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Biology上 揭晓男性和女性经历的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演化历程
这项研究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数千个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在两性之间存在差别。这些基因中的有害突变倾向于在人群中积累,而且具有较高的基因频率,同时该研究也解释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些基因的基因图谱已经发表在BMC Biology上,它进一步说明了男性和女性经历了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演化历程。

几年前,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分子遗传所的Shmuel Pietrokovski 教授和Moran Gershoni博士意识到,人类某些特定疾病的发病率普遍较高,这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一个典型案例是,在希望生育的夫妇中,大约15%被诊断为不孕不育,这一数据说明导致生育能力降低的突变相当普遍。
但这种现象同我们的常识相违背——这类减少后代数量,进而影响存活个体数的突变,应该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很快被淘汰掉,但为什么这种疾病的患病率依然如此之高呢?。
寻找漏网之鱼
Pietrokovski和Gershoni发现,那些特定影响精子形成的基因突变能够保留下来的原因是,这些基因仅仅在男性中表达。当一个突变只能影响种群中的一半个体,那么无论危害多大,它都能够通过另一半个体畅通无阻传递给下一代。
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扩大了他们分析的范围,不仅局限在生殖所必需的基因中,而是在两性间表达不相同的基因。为了确定这些基因,研究人员将眼光放在了GTEx(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项目上,该项目拥有一座人类基因表达的数据库,这些基因表达数据来自近550名成年捐赠者提供的器官和组织样本。该项目使得我们第一次绘制两性之间具有差异表达的基因的基因图谱。

Pietrokovski和Gershoni分析了大约两万个编码蛋白的基因,按照性别将它们分类,以找出那些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他们最终发现,大约6500个基因的表达活性与性别有关,它们至少在人体某一个组织中存在差异。例如,一些基因在男性皮肤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女性,,这些基因与体毛的生长有关。同样,有关肌肉生长的基因在男性中表达量更高,而与脂肪储藏有关的基因则在女性中表达量更高。
随后,研究人员关注了这些突变积累的倾向。他们希望揭示,自然选择是否会给这些特定的基因较大或是较小的选择压力。也就是说,这些有害突变会多大程度上被淘汰掉,或是在种群中保留下来?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在这类基因中,选择的效率要低些。“越是在单个性别中所特有的基因,承受的自然选择压力也就越小。另一个差异是:在男性之中,自然选择的程度更低。”Gershoni说。
尽管研究人员尚未给这种差异一个完备的解释,但是他们表示,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性别演化理论指出:“在很多物种中,雌性能产生的后代数量十分有限,而雄性可以产生的后代在理论上却要多得多。因此,物种中存活个体的数量更依赖于能够生育的雌性的数量而不是雄性。”Pietrokovski解释道:“因此自然选择会对这些基因放松警惕,让那些只对雄性有害的基因成为漏网之鱼。
其他表达差异

除了生殖器官外,研究人员发现在乳腺中存在一些与性别相关的基因。这本并不出人意料,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基因中大约一半都在男性中表达。由于男性的乳腺“设备齐全”但是基本上不发挥作用,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抑制泌乳有关。
另一些基因差异表达的场所则有些出人意料。一些基因仅仅在女性的左心室中表达,其中一个基因也与钙的摄取有关,它在年轻女性中的表达量非常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表达量急剧衰减。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基因在更年期到来之前都会具有活性,同时保护心脏;但在其表达关闭之后,会导致心脏病和骨质疏松。
另一个主要在女性中表达的基因在大脑中具有活性,尽管目前这个基因的具体功能还不明晰,但是科学家认为此基因可能参与对神经系统的保护,避免患上帕金森病,这种疾病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也较早。研究人员也确定了,在女性肝脏中表达的基因能够调节药物代谢,这为在药物代谢过程中两性之间的差异提供了分子依据。
“在基础的基因组方面,我们所有人之间都是近乎相同的,但是个体的利用不同。”Gershoni说。“因此谈到两性之间的不同,我们意识到演化主要是在基因表达层面发挥作用。”Pietrokovski补充道:“矛盾的是,在与性别相关的基因中,有害突变反而更容易留下来,也包括那些使生育能力降低的基因。从这种优势中,男性和女性经历了不同的选择压力,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人类演化应该被看做是协同进化。
不过,研究人员依然需要进一步阐明,这些能够引起疾病和药物反应的基因,为什么在两性之间存在差异。
时代变了!大量安卓用户逃离换iPhone背后 国内用户选因苹果高性价比
快科技6月5日消息,“大量安卓用户逃离换iPhone”上了热搜,这也引起了国内用户的热议。先来看怎么有这个结论的,谷歌公布了最新数据,显示Android13系统设备的保有量目前占比仅不到15%,在美国市场,约有15%的用户从安卓手机转向了iPhone。不管是不是这样,但至少这个结论很吸睛,国内用户选择iPhone情况或许并不太一样。我要新鲜事2023-07-13 20:47:410000只有12个人去过月球,为什么月球上,却有数百吨垃圾?
40多亿年前,火星大小天体“忒伊亚”的撞击,让地球拥有了自己的天然卫星“月球”,以及地轴倾角带来的一年四季。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踏上了月球土地,截止到1972年,美国先后六次将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并使他们安全返回,但当时的技术尚不足以让美国在月球建立基地,所以38万公里外的月亮,后来又成了探测器的天下。我要新鲜事2023-12-03 19:34:590000银河系像囚笼,人类永远无法离开(科技受限)
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模拟宇宙飞船以超光速在宇宙中飞行,结果非常令人失望。因为以这样的速度,人类至少需要96年才能穿越银河系,而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我们甚至不能以光速旅行。银河系就像一个束缚我们的“牢笼”。我们永远不能离开了吗?银河系的边界在哪里?宇宙的可观测半径约为465亿光年。如果我们以光速飞行,我们可能在1500年后到达宇宙的边缘。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9:13:300002把手机植入进皮肤,人类会不会更强?(画皮计划)
人类未来皮肤可能会被植入科技大家有没有看过画皮的故事?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要是能够有着画皮的能力,会不会换一种身份来生活?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幻想,可是在两年之前却真的有人提出了画皮计划,只不过这一次的画皮并不是用什么神鬼玄学,而是用的科技,有科学家认为要是能够把手机或者芯片植入进人体,那人类就有可能会实现换一身皮肤或者实现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功能。我要新鲜事2023-05-15 01:55:310002黑洞和白洞谁是最厉害的,黑洞吞噬白洞吐出 (白洞未被证实)
很多人都知道黑洞是什么,但是对于白洞却不了解。有科学家对一些未知天体猜测,黑洞其实没有白洞可怕,黑洞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白洞却从未被证实过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5:00: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