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后良渚时代的没落与去向
前天聊了良渚(良渚:中国史前考古最亮的那颗星)这个中国史前文明的奇葩,然而良渚这颗超新星爆发得越是灿烂,留下的黑洞便越是深沉。正如在前文里说的,以良渚古城及其周边遗迹的规模别说夏商时期一蹶不振论文边缘的长三角地区,即便是到了吴越文化时期我们也难见到如良渚那般巨大的公共工程。

如果不是越国贵族墓出现了青铜器、精美的玉器和原始瓷以及同时期东周列国对吴越史迹的记载,仅从遗址聚落而言,真不觉得吴越是国家般的存在。而在吴越之前,良渚之后,长期人们总觉得其中存在缺环,广富林遗址的出现正好补上了这一环,让大家看到了后良渚的没落,史前卓越的文明也并非直线上升,也有突然崩塌。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松江区是上海有史以来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工地。这个遗址发现了从良渚文化到钱山漾文化再到广富林文化的遗存,其中钱山漾文化是从原来良渚文化最晚期那部分划分出来的,虽然已经不复良渚时期的辉煌但还有很多良渚文化的影子。而广富林文化就变样子了,变到发掘者的直接感觉这是一支来自黄河下游豫东地区的文化,而非直接传承自良渚文化。得出这个结论的证据,主要是考古发掘的陶器和石器的类型学分析。而良渚时期发达的玉器和磨光的黑陶,巨大的工程在广富林根本都没有,有的就是陶器、石器、灰坑,房址都屈指可数。

即使是广富林文化时期发现较多的陶器,也相当地难看,一位经验老道的发掘者曾告诉我们这些刚到工地的小年轻:你区分广富林和良渚的陶器不用看器型和纹饰,你看到如你一般衣着靓丽的便是良渚的,如我这般糟老头子的便是广富林的。所以即使是从豫东传到广富林文化的北方龙山文化的器物也是相当粗糙,大有北方黄河泛滥,黄泛区人民一路难逃到海边的势头。

所以,广富林的出现引起人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原来的良渚人去哪了?对于良渚文化的衰亡有多种说法,有说是发大洪水了,确实在良渚文化层之上很多遗址都有淤积层,而且不仅是发大水,还海水倒灌,据研究最严重的时候太湖以东地区基本都被淹了。此外,也有学者指出良渚人不务实,把主要生产力都花费到大型工程和精细手工品上了,到后期过于颓废。也有人讲是北方龙山文化的南下,不过从钱山漾和广富林文化的北方的陶器和石器看,那些北方人似乎更像逃难的。肖家屋脊的灭亡倒真像北方人南下的结果,所以有人觉得那是禹征三苗。

衰落的良渚人,我觉得上层人士基本是四散奔逃了,比如浙南的好川墓地年代晚于良渚,却出了些类似良渚的好东西,之后广东地区也出现玉琮。还有一部分可能北上,禹会村确实出现一些良渚和钱山漾的东西,再北部的陶寺后来也出现良渚式的玉器。唯有困难的下层民众是独守家园的,或者一部分到浙西的天目山躲避了,水势下去后便到平原继续生活。

广富林让人思考的第二个问题,那些北方人从哪来为什么来?上文已经说过一种可能,四千年左右黄河下游水灾泛滥,一路逃荒过来的。当然也有学者联系到舜的南下。但是我觉得广富林的年代更晚,可能和舜的关系不那么大。广富林文化的年代应该是距今4100到3800年左右,所以主要是夏早期。如果联系到越王勾践追忆自己是少康庶子的后代的话倒有些可能。确实自广富林经马桥到越文化,太湖地区夏商周时期这条线是比较明确的。

最后,良渚到广富林的情况,也确实反映文明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是连续之中还有断裂,以广富林文化的文明化层度别说回到良渚之前的崧泽和河姆渡了,即使说回到八千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也不为过。这也反衬出中原地区自仰韶之后的连续性,所以,也无怪乎民科还是学界总有种中原地区为华夏正统的思想。
史念海:隋唐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农牧业地区-1
本文所论述的黄河上中游,和当前一般说法所包括的范围略有不同。当前的说法是西起青海湖畔,东迄太行山上,南始秦岭,而北达阴山。这里所论述的却是根据唐代的地方区划,大体是指唐代的关内道、河东道和陇右道的东部。这里没有根据隋代的地方区划。隋代的地方区划最高的只是郡。在这一地区中设郡将及40个,不能一一备举,故以唐代3道为准。0000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
0000新发现 | 山西稷山东渠遗址新发现夏时期东下冯文化遗存
2020年6月,为配合稷山县体育场项目建设,在用地范围内勘探发现夏时期文化遗存。地点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东渠村北部,是一处新发现的遗址,遂命名为东渠遗址。遗址地处汾河下游,地势平坦,南距汾河约2公里,北距吕梁山约7公里。遗址紧靠稷山县城,周围多为村庄、道路或建筑。通过调查与零星的勘探,遗址残存面积约2万~3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东渠村以北与涧东村东南之间的区域。发掘区处于遗址的西部边缘。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36:170000“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在西安博物院开幕
大唐长安,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人口近百万,纵横八十余平方公里,海纳百川、咸聚四海。她是万邦来朝的政治中心,众商辐辏的经济中心,文明交融碰撞的文化中心,张扬着兼容、博大、开放、进取的大唐气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传教士汇集于此。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她的魅力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成恢宏壮丽、繁盛热烈的大唐文明。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10:430002夏朝都亡了 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 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都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通常集聚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经济、政治和军事资源。因此,都城的选择对于新兴王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被攻破,意味着国家的灭亡。然而,商朝却频繁进行都城的迁移,几乎显得“随性”而不受拘束。1、商朝的迁都现象我要新鲜事2023-06-09 21:36: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