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捞出一块石碑 翻译过来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真实目的
欧洲高福利制度源自其祖先对世界各地的掠夺,这成为明朝最让人意难平的一点。明朝在造船技术方面强大,但却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与欧洲大航海同时,明朝开启了郑和下西洋的远洋之旅。长期以来,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存在争议,直到最近发现一块石碑,才得以明确。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从早期就开始海洋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齐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明朝是我国航海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尽管朱元璋提出了"海禁"政策,但在朱棣登基后,他决定重启海运,积极与海外国家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朱棣选择了他的心腹太监郑和作为领导舰队的将领。
郑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到达了东非和红海。他的壮举被视为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是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郑和去世后,明朝终止了海洋探索,使得我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巨大红利。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历史上存在许多争议性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还有人认为,朱棣希望通过下西洋训练海军以对付倭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下西洋的另一个目的是将南方的精锐部队派出,以避免在朱棣北伐时后院起火。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这些说法一直未能被证实。

直到最近,一块在印度洋被打捞起来的石碑揭示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这块石碑上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清晰地展示了明朝以上位者的态度对待西洋国家的情景。从石碑上的文字记载来看,朱棣组织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宣扬威德,让西洋国家看到大明的强大和王道,从而选择臣服。这一目的与朱棣的性格和政治野心相吻合,他希望树立一个幅员辽阔、文成武德的大明盛世。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不仅展现了大明的威仪,为永乐盛世奠定了基础,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是东方文明在大航海时代最成功的开拓之一。石碑的发现揭示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即宣扬威德、让西洋国家见识到大明的强大和王道,并选择臣服。这一发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展示了我国古代在海洋探索方面的辉煌成就。
忆大家:武大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病逝
著名历史学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因重症肺炎、多器官衰竭,于2023年1月12日上午10点41分在武汉病逝。据了解,去年底冯天瑜先生因感染新冠肺炎一度病危,12月30日上午,武汉大学多个校友会微信群及微信朋友圈均流传着一则为冯天瑜教授献血的紧急求助短信。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1:490000古墓棺椁上写着“开者即死”,考古工作者冒险打开,诅咒灵验了吗
中华民族现如今能够有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极大部分则归功于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我们所发掘的历史全靠一个别人眼里看似不起眼的行业,它就是考古,那很多人的眼里,考古是一个不被人接受的行业,因为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思想当中,墓葬是非常不吉利的,而挖掘墓葬则是会遭报应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4 16:08:400000中产,你不要焦虑!——也说中产焦虑与历史智慧
如今是一个中产焦虑尤为凸显的年代。从北上广深到五线小城,疲惫的中产父母们无一不在拼命地“鸡娃”;咸水沽中学的女老师,甚至公然在课堂上贩卖起了“阶层下滑”的焦虑;年轻父母的朋友圈里,也时不时被一些消费中产焦虑的十万加百万加“爆款”所刷屏。0000夏朝中心究竟在河南还是山西 东下冯考古终于解决商汤灭夏bug
根据先秦史书中与夏朝相关的地名,我们可以发现有约70个地名与夏朝有关,经过去重复处理,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洛阳盆地及附近地区,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一带。在1959年,著名史学家徐旭生首次前往豫西寻找“夏墟”。令人欣喜的是,在偃师二里头一带,他们发现了一处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并陆续挖掘出了宫殿建筑群和大量高等级墓葬、礼器。我要新鲜事2023-06-03 20:51:500000二里头考古并无实证,国家如何确定它是夏朝?专家借鉴了初中知识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在商朝之前,我国还存在一个夏朝,并且这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政权。但随着西方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近代以来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一些大胆疑古的学者开始对史书记载中的内容进行甄别和“反思”。不可否认,同以发现实物遗存和遗迹为主要目的的考古学相比,传统历史研究以文字记载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短板。我要新鲜事2023-06-03 20:15: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