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土一件西周青铜,上面铭文引人深思,难怪姜子牙投靠周文王
1973年,在甘肃平凉灵台县独店镇,考古专家挖出一件西周初期的青铜器(见下图),上面铭文“吕姜作簋”四个字,引起了学者的深思。
青铜器上的“吕姜”二字,表明是一位吕氏姜姓的夫人,因为西周时贵族妇女,常以氏加姓来称呼,为了避免同姓结婚,妇女称呼中必须显示其姓。我们熟知的姜子牙,属于姜姓吕氏,但在先秦文献中通常被称之为吕尚。因此,“吕姜作簋”是吕姜出嫁到灵台县的青铜器。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的“姜姓吕氏”,只有齐国与吕国,其中齐国是从吕国分化而来,姜子牙是吕国后人。
齐国远在东海之滨,不太可能将族女嫁到甘肃灵台,因此铭文中的吕姜应当来自吕国。但文献记载吕国位于河南南阳,距离灵台依然高达1000公里,将族女嫁到如此之远的地方,还是让人匪夷所思。
那么,铭文中的“吕姜”到底来自哪里?其实,吕姜大概率还是来自吕国,只不过吕国地理位置被古人搞错了,由此也带来姜子牙投奔周文王的地理逻辑上的问题。
关于吕国的位置,古今很多文献都指向南阳,比如《中国通史》图鉴版,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姜尚先人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西,又以吕为氏,故称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
然而,甲骨文上的一些记载,却推翻了传统认知。卜辞记载:“于吕,王乃田,亡灾”、“贞,吕不受其年,贞,吕.....受其年”、“丙辰卜,谷贞曰,吉方及口方敦吕。”
第一,“受不受年”意为询问丰不丰收,“王乃田”意为商王前往田猎,因此吕国是商朝属国,地理位置大概在商朝四境之内或边疆一带。

第二,“吉方及口方敦吕”意为吉方国攻打吕国,甲骨文卜辞中还有“吉方亦侵我西鄙田”,因此吉国与吕国相邻。
由此,包括李学勤在内诸多学者指出,吉方在山西西部,吕国在山西西南部或西部,历史上山西中西部还残留着吕国的痕迹,比如“吕梁”、“吕乡”、“吕城”等名称。而甘肃出土的“吕姜作簋”,则进一步佐证了这个结论。至于吕国南阳说,原因在于周宣王时,吕国一支迁徙到了南阳,由此形成了南阳吕国。
因此在西周初期,吕国真实位置是在山西西部或南部,距离甘肃灵台县虽然也很远,但却比南阳说近了很多。而且,文献中的灵台是古须密国所在,吕国与之联姻,或存抵抗北方狄戎的原因。
确立了吕国的位置,也就更能理解姜子牙的相关历史了。
根据史书记载,姜子牙为南阳人,祖上迁到齐地,故而他被称为“东海上人”,然后他一会在东海,一会在朝歌,一会在渭河,一会到周国(周文王时迁到西安附近),似乎交通不是障碍,可以随意切换空间。以3000年前的交通条件来说,显然不太符合正常逻辑。
但如果把姜子牙定位在山西吕国,那么距离朝歌、西安都不远,往来比较方便,信息获取也很便捷,无疑就更符合地理空间逻辑了。
至于史记中说姜子牙“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其实不太可信,原因在于当时还是“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姜子牙没有一定地位的话,又怎么会被周文王重用?因此,姜子牙即便不是吕国国王,大概也是吕国重要人物,自然也就不可能迁徙出去。

更为重要的是,吕国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姜子牙必须投靠周文王,才能确保吕国的安全。
周太王的妻子叫太姜,与姜子牙都姓姜,而甲骨文显示“姜”是“女羌人”,“羌”是“男羌人”,后来“姜”演化为族姓。也就是说,周太王早已与羌人联姻,姜子牙投靠周文王,其实是带领“吕羌”这一支投靠周人。
当然,吕国深受商王信任,因此“吕羌”未必就要投靠周人。但在当时形势下,姜子牙与吕国不投靠周人,可能就是国破家亡。
《周本纪》记载:“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黎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
看上述地图可知,吕国是商朝的西部重要屏障,后面的邘国、黎国都是商朝铁杆,且这两国东面就是朝歌。
换言之,如果吕国不投奔周人,那么就将直面周人兵锋。但问题在于,早在季历(周文王之父)时,周人实力就很强大,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在武乙时代,季历就曾“讨伐西落鬼戎,俘虏了十二个翟王”,文丁是又多次大败狄戎,因而被文丁封为“牧师”,即商朝西部的众诸侯之长,后来担心周人实力太强而将季历杀死;到了周文王时,周人实力进一步壮大,后来纣王封姬昌为“西伯”就是明证。因此,吕国要么投靠周人,要么坐等兵临城下。
商朝末年,纣王遭遇东西两方的挑战,西部有周人,东部有东夷,其中东夷率先反叛,商朝在与东夷的战争中国力严重受损。
周人越来越强,商朝越来越弱,姜子牙与吕国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只能选择投靠周文王,而非史书上所说的周文王“修德”、姜子牙弃暗投明这么简单。

综上可见,商末周初时的吕国,大约位于山西西部或南部一带,是商王朝西部的重要屏障,但随着周人崛起,吕国在姜子牙率领下投靠了周人,导致商朝西部防线崩溃,局势糜烂不堪,最终武王伐纣时长驱直入商朝核心区。
及至周初,吕国一分为二,一是姜子牙建立的齐国,一是原先的吕国。本文开篇所说的“吕姜作簋”青铜器,反映的是吕国嫁女到古须密国。
周宣王时,山西吕国的一支迁徙南阳,由此形成了南阳吕国,而原先的吕国,可能在狄戎入侵时被灭国,也可能被其他诸侯无声无息地兼并了。最终,后人将南阳吕国当成了吕氏起源地,而忘记了更早的山西吕国。
传地宫放金身佛,河北正定古塔引来盗宝人,4拨人挖93米长地道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被盗事件本文作者倪方六“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这是什么地方?龙兴之地——河北正定。民间传,正定“寺藏龙兴,塔锁风水”。最有名的寺,叫隆兴寺。最有名的塔,是华塔。正定“四塔”分别是广惠寺华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塔塔传奇。其中,华塔最传奇。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30:450002探寻文明初期的天文考古(陶寺观象台、北斗九星)
当我们现在发射各种航天仪器将人类带入太空,探访月球、火星以及更深邃的太空的时候。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祖先对星空的探索。远古时期,对天象的观测,往往与农业生产,政权更迭,以及吉凶祸福相关的节日活动,天文学是与古代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的大学问。而对这一统治者高层学问的探源,其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42:170000扎实推进石窟寺研究保护利用——龙门石窟研究院创新发展工作回眸
石窟寺考古调查工作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理念,提出“多部门合作、多学科参与、多种新技术运用”和“集团军作战、团队式开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大石窟考古工作力度。奉先寺考古调查成果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09:580000山东考古发现诡异“棺封门”,墓主还是小孩,手指套11只金环
山东临沂西晋墓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2003年,山东临沂有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一座十分完好、没有被盗墓者光顾的西晋墓葬被发现了。这座墓葬的葬式特殊,墓主年幼、随葬丰富,在圈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入列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这座墓位于临沂市市区洗砚池街北侧,王羲之故居公园东北部,是2003年5月,王羲之故居公园扩建时发现的,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沂市文化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19: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