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更羸虚射箭鸟却落了下来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典故,每一个典故都是一个成语。今天为大家讲述惊弓之鸟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至于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他就是魏国著名的射箭能手更羸。它不射中大雁,就能让大雁掉落,是一个观察仔细的射箭能手。
一、惊弓之鸟的意思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但对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却不陌生。其实惊弓之鸟原来的意思是以巧取胜,现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一般都用来形容受到过惊吓,所以一点动静就会吓到他。这个成语启示人们,一定要不做亏心事,才能不怕鬼敲门。
二、惊弓之鸟的故事

为大家简单讲述一下惊弓之鸟的历史故事,这样大家就会知道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了。在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天魏王与魏国大臣更羸去射箭。更羸是个射箭能手,他看到一只鸟儿飞过来,就对魏王说:“大王,我不射中鸟也能使它掉落。”

魏王说:“箭术还能高到这种水平吗?”更羸说:“可以。”两人等了一会儿,一只大雁从远方飞过来,更羸随便朝大雁射了一箭,却并不射中大雁。结果,并没有射中的大雁还是掉落了下来,引起魏王一阵惊叹。如果有人问你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一般来说答案是更羸。下面为大家解释为什么更羸能射下大雁。

魏王很是惊叹,难道箭术真的可以高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魏王更纳闷了:“先生凭什么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见弓弦响声便奋力向上飞,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三、关于惊弓之鸟的误区

相当多人误将“虚发”翻译成“只拉弓不射箭”,其实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不射中目标”。越优秀的弓就越不允许空放(空放就是只拉弓不射箭),因为箭可以把弓的能量带走。如果空放的话,那么弓的能量就会作用于自身,轻者伤弓,重者伤人。更羸作为专业的弓箭手,自然不会空放。

汉语里的“虚发”也没有直接表达出“空放”的意思。参考成语“箭无虚发”,“箭无虚发”的意思就是“射出的箭没有不射中目标的”,“虚发”就是“不射中目标”。现代人容易误将“虚发”翻译成“拉弓不射箭”,原因有二:一、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弓箭知识;二、“虚发”一词在现代汉语里不常用。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但是,收复台湾不久,郑成功却得急病死亡了,而且死亡时还有很怪异的举动:自己双手把脸皮全都抓破了。令人觉得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还有一个更加令人疑惑的问题:为什么郑成功临终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PART01郑成功大儿子郑经:偷情事发、矛盾纷争、错综复杂、暗流汹涌。郑成功委派大儿子郑经在厦门、金门管理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13:030000开国大典前,军人发现地上有个烟头,调查后蒋介石巨大阴谋被粉碎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当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的话音一落,天安门广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与此同时,某些别有用心的阴谋家只能蜷缩在角落里,默默品尝阴谋失败的苦果。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反动派从上到下,为了策划一场场秘密任务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事情的暴露竟然是从一个小小的烟头开始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8:12:340000鄂姓起源和来历:黄帝赐封姞姓子孙于鄂(以邑为姓)
鄂姓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目前总人口只有11万而已,起源非常的多样,一是源自黄帝赐封姞姓子孙于鄂地。二是源自晋哀侯被封于鄂邑。三是源自晋国嘉父投奔鄂,后改为鄂姓。四是源自楚王熊渠将自己的二儿子封于鄂城,五是源自岳飞,因为他封号为鄂。鄂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姞姓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5:04:550001大秦帝国的军队为何那么强
在秦国的军事体系中,军功爵制度不仅是简单的对厮杀行为的奖励,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奖励士卒厮杀、小队队长以上团队功绩计算、以及大夫以上不得上阵厮杀的规定。这种制度的设计不仅强调了个体的勇猛,更注重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指挥系统的强大。这正是使得秦军在军事建设上超越了六国,迅速壮大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依赖个体的斩首立功。我要新鲜事2023-12-30 20:09:310001刘伯温刘基简介,刘基之死(遗言预测身后500年)
刘基就是刘伯温,历史上的刘伯温堪称诸葛亮二代,对天文地理,占卜风水十分有研究,刘基的烧饼歌甚至算出了身后500年会发生的事情。他当然也算到了自己怎么死的,但天意不可违,他并没有抗拒,只是依旧在为国家着想身后会发生的事。一、刘基简介烧饼歌我要新鲜事2023-03-14 01:10: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