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战国就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战国七雄个个实力不俗,彼此之间战乱不断,逐鹿天下。在这样一段特别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闻名历史的典故,纸上谈兵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是由东汉蔡伦所发明,那么战国的纸上谈兵典故是否有些本末倒置呢?显然不是的,纸上谈兵中的纸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用夸张的手法杜撰出来的,实际上代指的是战国时期一种叫作竹简的文具。
01纸上谈兵: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葬送四十万赵军
赵孝成王执政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大军攻打赵国,赵国老将廉颇避其锋芒,坚守不战。秦国为了引诱赵国出战,特意去赵国散布谣言,表示秦国并不惧怕廉颇,而惧怕精于战术理论的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急于求成,因此罢免了廉颇,任命赵括为将。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理论知识丰富,却没有实战经验。他接过军权之后,推翻了廉颇的策略,而是大举反攻秦国。白起迅速设计包围了赵军,将赵军的四十万生力军一举歼灭。

之后兵锋直指赵国国都邯郸,在邻国魏国的救援之下,赵国才没有遭受到灭国之祸,这就是非常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故事。
02纸上谈兵中的“纸”并非是真的纸,而是指的竹简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纸是东汉时期蔡伦所发明的,战国时期的赵括怎么可能做到纸上谈兵呢?这里面其实有两点误解。其一是纸并非是蔡伦所独创,实际上西汉初期的人们就已经用纸来写字了。
只不过当时的纸制作工艺不佳,而且造价还比较昂贵,所以当时纸并不是常用的写字工具。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才变得更加常用,所以在四大发明之中,蔡伦也与纸联系到了一起。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史记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做,在编撰《史记》的时候,已经有纸作为文具而出现了,所以司马迁将这一故事说成“纸上谈兵”也就不难理解了。
司马迁口中的纸上谈兵也引出了人们的第二个误解,那就是纸上谈兵中的“纸”是司马迁的一种夸张的表述方法,代表的不是实际的纸,而是竹简。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有一个成语叫作“罄竹难书”,形容一个人的罪恶滔天,就算把竹子全部用尽了,也书写不完他的罪恶。
从这一成语也能够推断出,战国时期人们在写字时用的并不是纸,而是竹简。
在历史上,用来写字的工具是在不断进化的,奴隶制社会的夏商时期,人们用龟甲来写字,也就是著名的甲骨文。商朝后期青铜器产量激增,人们又发明了青铜文。后来,社会的物质文化高速发展,人们又将文字写在了更加轻薄的帛,绢之上,不过帛,绢的成本太高了,仅限于有钱人使用,这时人们才找来了取材方便、成本较低的竹简。

所以,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熟读兵书,他读的兵书之中的文字都是写在竹简上的,而并非是人们所理解的纸。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纸上谈兵”典故的记录者司马迁生存的年代,社会已经有了纸的存在,而战国时期是并没有纸的,所以司马迁也用纸来代称竹简,将纸上谈兵这一著名的故事流传到后世之中。
中国古人长期执行最佳“上床”时间,现代研究发现此“睡律”科学
古人晚上几点上床睡觉?本文作者倪方六当下有一句流行的友情提醒——“不要熬夜”。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其实几乎是难以做到的,特别是做内容创业的,没有不熬夜的。在眼下的夏天,睡眠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品。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02:250001王亚蓉:战国服饰的复原研究
20世纪60年代我有机会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最后却走上了服饰文化考古第一线,面对着异味重且腐败的着衣尸骨。这样的转变,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时间久了,在这众多“不美”中的我,终于悟出了:我的执着和纺织文化研究给我的次次震撼已让我离不开这些,我固执的走上了服饰文化研究的路,一条沈从文先生﹑王㐨先生都支持鼓励的道路——古代服饰的复原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41:220000漫谈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
0000“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梁思永
一、李济的预言1927年1月,梁启超给正在哈佛大学学习考古学的儿子梁思永的信中说:今天李济之回到清华……他们演说里头还带着讲“他们两个人都是半路出家的考古学者(济之是学人类学的),真正专门研究考古学的人还在美国——梁先生之公子”。我听了替你高兴又替你惶恐,你将来如何才能当得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这个名誉,总要非常努力才好。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01:10000160年代出土父女合葬墓中有200颗红丸化验发现与炼丹有关
我要新鲜事2023-06-09 21:12:56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