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上实力不要太牛,哪项技术现代美军也不会用?
原题:古代中国的海上实力有多强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篇文章说了古代盗墓话题,传盗墓时带黑驴蹄子能对付复活僵尸,当然《鬼吹灯》等盗墓小说所写内容是不靠谱的,这篇文章来说点靠谱的,让大家为古代的中国自豪一番!
近期,中国南海气氛紧张!美军罗斯福号航母编队,带着美国海军现役最重要的整合式水面舰艇——“拉森”号导弹驱逐舰和“诺曼底”号巡洋舰,在中国南海兴风作浪。面对海上实力强大、世界第一的美国海军,中国发出了严正交涉和警告,强烈抗议美国的搅局行径。

图:美国“罗斯福”号航母上的舰载机群

图:图:美国“罗斯福”号航母,带着两艘宙斯盾舰在中国南海海域活动

图:美国“提康德罗加”级CG-60“诺曼底”号导弹巡洋舰

图: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
穿越一下,如果时光退回到2000年前,情况会如何?恐怕美国人绝对不敢到中国家门口撒野,那时的中国海上实力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即使回到300年前,中国的海上实力也是十分强大的,哪有美国人的事!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中国舰船制造水平和海上航行本领都领先全球,不要太牛!其中以汉、唐、宋、明时期最为辉煌,只是近百年落后了。那么,中国古代的海上实力到底有多么强大?这篇文章就来说这事。
中国人发明了原始卫星模式的少引定位系统,还最早绘出南海诸岛的航。
古代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海上强国,与中国古人在航海技术上最先取得突破是分不开的。
如舵、橹、锚、帆、船坞、罗盘、轮船、螺旋桨……这些与航海有关的硬件和技术,均是中国古人率先创造和发明的。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古人还发明了古版卫星海上导航定位系统——“牵星术”。此项技术就是现代美国海军也不掌握,不会用,离开了GPS,美军就瞎了!

图:用牵星板观星原理图
牵星术,俗称“过洋牵星”,这项发明与指南针一样了不起。其功能相当于现代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但不需要成本高昂的卫星和终端电子设备,仅借助于一块小木板,利用宇宙固有星体,就能完成船舶的海上定位和导航。
这在当年及以后很长时间,都是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外国人根本不懂,懂也不会用,而时称“火长”的船长们人人都擅此术。

图:火长观星图
这块小木板,被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们称为“牵星板”。牵星板十分简单,呈正方形,共有12块。最大的一块边长约明尺七寸七分,相当于24厘米,称作“十二指”;依次为“十一指”、“十指”、“九指”……“一指”;每块板边长相应递减2厘米,“一指”最小,边长为2厘米。
板的中心穿一根约72厘米长的绳子,使用时,左手拿着木板,右手牵着那根拉直的小绳子,眼睛顺着右手的绳端向木板看去,使木板的上边缘对准星体,下边缘对准海平线。此时使用的牵星板是几指,星体的高度就是几指。“指”是古代观测星体高度的单位,一指约合1度34'左右。
测出星体高度后,对照《过洋牵星图》上标示的数据,便能定出船舶在海上的位置。如果观测的指数与图上无出入,说明船未偏离航线,否则就要进行修正。
与“牵星图”一样的航海必备工具之一,是“航海图”。
中国最早绘出一张航海图,就是南海诸岛的海图,这又是中国牛X的地方。此书成书于十三世纪初年、由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撰的《诸蕃志》中,便曾提到过此图。

图:郑和航海图(局部)
现在可以看到的中国最早一张航海图是《郑和航海图》。此图为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船队最后一次下西洋所用航海图,一直画到非洲东海岸,与现代卫星定位系统绘制出的航海图一样准确。
秦始皇批准世界上最早海上远航活动,汉代时中国人已周游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洋大国。但一个国家海上实力有多强,要看他能走多远。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古人的海上活动,至少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春秋时期的齐国、吴国、越国都是诸侯国中的海上强国,其中位于今山东境内的齐国最具实力,被称为“海王之国”。从《说范·正谏篇》反映的信息来看,当年齐景公还喜欢海上旅行,曾“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
秦汉时期,是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古代中国第一波航海热潮。

图:日本新宫徐福墓园刻“东渡图”
秦始皇时代,中国海洋大国已相当发达。秦始皇批准,并实施了世界上最早海上远航活动,这又是当时世界各国做不到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期间,便曾乘海船巡海。影响最大的,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带足了三年海上吃、穿、用物资,寻找长生“不老药”。
此举便是当时中国海上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如果无此航海本事,秦始皇也不会相信徐福这名术士的一番话。考古推论,徐福最后去了日本,日本新宫市内有一座徐福墓,前些年日本境内还发现了徐福子孙之墓。据分析,目前的不少日本人,都是徐福及其随员的后代。

图:日本新宮徐福墓园
如今史学界不少人仍将东渡日本的徐福,视为一名忽悠秦始皇的江湖骗子。其实徐福是中国史书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位远洋航海家,其寻找“不老药”的动作,实是一场远洋航海活动,史学界应给其以新的历史评价。
在200年后的汉武帝时期,中国已拥有时全球最为强大的远航船队。这回,航行的地方更远。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秦汉时中国古人已远航印度洋,到达了“已程不国”,此即今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并在此地与经红海过来的黎轩国(古罗马帝国)进行贸易,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其实在西汉时就已出现。其中的“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就跟着西汉时中国人的海上活动走的。
春秋时已有“战列舰”大冀船,吴国建成完整“战舰编队”。
现代海上强国标志之一,是拥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这类超大排水量的海上巨型舰船,在古代,其实也是这样,拥有强大的水上战舰,那才叫真的强大,不要太牛。
春秋战国时期,东临大海的吴国便拥有当时世界上最整齐、形式类似于今天美国航母作战群模式的战舰编队。如果当时有美国,他们只能跑到中国来学习!
据《越绝书》记载,时吴国的“海军总司令”是伍子胥。有一次,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汇报战舰系列和时称水军的水上作战部队的训练情况时称,吴国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水军训练办法参考陆军步兵(陵军)的“车战法”。

图:古代战舰之楼船

图:古代战舰之蒙冲

图:古代战舰之游艇
对比分析发现——
大冀船类似当于当时陆军大型装备“重车”,相当于现代海军的主力战列舰;
小冀船则如陆军的“轻车”,航速很快,相当于现代驱逐舰;
突冒船如陆军攻城的“冲车”,相当于现代攻击舰;
楼船船身高大,方便观察敌情,如陆军的“楼车”,相当于现代的指挥旗舰;
桥舡如陆军的骑兵,是一种轻型战船,相当于现代冲锋舟、登陆艇……
吴国还有一种叫“艅蝗”的重型战船,比大冀般还大。到秦代时,此种战船被称为“巨舸”。上述这些不同功能的战船,组成了吴国庞大的战舰编队。
下面文章将继续聊古代中国的海上实力。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梁漱溟: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
研究问题必须具有的态度,大概可分三点来说:(一)要有一个追求不放松的态度。不追求则很容易只看见一些广泛的材料,而不能把握其要点。凡能把握问题所在者必能追求不已。譬如我讲话好绕大圈子,实则我没有法子不绕大圈子。因追求乃能辗转深入而探到问题的根本。等到讲话时就仿佛绕圈子了。0000特狈路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化石只有牙齿/体型未知)
在地球上,目前发现并命名的恐龙有700多种,但在这里面还有很多因为化石的缺失,只取了名字,并没有推测出其体型,比如特狈路龙,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特狈路龙基本资料体型:特狈路龙是一种欧洲的小型食草性恐龙,食物为植物的嫩叶和根茎,因为化石只有牙齿,所以无法推测其体长,其体型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暂列710位,生活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5:21:310001咸阳出土2千年前汉墓群居然挖出一个神秘的太医墓(汉代墓群)
咸阳出土2千年前汉代墓群大多都是宫廷太医。在我国陕西咸阳在进行考古勘探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墓葬群,而这个墓葬群当时被称之为巨型墓葬群,因为这个墓葬群的面积让人难以想象,足足有18万㎡,几乎可以相当于一个鸟巢的面积了。在这里面有着一百多个墓坑,埋葬的人超过了无比人,在经过鉴定之后,发现里面大多数被埋葬的都是宫廷太医。陪葬品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3:20:31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39:230000老人看童书是什么感觉?我最近读了一本这样的书
【书评】“老人”看童书是什么感觉?本文作者倪方六已过了“六一儿童节。最近收到友人寄赠的一套作品,一看却是“童书”,书名叫《米娅当家》。这对已进入“老年”的我来说,很意外,觉得有趣。我平常阅读的全是文史类、工具书,翻一下这书书,倒是轻松,还勾起了我的“小时候”,我的芳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15:28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