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为何气急败坏地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首的儒学高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学说思想之一。在这期间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话语和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其中之一。
这句话是孔子原创,意思是第一个用陶俑作为陪葬品的人,应该断子绝孙。那么孔子这样一个极为重视礼仪的人,为什么说出如此狠毒的诅咒呢?这是因为用陶俑陪葬违背了儒家“厚养薄葬”的思想,破坏了现有的礼乐制度,引起了文化的退化。
01周朝废除真人殉葬制度,改用草人陪葬
从我国历史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人们就非常重视丧葬文化的发展和执行。直到商朝,人们一直坚持着用真人来为死去的贵族陪葬,这样灭绝人性的习俗无疑是十分残暴的,也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

好在中华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每个年代都有文化上的革新。
《周礼》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为西周开国功臣周公旦所创作,规范了社会的各种礼仪制度,对后世的礼仪制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到了周朝时期,《周礼》就严格规定了取消真人殉葬的制度,转而用草装饰成人的形状,既用草人进行陪葬。这一做法符合了历史文明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周礼》以任为本的核心思想,深受后代特别是儒学的推崇。
02陶俑太过类似真人,用其陪葬严重违背儒家思想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四书之一的《孟子》,原文是“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原来在春秋时期,随着青铜器时代的来临,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以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官僚阶级的资本呈现出过度膨胀的状态。所以官僚阶级已经不满足用成本低廉的草人来进行陪葬活动了,就选择了用造价更昂贵的陶俑做成人形用来祭祀。
而孔子也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谴责。孔子所依仗的理由主要是儒家“厚养薄葬”的思想,既老人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尽孝道,尽最大努力去赡养老人,但到老人去世之后,则应该“薄葬”,不应出现太多铺张浪费的现象。而陶俑陪葬则与孔子的想法背道而驰,陶俑造价较为昂贵。

孔子认为,官僚阶级与其将过多的资金用在制作陶俑进行陪葬方面,不如用这笔钱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且从商朝到周朝,从真人陪葬的制度变为草人陪葬的制度,这本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与儒家“厚养薄葬”的思想十分吻合。而现在的陶俑陪葬则显得逆势而行,无疑是一种文化上的倒退。
综上所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演化成后来的成语“始作俑者”,意思是第一个做坏事的人,有贬义的意思。实际上孔子这句话所要表示的思想是:人们应该将重点放到活着的人身上,在人活着的时候尽孝,为活着的人谋幸福,而不是将有限的资源浪费在死了的人身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尽管距离孔子说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现在细细回想,孔子的思想确实有一定道理,值得后人仔细学习!
女子看学生和前夫相似 却是已经死亡的儿子(母子相认)
女人孩子出生三天被抛弃17年后又出现。1991年他在人民医院做护护士的时候,和在汽车站工作的李德军走到一起,当时张彩虹在怀孕之后,第一胎经过检测是一个女孩,并且让张彩虹把孩子打掉,在1993年张彩虹又一次怀孕,但是这一次张彩虹为了避免被李家人流产,不愿意去做孩子性别检测,这也让张彩虹和婆婆有更深的矛盾,就到了他的表哥家待产。孩子丢弃我要新鲜事2023-09-22 20:41:410005方向明:场景和元素:一切都在神树和神坛中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15:050001唐晓峰|甲骨卜辞: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
19世纪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在药铺常卖的“龙骨”上识出文字,从而掀开以甲骨文(卜辞)研究历史的新阶段。甲骨文的发现,与竹简帛书、敦煌文书、故宫档案的发现,并列为20世纪我国历史文献的重大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58:510000琥珀中困着1亿年的小鸟已绝灭
据《每日邮报》6月8日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展示了一颗琥珀,琥珀中困着一只1亿年前的小鸟,研究人员认为这只小鸟出生只有几天时间,就落入了缅甸针叶树渗出的汁液池中。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显示了这只生活在恐龙时期的已经灭绝了的小鸟的头、颈、翼、尾巴和脚。我要新鲜事2017-12-05 12:24: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