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文物看陕西:凤鸣岐山,周人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生活在泾渭流域的姬姓周族部落,在辗转迁移并与周遭部落的纷争融合过程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开始迈入文明的大门。
关于周人的起源,史书中有一个极富传奇的记载。相传周的始祖弃,他的母亲名叫姜嫄,是一个姜氏族群的女子,是帝喾的元妃。有一天姜嫄在野外玩耍,看到了一个巨人的足迹,马上心有所动想踩它,踩过之后就心有所感,因而怀孕并生下了弃。姜嫄认为这个孩子是一个不祥的征兆,因而决计抛弃他。于是先将其抛弃在一个隘巷中,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踏他;又把他抛弃到山林中,恰巧山林中有很多人,姜嫄把他又抱了回来改为抛弃在水渠中的冰上,天上的飞鸟怕其受冻,都用自己的翅膀遮盖他。发生这样奇异的事情,姜嫄以为这个孩子是神,就抱回来并养大了他。因为起初要抛弃他,所以就给他起名叫“弃”。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于圣贤君王的出生,往往都有非同凡人的神异记载,说弃是踩踏巨人足迹无父而生当然不可信,但我们从这个被司马迁写进《史记·周本纪》中的传说可知,周人自始就与姜姓部族有无法分割的血缘关系,其应该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折射。弃在小的时候,就喜欢种植黍、麻、菽。长大后,因为擅长种植谷物,附近的人们都向他学习耕种。尧帝听说后,就推举弃做了农师,因而弃被称为后稷,也就是种植谷物的农神。按照《史记·周本纪》等文献的记载,自后稷传至周文王,先周时期的世系共历十五代(后稷一不窋一鞠一公刘一庆节一皇仆一差弗一毁隃一公非一高圉[yǔ]一亚圉一公叔祖类一古公亶父一季历一昌)。
然而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在与其同时的夏、商两代,共历三十一世,四十八王,代袭至少在千年以上。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文献中记载的这个先周世系是有缺环的,而一般认为这个缺环主要是在第一代后稷与第二代不窋之间,不窋之后的世系还是可信的。
通过对文献及考古材料的分析,目前大家对周人的早期生活情况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后稷被尧帝封在“邰”,即现在的陕西杨凌区,经营农业。到了不窋的时候,带领部分族人“自窜于戎狄之间”。一般认为是在咸阳以北陕甘交界的区域,具体地域不明。公刘居豳,在今天陕西旬邑、彬州一带。在这里周人开垦田地、营建房屋,并确立了一套举行祭祀、宴会的礼仪。我们今天所说的“京”“京师”就源自公刘时代对国都的称谓(见《诗经·公刘》)。在商王武丁时期,周成了商的封国。公亶父(后来被追尊为周太王)时,为避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扰,率领族人迁徙到了周原,即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到了周原之后,周族的政治设施有了长足发展。王宫设皋门、应门,国都设宗庙、社稷都是这个时候才有的。到了周文王时,为了与商争夺天下,将国都东迁,作邑于丰,在今西安西南的沣河西岸。至武王都镐,剪灭了商朝。

目前,学术界一般把西周正式建立之前的时期称为先周,把武王灭商之前姬周族的文化称为先周文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就在陕西西部的宝鸡,发掘了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这是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先周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先周考古取得了重大收获。其中重要的有:宝鸡斗鸡台瓦鬲墓类型遗存、长武碾子坡文化遗存、刘家姜戎墓文化遗存、郑家坡文化遗存、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等。这些遗址大都存在于早期周人生活的区域,时间上也大致与周人生活历史相当,然而究竟哪一种是周人创造的,在考古学家中间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大家关注最多的是碾子坡和郑家坡两类文化遗存。

碾子坡类遗存分布在泾水上游,东界泾河,西到甘肃平凉,南近岐山。主要遗址除了碾子坡外,还有陕西彬州断泾、麟游蔡家河和园子坪,甘肃平凉庙庄,等。碾子坡遗址位于陕西长武县冉店乡碾子坡村。1980-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开展了11次钻探和发掘,发掘面积7023平方米,发现了许多居住遗址、陶窑和墓葬,以及数量众多的陶器等遗物。
在碾子坡遗址中的多处房屋基址和灰坑的壁龛中都发现了已经炭化了的粮食,经过专家鉴定,是没有去皮的炭化高粱。高粱又名蜀黍、秫秫、芦粟、茭子、木稷,一般认为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已经有5000年了,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


鬲是我国史前到商周时期重要的炊煮用器。其基本造型为圆形体,有三个空足。高领袋足鬲的特点是三个乳状的足,主要分布在商周时期的关中西部,是碾子坡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物。

郑家坡类遗存主要分布在关中西部,以漆水河下游最为密集。主要遗址除了郑家坡外,还有陕西岐山贺家村、彬州下孟村、耀州丁家沟、凤翔西村、扶风壹家堡和北吕、武功岸底,甘肃崇信于家湾,等。





郑家坡遗址位于武功县武功镇的漆水河东岸。1981-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很多房址、陶窑、窖穴等遗迹;1986年又发现了墓葬区并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并在遗址分布范围内的尚家坡村采集到铜鼎、铜甗、铜杯三件重要的青铜器。这三件青铜器虽然造型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商人使用的青铜器基本一致,但铸造较为粗糙。很多人将它们与周人联系起来,成为研究早期周人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以往大家多认为在古公亶父迁岐之前,周是非常落后的民族。然而通过对先周文化遗存的研究,很多人都改变了看法,相信在先周时期姬周族就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
武则天孙女墓被意外考古发现,专家从墓志中分析出一个天大秘密
永泰公主墓考古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大唐历史上,17岁永泰公主之死最令人惋惜,唐书记载,其因“仵张易之,为武后所杀”。永泰公主是武则天的亲孙女、唐中宗和韦皇后生的女儿。上世纪六十年代,永泰公主的墓被意外考古发现了,从中出土了一方墓志,让其死因出现新说,分析认为非被杀,而是难道产死。真是这样吗?这篇文章就来说说这事情。(永泰公主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50:580000这座帝王陵反盗墓相当成功,日本人挖三个月,都没能找到地宫在哪
日本人挖三个月未找到辽祖陵地宫上篇《日本最想盗的中国帝王陵》一文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兴趣。这篇把网友关心的问题交代一下:日本人盗辽祖陵得手了吗?图:辽祖陵遗址附近的石棚,传是辽太祖下葬时的停尸房图:辽祖陵遗址附近的石棚,传是辽太祖下葬时的停尸房图:辽祖陵遗址所在山貌形势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03:400000考古学员实习时从一战国墓填土中发现一具人骨,真相难解
洛阳烧沟附近战国墓发现不解之谜本文作者倪方六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周边历代墓葬丰富,特别是城北的邙山,到处是古墓。唐诗人王建《北邙行》诗开头即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沈佺期《邙山》一诗亦称:“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因为邙山墓多,古今盗墓者都盯上了这里。不只盗墓者喜欢光顾邙山,这里也是重要的考古实习基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41:200000专家一脚触发墓穴机关 居然意外发现重宝(古墓重宝)
触发机关后墙壁倒塌漏出青铜牛。考古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也是我国高度重视的事业。但是,很多人经常把考古工作和盗墓混为一谈,因为他们认为两者都从事挖墓和盗墓,没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考古是为了保护和研究古墓,考古工作只有在古墓遭到破坏和威胁时才会进行,而盗墓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无忌惮地倒卖文物和破坏古墓,这是完全不同的。皇家墓穴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3:34:000004郭俩:上古国家与文明研究中年代学方法的反思
本文原载于《南方文物》2016年4期,感谢本文作者郭立新、郭静云授权刊发。本次编发时省略了注释和参考文献。若有参考或引用,务请注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12:0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