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墓中发现200多粒“仙丹”,化验后,结果令专家十分气愤
自打秦始皇安排徐福东渡开始,历代帝王大都幻想着能够掌握长生之道,即便到了今天,科学家依旧在寻找着能够使人类长寿的方法。可就在1965年南京象山,考古专家发掘出一座千年古墓,惊喜地挖出200多粒“长生不老仙丹”。
这些“仙丹”真的管用吗?如果管用墓主人为何还会离世呢?“仙丹”的成分究竟是什么呢

古墓疑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江苏前后出土七座千年古墓,其中最令人惊诧的是居然出了一座与众不同的合葬墓。
一般来说很常见的都是夫妻合葬,极为罕见的也有父子合葬墓,可这座墓偏偏是父女合葬,令人匪夷所思。
按照古代封建礼制,女儿终归是要嫁人的,也就是说要成为丈夫家族的一员,享受后代的香火供奉。这种父女合葬的奇怪现象,让专家们开始寻找墓志铭等一系列能够说明墓主人情况的信息。
在挖掘女儿墓室的过程中,专家们并没有从墓志铭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上面没有记述女儿的实际死因,也没有讲述她为何要与父亲葬在一起,只找到了女儿的名字,叫做王丹虎。
于此同时,父亲那边的墓室也找到了相关线索,父亲名叫王彬,身份非同一般。除此之外,考古人员在两间墓室中都发掘出不少陪葬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人都有一件漆器盒子,里面放满了红色的丹药。
随后专家开始翻阅史籍,终于揭开了墓主人的神秘面纱,也渐渐察觉到这些丹药的可怕。
琅玡王氏
王彬是东晋时期的大臣,其堂兄王敦为当世权臣,另一堂兄王导也身居丞相之位,同父异母的亲哥哥王廙职位最低,但也是个荆州刺史。
一个家族能有如此大的阵势,完全是由历史所决定的。汉末军阀四起,贵族门阀被刻意的打压。后来由于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与司马炎才能顺利地逼迫皇帝禅让,自此世族彻底走进权力的中心,琅玡王氏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家族发展于魏晋时期,最终在东晋初年达到权力地顶峰,史称“王与马共天下”。而王彬父女二人,正是琅玡王氏的子嗣之一。
王彬自小品行端正,没有借用家族关系,而是以战功被封了官职。不料堂兄王敦野心勃勃,起兵发动叛变攻打晋元帝,史称“王敦之乱”。王敦杀了不少名士,其中不乏有跟王彬交好的朋友。
王彬悲痛不已,正大光明地去哭悼故友,这使得王敦很不开心。尤其听到王彬责骂自己杀害忠良、祸及家族后,更是怒不可遏。
所有人都在畏惧王敦,主动跟这些名士划清关系,偏偏有着血缘关系的王彬不给面子,很多族中兄弟都替王彬捏了一把汗。
堂兄王导就出来开导、劝说王彬,让他给王敦道歉,王彬义正言辞道:“自我患足疾以来,即便见了皇上都不方便行礼,我为何要向反贼下跪?何来道歉一说!”王敦怒道:“足痛安比颈痛?”言外之意威胁要杀掉王彬,岂知王彬面不改色,视死如归。
琅玡王氏毕竟是一个大家族,王敦不好对手足动手,也就将此事抛诸脑后。等到晋元帝驾崩,王敦再次起兵意欲推翻晋朝。王彬忍无可忍,数次当面反驳,气的王敦下令关押王彬。
王彬面不改色大叫道:“你当年杀了堂兄王棱,如今又要杀堂弟我吗?”焦头烂额的王敦只好再次容忍,将王彬调到豫章去当了太守,同年又将其调任至江州担任刺史。
而等到王敦死后,东晋朝局渐渐稳定。可此时的王彬已经对世家大族失去了信心,即便他还在朝中任职,也在没有当年立下军功的朝气。再加上受到足疾的影响,对于官场和权力万念俱灰的他开始寻找另一条出路——长生不老。
万念俱灰
根据《晋书》记载,王彬此人既淳朴又方正,没什么特别地爱好,就算生来富贵,也常常穿着布衣吃着蔬菜,与其他奢华的氏族相比仿佛异类一般。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没逃脱出大环境的影响。
两晋时期,求仙问道的玄学思想极为严重,除了例如葛洪等天师级别的修道之人,迷信炼丹长生的贵族、百姓比比皆是。加之动荡的两晋局势,许多世族名士都贪图享乐不问国事,大多喜好上炼丹之道。
王彬渐渐成为其中一员,他不仅自己服用,也带着自己心爱的女儿王丹虎一起服用,墓室里200多粒丹药就是证据。
根据专家的化验得出,该丹药的成分接近流行于东晋上流人士经常服用的“五石散”。
“五石散”顾名思义,其主要由五种石头作为原料炼制而成,根据葛洪的记录分别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和“慈石”。
丹砂就不用多说了,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硫化汞,含有剧毒。剩下的配料就算有一些药用价值,也比不上汞对人体的伤害。
“五石散”经常服用会导致精神恍惚,健忘多梦,典型的汞中毒症状,并会产生一定地依赖性,长期服用下与自杀无异。
王彬对权力失望,又患有足疾,想要通过炼丹求仙填补自己空虚的内心无可厚非,可是他带着年幼的女儿一起服用着实有些过分。
古代女子十五周岁及笄,也就是说十五周岁结发,彻底成为大人,到了适婚的年纪。
可王丹虎与王彬父女合葬,只能说明王丹虎一直未出嫁。就目前推测,王丹虎应该是因为“五石散”损伤了身体,很难有孕。
而古代推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所以王丹虎一直在家中未嫁,直到58岁离开人世。
魏晋南北朝一直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虽然其中出了不少文人墨客,以及流传下来不少艺术作品,但遗憾的是,魏晋之风过于慵懒、享乐,丝毫没了两汉时期的尚武精神。
这次考古发现,极大地补充了两晋时期的历史记录,方便人们了解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环境。
令人惋惜的是,科学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少人因为无知,为了虚无缥缈地欲望付出了生命。
南京找到一座古墓 让专家忍不住骂人(合葬墓穴)
专家在南京发现了一座父女合葬墓穴。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位老人在南京象山附近采药时,意外跌入了杂草丛中的黑洞里,结果却发现这黑洞底下竟是一座古墓。被救后老人就赶忙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很快就有专家带队赶到现场进行勘测。最终专家依据墓室的规格以及陪葬品推测这应该是魏晋时期的合葬墓。一、父女合葬我要新鲜事2023-08-08 18:25:070000游修龄:人种迁徙、语言演变与农业起源的思考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11:120000兰州龙:牙齿最大的植食恐龙(最长14厘米/最宽7厘米)
兰州龙是一种禽龙类恐龙,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发现的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单单是一颗牙齿最长就可以达到14厘米。当然它的体型也非常硕大,体长可达10米左右,属于大型恐龙之一,诞生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初期,因第一批化石出土于中国甘肃省的兰州而得名。兰州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0:20:250000文化遗产视野下,湖北“白起渠”如何进行保护利用?
吴红敬长渠(又名白起渠),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地处汉江中游蛮河流域,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79年秦国将军白起伐楚,筑坝开渠、水攻破鄢(郢)。秦楚战后,成为襄阳平原重要的灌溉工程,人们为纪念白起而又名“白起渠”。图一长渠区位图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4:38:450000更清晰、更简易?三种文物三维扫描技术的效果比较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在其漫长生命周期中无法避免遭受自然灾害、环境抑或人为的影响和破坏。在当下的时间节点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真实、全面、多元化地采集、记录文物所承载的信息,留下它在时间长河中的惊鸿一瞥,以资当前的研究、利用甚至未来的追溯、复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三维扫描正是目前可以高精度记录可移动文物空间外形、结构以及表面纹理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可移动文物三维扫描技术应用进展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08:27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