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次 人类探测器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 科学家:蚊子撞足球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在地球历史上,多次小行星撞击引发的物种灭绝事件已经发生过,一颗直径十公里的小行星足以引发超级火山爆发、特大海啸等毁灭性灾难。太阳系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小行星,仅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就有近十万颗小行星。
1994年,一颗直径仅1.5千米的彗星苏梅克-列维九号撞上了木星,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亿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如果这样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即使人类没有被完全灭绝,也将遭受重大打击,文明发展可能会倒退数千年。因此,应对和防范小行星威胁是全人类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

一、人类探测器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DART航天器曾试图以高超音速撞击遥远的小行星Dimorphos,旨在验证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攻击的可行性。这是人类首次尝试改变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轨迹。
早在2012年,NASA就开始筹划DART任务,并得到了欧洲航天局的参与。DART的撞击目标是一个直径160米的小行星,该小行星属于一个双小行星系统,围绕着更大的行星Didymos旋转。
由于这个双星系统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即使实验失败也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因此被选为DART的靶标。
2021年12月,DART搭乘SpaceX的火箭进入太空,完成了大部分航程,并通过自带的侦察和光学导航小行星相机拍摄了243张目标系统的图像。地面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图像对目标行星进行了精准定位,随后进行了三次轨迹矫正模拟,进一步提高了航天器撞击轨道的准确性。
在DART的最后几个小时,地面人员将控制权移交给了航天器上的自主机载导航系统。期间,DART上的天龙相机以每秒1帧的速度实时记录并传回地球,地面的任务操作中心实时监控,并在NASA航天局进行直播。
除了天龙相机,DART还携带了LICIACube卫星。该卫星已在11天前脱离母体,并在距离撞击点1000千米远的地方观察撞击过程,并对撞击坑进行近距离研究。
由于撞击目标Dimorphos非常小,直径仅为170米,因此直到撞击前一个小时才能在远处看到它,且在传感器上只有一个像素点大小。随着DART的靠近,Dimorphos逐渐变大,直到铺满NASA的直播屏幕,然后信号中断,这表明DART成功地撞击了Dimorphos。
如果DART的撞击达到预期效果,Dimorphos围绕Didymos的公转轨道将发生1%的改变,这是微小的变化,但足以证明通过撞击小行星可以改变其轨道。这种技术被称为"撞击除险",它可以用来将潜在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偏离其碰撞轨道。

二、目前我们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1、监测和追踪小行星的能力仍然有限。我们需要更好的望远镜和监测系统来及早发现潜在的威胁,并准确计算其轨道和撞击概率。
2、小行星撞击除险需要提前进行规划和准备。要成功改变小行星的轨道,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发射撞击器,并使其与目标小行星相遇。因此,及早发现潜在威胁至关重要。
3、除险任务需要高度精确的导航和控制系统。在太空中精确地撞击一个移动的小行星是一项技术上的挑战。我们需要开发更先进的导航和自主控制技术,以确保撞击器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4、除险任务需要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小行星威胁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应对。国际组织和机构,如联合国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经在小行星防御方面进行了合作,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

人类对小行星威胁的应对能力在不断提升,但仍面临许多挑战。通过提高监测能力、加强技术研发、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小行星威胁,并保护地球及其居民的安全。
稳扎稳打,自主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屏幕显示供应商
“我们公司成立十四年来,始终定位在中高端市场,坚持自己的品牌调性和细分目标市场,不断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话音来自视爵光旭创始人、CEO郝宗潮,隔着电脑屏幕接受采访的他,自信从容、目光坚定。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4:43:150000克隆猴子面世,是否开展克隆人计划,我国科学家这样回应
我们对克隆技术都不陌生,它也被认为是一项具有争议的技术。2017年我国研发的克隆猴子面世,很多人都猜测克隆技术的突破,下一步是否会开展克隆人计划。研究人员表示,克隆人的难度要比动物更大,下一步他们将研究如何进行基因改写,这样就能解决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我要新鲜事2023-05-14 19:24:580000爱因斯坦去世之前把所有的手稿全部都给烧毁,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爱因斯坦的手稿里面说不定有宇宙的秘密。爱因斯坦作为人类古至今最为伟大的科学家,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为爱因斯坦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多的帮助,而爱因斯坦在去世的时候则是自己的笔记本全部都给烧掉了,那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我们就出来看一看。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笔记本当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宇宙的未来我要新鲜事2023-05-15 14:19:5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