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汉代低温釉陶
中国古代陶瓷的釉料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二大类,高温釉的发展如前文所述,从夏商时期的原始瓷开始,一路发展到东汉演变为真正的瓷器,而低温釉陶则可能在高温灰釉与铅钡玻璃的基础上逐渐兴起,于西汉中晚期的墓葬里大量出现,成为汉代的重要工艺之一。汉代的低温釉陶是以铅作为釉料的助熔剂,釉料中加入氧化铜或氧化铁,经900-1000℃的低温烧制,即可产生绿色或褐色的釉面,俗称汉绿釉及汉褐釉,器形品类包含饮食器皿、仿铜礼器、建筑设备模型、人物俑及动物等等,是常见的陪葬明器。本文选取绿釉陶井、绿釉陶壶、绿釉群鸭、褐釉陶壶及褐釉陶狗五类,介绍它们的特色。
1.绿釉陶井

陶井包含井身、井架、辘轳与汲水罐,表面施以铜为着色剂的釉料,低温烧成绿色。
水井是古代的水利设施之一,提供先民饮用、灌溉及手工业生产所需之用水,汉代墓葬里常见以陶土制作的水井模型明器,造型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水井构造,其中即有绿釉陶之品类。图一为汉代的绿釉陶井,井身呈上小下大的圆筒状,井口往外延伸为折沿形,上面井架两旁黏接对称龙首,左边有一个圆口深腹的汲水罐,拱形井架上面设有Ⅱ形的双层横梁,其内设一辘轳,可以套上绳索,系绑汲水罐来取水。陶井胎体呈褐色,表面罩上以铜为着色剂的铅釉,经900-1000℃的低温烧制,烧制过程中氧气供给充足,铜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形成绿色,而釉料里的铅助熔剂则使釉面光泽平滑,流动性较强。此类陶井常与陶仓、陶灶一起入埋于汉代墓葬之中,是当时所盛行的明器组合,类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陕西省城固县,可以作为对照的参考。
2.绿釉陶壶

此器呈盘形口、束颈、鼓腹之状,器表绿釉受到入埋环境影响,析出大面积的银斑。
汉代陶壶用来盛酒或贮藏粮食,器身有方形、圆形及茧形等变化,表面以彩绘或低温釉为饰,在低温釉的品类中,以圆身陶壶较多见。例如图二为汉代的绿釉陶壶,此器的壶口呈圆盘形,颈部收窄,肩部向下倾斜,腹部圆阔,底部收窄为足。它的胎体为红褐色,表面装饰多道弦纹,腹部塑贴兽面铺首衔环,并且罩上以铜为着色剂的绿色铅釉。釉面光滑,颜色清澈透亮,但是腹部釉面大部分泛白,这是因为低温铅釉长期入埋于地下,受到地下环境里的温度湿度影响,逐渐析出一层铅白物质,而呈现出银白色的光泽,坊间俗称「银釉」或「银斑」。类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如河南省洛阳烧沟汉墓即有类似的绿釉陶壶出土,是汉绿釉的典型器之一。
3. 绿釉群鸭

此器以陶盆象徵水池,池内饲养群鸭,表面施绿釉,受地中环境影响而产生银斑现象。
汉代低温釉陶除了有仓库、水井、楼阁等建筑模型之外,还有水田、池塘、猪圈、羊圈等题材,陶池之中包含鸭禽、游鱼、乌龟及莲荷等动植物。例如图三为汉代的绿釉群鸭,此器与日本东京博物馆藏的绿釉群鸭相似,外围是一个圆形陶盆,盆壁以上下二层横条式镂空做成栅栏状,十来只大大小小的陶鸭聚集在圆盆内部或口沿处,昂首面向前方。陶盆和鸭群的胎体皆为褐色,表面施低温绿釉,因为釉中的铅受到入埋环境影响而析出铅白,所以器表布满银斑,表面还有一些灰黄色的泥土附着,呈现汉绿釉丰富的出土现象。此器的圆形陶盆象徵水池,内含鸭群反映当时饲养禽畜的状况。类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河南、山西等地,部分鸭池上方架筑多层楼台,形成「水上楼阁」的景观。
4.褐釉陶壶

陶壶表面模印弦纹和狩猎纹,并施以铁为着色剂的铅釉,烧成平滑光亮的褐色釉面。
汉褐釉的制作方式与汉绿釉相同,以陶土为胎,表面施低温铅釉,因为釉料里的着色剂为铁,所以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褐色。例如图四为汉代的褐釉陶壶,壶口微敞,颈部略为收束,肩部圆缓向下倾斜,腹部圆阔,腰部以下收窄,底下具有圈足,表面以模印法制作弦纹和狩猎纹等纹饰,并罩上以铁为着色剂的釉料,低温烧成褐色。由于釉料之中以铅为助熔剂,熔融性能较强,烧成后的釉层清澈透明,平整光亮,如陕西省西安郭家村出土的汉代褐釉陶壶即有相同的釉质特徵。
5.褐釉陶狗

陶狗坐卧在地,昂首竖颈,朝上仰望,表面施低温褐釉,局部可见银斑现象。
狗是六畜之一,也是汉代低温釉陶的常见题材,表面施绿釉或褐釉,有的四肢站立,有的曲肢坐卧,姿态各不相同。例如图五为汉代的褐釉陶狗,头部比例较大,双耳竖起向前弯曲,鼻吻朝上仰望,张口吠叫。它的颈部粗长,身躯略短,四肢曲收,坐卧在地,表面施以铁为着色剂的釉料,在氧化焰中烧成褐色。由于此类褐釉亦属铅釉,受到入埋环境影响也会析出铅白,所以在陶狗表面形成银斑现象,相同的造型与釉色亦可见于河南省南阳出土的汉代褐釉陶狗上。
汉代低温釉陶的品类包罗万象,如实呈现汉代生活的样貌,表面釉料虽然只有褐、绿二色,但其工艺技法成为唐代三彩器的基础,在低温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下期将以越窑青瓷为题,介绍中国古代最着名之青瓷窑系的概况
河南挖出惊世宝物,美国人先赶到现场,称决无盗取之用心,图啥?
原题:靳云鹗新郑挖宝案(三)——与现代考古学擦肩而过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文章,继续说靳云鹗新郑挖宝案。上一篇说了,自家菜地打井出宝后,消息最后还是未能封住,很快当地军匪们便知道了,驻军找上门,要求挖宝人将宝物上缴政府。在地方接管后,军队继续挖宝,国之重器莲壶方尊现身前,天气反常,平地起风,乌云滚动……这篇要介绍的,是新郑出宝消息开后的故事。⊙吴佩孚的五封“护宝”电函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53:020000牛角龙:北美大型角龙科(长8米/长有一对长尖角)
牛角龙是一种鸟臀目下的角龙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8米左右,属于植食性恐龙中比较大的物种之一,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颈后长有非常明显的一个硕大颈盾,并且在眼睛的上方长有一对修长且硕大的尖角。牛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4:24:560000暴雨过后,戚城遗址会盟台夯土建筑的快速修复
夯土,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流行,一直延传至今,广泛用于各类建筑的基础处理以及墙体的建设。古代夯土建筑更能代表当时的文明发展高度,所以,其在现代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备受重视。由于其本质是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夯土寿命受大自然影响较大,特别是夯土城墙、高台建筑夯土遗址,屹立于地面之上,无遮蔽荫护更使其易于遭受风雨侵蚀。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53:270000张光直:融通中西的考古学巨人
编者按:2001年1月3日,享誉世界的美籍华裔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离我们而去。我们在他逝世21周年的今天,推出此文,以缅怀他持之以恒地推动中美考古合作,培养人才,推动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以及对考古学和人类学做出的卓越贡献。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0:59:290000泸州农民捡到一只麒麟 是古代的温酒器(文物遗落)
农民在地里捡到的文物是一尊麒麟外形的温酒器具。上个世纪80年代,家住四川省泸州市竹桥村的农民在山上给自家的牛割草时,无意中发现梯田的田埂上有个看起来像怪兽一样的东西,浑身泛着青绿色的光,正恶狠狠的看着自己。农民用锄头将其刨出来并带回了家中。然而让他没能想到的是,这件器物此后竟成为了泸州的城市标志。征集文物我要新鲜事2024-01-18 20:22:57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