如果不倒着看,一点难度都没有。随后他讲了一大串流利的标准英语,把众英国人弄得面红耳赤。这种事情辜鸿铭可没少干,首先他他确实胆子特别大,其次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

相信大家都知道胡适先生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可辜鸿铭一点都不给胡适面子,反而时常嘲讽他。在辜鸿铭的眼中,胡适这个留学回来的博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辜鸿铭还特别摒弃胡适的英语发音,说胡适说出来的英语谈不上高雅。辜鸿铭还嘲笑胡适连拉丁语和德语都不会就敢教哲学,可以说他对胡适是不留情面的。

不光如此,辜鸿铭也没少骂袁世凯。他大骂袁世凯是贱种,是个小人。在他的课堂上,只要有人提到袁世凯,辜鸿铭就能骂一整节课。对于辜鸿铭来说,大家对他的褒贬不一。有的人喜欢他才富五车,有的人讨厌他口无遮拦。但在那样一个时代,敢于直言,能够爽快骂人的他,也是一个英雄。不管怎样,在小编眼里辜鸿铭始终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儒士。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丝绸之路的开辟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象征,这条丝绸之路沿途经过很多的国家,为古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很大的便利,这条丝绸之路的历史长发数千年,如此聪明的想法是谁想到的呢?丝绸之路的开辟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西汉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55:130000一位31岁中国女博士身怀六甲,从纳粹枪下救出百名比利时人,被西方称为圣母
(说历史的女人——第80期)自古以来被称“圣”的人极少,中国也就是孔圣人、武圣关公、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等人,被称为“圣父”或者“圣母”的则更是罕见,因为“圣父”或者“圣母”本是一种宗教性的名词。而本文的主人公,一位中国女子却被欧洲人(或西方)称为“圣母”。因为她曾做了件连比利时国王都做不到的事,从纳粹的枪口下救出了100多名比利时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4:58:5300001997年邓小平离世,卓琳对张宝忠说:你和邓楠一起移放骨灰吧
1997年2月19日,在历史长河中是看似平凡普通的一天,但在这一天中国却举国哀悼,只因为失去了我们伟大的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一天,邓小平因病抢救无效离世,他的亲人与陪伴多年的警卫员们紧紧围绕在病床边,每个人都在痛哭,为伟人的离去感到难过与悲伤。除了邓小平的妻子和亲人,邓小平的警卫员张宝忠也十分悲伤,他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几经晕厥。我要新鲜事2023-05-23 20:16:100000李元霸的死亡之谜 到底因什么而死(李元霸之死)
李元霸的死亡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在隋唐时期有不少著名的武将,最厉害的绝对大多数人都会说是李元霸,虽然有的人认为李元霸这个角色并不真实存在,但是在各种隋唐小说当中都有提及,据说李元霸是一个比较憨厚老实。但是被激发出凶性之后又很凶狠的人,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强大的力量,被誉为是金翅大鹏鸟转世。李元霸死亡我要新鲜事2023-07-29 17:26:270000繁衍两千多年的家族,曾出过3000多官员,如何做到的呢?
在中国历史早期,教育事业并不被重视。到了隋唐的时候随着科举制的创立,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开始寒窗苦读数十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求得一官半职。科举考试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并不像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那个时候能够功成名就的人非常少,几率也很低,一个地方能够出现一位官员,已经是这个村的荣耀了。我要新鲜事2023-08-19 19:36:3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