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真相,被孟子所误导的一段历史
商朝末期周武王发动了伐纣的牧野之战,这场战争在后世被描述为真正的仁站,据说此战是并没有怎么打起来,纣王的将士纷纷临阵倒戈,最终武王不战而胜。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而给人以这种误解的,不是别人,正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亚圣孟子。
传说中牧野之战的过程

牧野之战可谓是上古第一大战了,最终战争结束商朝灭亡,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而此战的过程,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这是此战最为传统的说法,也是小时候历史课本上所要灌注贯注给我们的版本,因为自己阵营内部人员的临阵倒戈,没有经过交锋,商纣王就败了。老师告诉我们,这场战役体现了正义的力量,当正义打邪恶时,不流血的战争是可以产生的。

后然,了解得多了,才知道原来事实并不是这样,这天下从来就没有不流血的战争,战争就必须伴随着死亡,更没有正义与否之说。但实际上这场战役可谓是真正的血流满地,临阵倒戈的也只是少数而已,其实过程也是非常惨烈的。
背后的真相

其实牧野之战之所以有这样的版本流传于世,全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洗脑,追溯其始作俑者,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响亮的大名,儒家学派的第一流人物层中的二把手,拥有“亚圣”头衔的孟轲。孟子的一段话,使得后世误解了这场战役数千年之久。

孟子说“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这段整体意思上是说:一个国家的君主,只要是好行仁义的,必然会天下无敌的,就像周武王伐商那样,正义的战争,都不用打就赢了。

至于牧野之战的真正事实,孟轲师长还是提到了的,只是他是以不可置信地口吻来说的:“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血流成河,血流成了河,连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战争进行得特别很是惨烈,人员死亡很多。其实,这才是牧野之战的真相。

倒戈事件是有的,血流成河事件也是有的,并不是是人们所说的只有倒戈没有流血,或只有流血没有倒戈。牧野之战的事实真相,倒戈只是一部分,血流成河却是大多数。牧野之战打得很激烈,商人为保家卫国而战,周人为新王朝而战,各不相让下,只是刀剑是最好的说话道具,没有仁义,没有道德,只有生与死。

物竞天择,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也是战场上的定律。临时拼凑而起的商人,战斗力上明显的不足,在周人强势攻势下,商纣王成了那个战败的人,也永远成了后世人抹黑的对象。
大臣为了夺取权力 生了70多个儿子(充实自己的政权)
古代有一大臣田常,为了能够夺取权力,充实自己的政权,生了70多个儿子。在古代的时候对于家人数量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只有家族兴旺才能够代表繁荣,在一般情况之下,家里面最多只有一两个儿子,有的时候会有十几个也代表了人丁兴旺,但是在古代有一臣子后代数量达到70多个。田家田常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2:36:34000107太医为什么能随意出入后宫:太医大多品行高尚(有人作保)
太医能够随意的出入后宫的原因是在太医进入后宫的时候有专门的太监陪同,如果太监们发现了太医在后宫中与嫔妃们发生不正当的关系会立即向皇帝报告,太医敢给皇上戴绿帽子只有死路一条,除此之外每一位太医在进宫之前都有一个朝廷官员作为保证人,如果太医的人品出现了任何问题,那么保证人的性命也会存在威胁,所以通常情况下太医的人品都很好。一、为什么皇帝不阉割太医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9:38:310001司马懿为什么杀张春华 具体原因是什么(张颜值低)
司马懿之所以杀害张春华的的原因就是张春华的相貌很丑,然而司马懿却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司马懿由于年少的时候比较穷苦为了承担传宗接代的任务,逼不得已娶了张春华作为自己的妻子,但是等到司马懿获得了自己的功名之后,司马懿发现自己和张春华原来不是同一路人,但是张春华坚决不和司马懿断绝夫妻关系,所以司马懿要杀死张春华。一、司马懿和张春华的感情怎么样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6:32:530000废除文言文的利弊:废除后文化出现断层(文言文蕴藏中华文化)
很多学生在初高中时候最头疼面对的就是文言文文章了,不仅难以理解,还要背诵,背诵起来更难了。在近代的时候,文言文被废除了,所以现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交流讲的更多是白话文,文言文只是作为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学习,不过仍然有人想要将文言文彻底废除,那么废除文言文有哪些利弊呢?废除文言文的利弊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7:04: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