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陶瓷工艺兴盛,窑场遍布各地,制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这五大名窑瓷的品相优美,传世数量稀少,地位十分崇高。笔者先依个人多年的实物经验将其特徵表列如下,再从胎土釉料、造型纹饰及烧造工艺等角度,介绍各窑的特色。

1.汝窑

全器满釉,釉色天青,布满细小开片,圈足内底有芝麻点般的支钉痕迹。图片来源:《故宫宋瓷图录-汝窑 官窑 钧窑》,图10。
汝窑位于河南,因旧属汝洲而得名,原本是民间窑场,北宋晚期被选定为官窑,故有汝官窑和汝民窑之分,而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即是汝官窑制品。汝窑产品有碗、盘、瓶、洗、钵、盏、尊及水仙盆等品类,胎体略厚,呈色灰黄,故有「香灰胎」之称。表面釉层较薄,釉色有天青、粉青、天蓝及月白之别,以天青色为主,精品者多施满釉,采支钉法烧造。例如本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北宋汝窑莲花式碗,造型犹如盛开的莲花,口沿微敞,器壁做成十瓣式的花形,腹底略收,具有圈足,全器施满青釉,釉色天青,布满细小开片。圈足内底有五枚细小的支钉痕,造型、釉色呈现典雅静谧之美,是汝官窑的典型特徵。
2.定窑

胎质白而坚致,釉色牙白莹润,胎体以划花莲纹装饰,刻纹轻浅流畅,风格优雅。图片来源:《故宫宋瓷图录-定窑 定窑型》,图11。
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燕山村一带,因旧属定州而得名,原本是生产民间用品的窑场,北宋时期达到鼎盛,获选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定窑的产品有白瓷、黑釉、酱釉、绿釉、黄釉及红釉等等,以白瓷最着名,造型包含碗、盘、瓶、枕等品类,胎质白而坚硬,釉色莹润,常用印花和划花装饰。例如本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定窑白瓷瓶,造型呈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之状,表面刻划莲花纹,刻纹轻浅如书画一般流畅自然,釉色白中闪黄,质感柔和,透明度高,故能显露胎体刻印的花纹。定窑白瓷常因施釉不均而有「泪痕」现象,碗盘等器皿采覆烧法烧制,口沿露胎无釉,俗称「芒口」,是最显着的特徵。
3. 官窑

造型模仿古代青铜器,釉色粉青,开片较大,因胎土含铁量多,有「紫口铁足」现象。图片来源:《故宫宋瓷图录-汝窑 官窑 钧窑》,图28。
官窑是宋代官府开设的窑场,北宋官窑窑址位于汴京(河南省开封县),南宋官窑则有「修内司」和「郊坛下」二种传称,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浙江省凤凰山发现郊坛下官窑及老虎洞修内司官窑的窑址,收获颇为丰富。宋代官窑以青瓷为主,产品包含碗、盘、炉、尊、洗、瓶及盏托等等,其中有不少模仿古代陶器、玉器或青铜的造型。例如本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官窑青瓷贯耳穿带壶,壶口呈方形,颈部短,肩部斜溜,腹部外扩而圆鼓,器底有椭方形圈足,颈肩两侧附加管状双耳,就是模仿早期青铜器的形制。壶体表面施青釉,釉色乳浊粉青,开片大小不均,由于胎土含铁量较多,壶口和贯耳顶端釉层较薄处略呈紫色,圈足底部则因露胎而呈深褐色,是官窑器典型的「紫口铁足」现象。
4.哥窑

口沿包镶金属圈,釉色灰青,布满粗细相间、深浅互见的开片,俗称「金丝铁线」。图片来源:《故宫宋瓷图录-龙泉窑 哥窑 及其他各窑》,图56。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里最神秘的窑场,元代以来传说不少,但是窑址至今不详,因此目前所见的哥窑作品以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为主,没有考古出土物可资参考。哥窑产品属于青瓷系,器形有碟、碗、瓶、罐、炉、洗等品类,胎体有厚薄之分,胎质呈色黑或灰黑,可见铁质含量较高,所以也有「紫口铁足」现象,表面釉色乳浊,以灰青、天青或月白色为主,器表布满开片。本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哥窑花口碗,碗口呈葵花形,口沿包覆金属圈,釉色灰青,布满粗细相间的开片,大开片呈黑褐色,有如铁线,小开片呈米黄色,仿佛金丝,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的特色。
5.钧窑

此器釉厚乳浊,呈色天蓝,盘口因流釉而露胎,是宋代钧窑的特色之一。图片来源:《故宫宋瓷图录-汝窑 官窑 钧窑》,图68。
钧窑的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此窑创烧于北宋时期,南宋一度式微,直到金元时期再度兴盛,故有「宋钧」、「元钧」之别。宋钧的器形有花盆、碗、盘、瓶等品类,釉层厚而乳浊,因为釉料之内含有不同着色剂之故,经窑火烧造后产生天蓝、天青、月白及青中夹杂紫红斑等色彩。例如本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盘,此器呈四瓣海棠状,表面施天蓝色釉,釉面厚而乳浊,盘口因流釉而露胎,是宋钧常见的现象。此外,由于釉料中的元素比重不同,受热时产生上下流动而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也是宋代钧窑的特徵。
宋代五大名窑以优雅的器形和釉色独步瓷坛,艺术成就享誉中外,值得仔细监赏与品味。
奥卡龙:最完整的阿贝力龙科恐龙(长4.3米/阿根廷出土)
一般来说,食肉恐龙都是独行侠,但也有例外,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奥卡龙,它是一种食肉恐龙,而且是群居的,在当时是许多食草恐龙的噩梦,一起去认识看看。奥卡龙基本资料奥卡龙是一种南美洲的小型食肉恐龙,它体长4.3米,与似鸵龙、锐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410位,生活在距今84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奥卡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8:13:010000兰州龙:牙齿最大的植食恐龙(最长14厘米/最宽7厘米)
兰州龙是一种禽龙类恐龙,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发现的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单单是一颗牙齿最长就可以达到14厘米。当然它的体型也非常硕大,体长可达10米左右,属于大型恐龙之一,诞生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初期,因第一批化石出土于中国甘肃省的兰州而得名。兰州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0:20:250000梁云、王璐:论东汉帝陵形制的渊源
汉由光武帝刘秀建立,历时196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风气较西汉发生了很大变化。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中国之文化,有一大转变,在乎两汉之间”。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云“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多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注意到两汉开国者的不同风貌。余英时先生还由此阐述了两汉政权建立时社会背景的差异。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34:310000查摩西斯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长2米/距今6500万年前)
在恐龙时代,存在最多的就是食草恐龙,它们遍布整个地球。而在这其中,大家熟知的有腕龙、剑龙等,更多的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比如今天要介绍的查摩西斯龙,它体长2米,是种小型、二足植食性恐龙,生活于6500万年前的欧洲,一起去认识看看。查摩西斯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4:39:150004北京十三陵当地村民偷盗明长陵大殿,锯断珍贵木构件,事发何时?
民国对明十三陵的保护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华帝陵中,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保护是最好的,除了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被考古发掘外,大都是完好的,未遭盗掘。即便在南京、北平沦陷后,日本人也没有破坏明陵,这实在是奇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04:5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