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盗墓出土宝物如何出手?这里面有一秘密渠道和一神秘人物
原题:民国盗墓产业链的形成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人玩收藏,千百年来是在圈内玩,古玩珍宝的价值再高,人们再喜欢消费,只能算是“内需”。但是到了清末,情况完全改变了:国门洞开,洋人入侵,以三代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古物,一下子为国际玩家所认识,价值凸现,价格陡高,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外需”。
这股“外需”应该是现代经济学上所谓的刚性需求,当时墓里挖出的东西不只是能卖钱了,而且能“卖大价钱”。“价值规律”原理,在盗墓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能赚钱,什么都敢干。

图:青铜皿方罍,曾流落美国,后中国花高价买回
时人笔记称,民国时“古物出口络绎不绝,动辄数十箱之多”。所以,民国文物收藏与交易的最主要特征,是国际出口和走私。(目前流散在美国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少说也有上千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国时期从中国出去的。)国际买家的出现,让民国时期“产、供、销”一条龙的盗墓产业链初步成型,并趋于成熟,成为当代盗墓的范本。
有人说,盗墓产业链上的“产、供、销”一条龙,是1980年以后才有的事情,这是一种误会,它实际始自民国。这是一条秘密的渠道,产业链上有“小链”和“大链”之分。前者“销”的终端在国内,后者则在国外,也更为诡异和复杂。
以“大链”来说——
“产”,就是链条上第一环节——盗墓,主体是盗墓贼,在洛阳一带则实行“公司化盗墓”,有能力、有势力的盗墓贼成立“盗墓公司”,拉伙入股,是一种新型的“搭班子”形式(详见笔者另著《民国盗墓史·秘术卷》)。

图:周公东征青铜方鼎,流落美国
“供”,就是国内文物市场的交易行为,处于交易的中间环节——主体是国内古玩商,也是盗墓活动事实上的组织策划者。
“销”,则是倒卖走私,进行国际交易,最终被国外博物馆、学术机构和买家收藏——主体是财大气粗的国际买家。
1922年(民国十一年)出版的《上海指南》称:“外人蓄意收集中国古物,国人营之者亦多销行外国,可得厚利。”
这“国人”与“外人”是互相勾结起来的,处于链条上的不同位置,是“供”与“销”的关系。如1933年 (民国二十二年)发生的安徽寿县朱家集李家孤堆楚王墓被盗事件,闻讯而来的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各地古玩商,直接守候在工地上,东西刚挖出土,便让古玩商抢购了,然后再转手卖给国际买家。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不少古玩商给盗墓贼加大刺激的筹码,鼓励他们盗墓。据著名金石家商承祚所记,民国时期,在长沙一带,古玩商直接“下基层”,与一个个土夫子接触,打听他们是否挖到秦墓,如果挖到这样的墓,便“争贻多金以诱惑,动其盗墓之心”。










图:中国文物大量流失国外,上面一组图片是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国宝级文物,专设中国馆对外展出

图: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国宝级文物藏,图为该馆镇之宝商代双羊青铜尊

图: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国宝级文物藏,图为先秦晋国青铜壶

图: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国宝级文物藏,图为商代龙虎纹青铜尊
在国际买家中,英、美、法、德、加拿大、日本等国文物贩子很活跃,尤以日本人为最。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至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南京文物市场的畸形繁荣,其主要消费对象之一就是日本人。不论是侵华前,还是侵华后,日本人对中国文物都有特殊的兴趣,除了前面提到的盗掘以外,就是在中国实施骗买。
如早在1923年(民国十二年),日本人便在陕西成立了“日信银行陕西支部”,派遣中川、野口三郎、恩田、申子田等人,协同日本大仓、高桥、三井等洋行职员先后数次到陕西,以收买棉花、油料、蚕丝等经济作物为借口,秘密收购中国文物。然后将廉价购得的佛像、铜器、陶器以及三彩、瓦当、拓本等中国文物经汉口,一批批运回日本,导致西安古玩市场一段时间内,“秦汉瓦当遂为缺货,汉唐陶俑价位一跃攀升”。
由于欧美人对中国文物的青睐,许多中国古玩商改做“洋庄”生意,滋养了一批国际文物贩子,发了大财。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国家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而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守数据统计来算,中国流失的重要文物仍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这些国宝的流失,除了被侵略者抢走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由文物贩子倒卖出去的。

图:卢芹斋——中国最大的国际文物贩子。
民国时国宝大量外流,除了有一秘密的渠道和成熟的销售链条外,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人物,他就是卢芹斋。
卢芹斋当年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人物,系民国时期国际文物贩子中的大鳄,民国许多重大盗墓、盗宝活动中出土宝物的流失,都与他有直接关系。据文物圈估算,目前存于海外的中国文物,约有一半是经过卢芹斋的手倒卖出去的。
卢芹斋,亦称卢钦斋,1880年(光绪六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卢家渡。早年以做金石生意为主,李世民陵墓前“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便是他与北京古玩商赵鹤舫联手,捶碎后于1914年(民国三年)装箱运到国外,以15万美元卖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幸好其余4件石刻被海关扣留,运回西安,不然也被他卖了。现在,这4件原件均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

图: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图:昭陵六骏之拳毛騧
卢芹斋的发迹颇富传奇色彩,至今是个谜。20世纪初,卢芹斋由上海漂泊到巴黎(后加入法国籍)。据说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他在大清帝国驻法国的大使馆经人介绍与其老乡、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相遇。异国见老乡,更有一番特别风味。两人一见如故,张静江建议卢芹斋做法中贸易,开一个古玩行,他可以参股协助。后来卢芹斋果然与张静江的父亲合伙,做起了中国古玩生意,这是典型的保护伞庇护下的“官倒”。
再后来,卢芹斋与上文提到的吴启周,联合成立了“卢吴古玩公司”,专门向欧美国家倒卖中国珍贵文物。卢芹斋坐镇巴黎销货,吴启周在国内“搂货”,吴启周的外甥叶叔重负责“押运”,坐着飞机来回送货,联络接应。

图:卢芹斋的法国巴黎的“红楼”,是倒卖中国文物在大本营
美国著名的Life杂志,曾专访和拍摄过卢芹斋倒出的文物。下面为该杂志拍摄的一组图片























上面图中所有中国文物,都是芦芹斋的卢吴公司倒出去的,其数量之大,等级之高非常人可以想像的。至于其文物价值和在市场的价格,根本就是难以估计。
晚年的卢芹斋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给中国文物带来的巨大损失,曾写道:“我的确感到非常羞辱,因为我是这些国宝流失的源头之一。”但他又认为,这些流失海外的国宝避免了战乱,得到了保护,为此感到幸运。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中国盗墓史惟一特例:盗墓者未被官府惩罚反被表扬,盗了谁的墓?
原题:奸相秦桧墓被记本文作者倪方六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官府及法律的严惩。但是,也有例外,明朝成化年间,南京江宁有一盗墓贼盗墓事发后,世人不只没有人指责他,还被“表扬”了,官府也对他作了从劲处罚。图:现代盗洞,相当专业——先横挖再竖掘这大概也是中国盗墓史的一桩判罚特例了,原来,盗墓贼盗的是大奸相秦桧的墓。秦桧死后葬江宁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7:03:210000追溯:湖人队史(七)约翰逊和伯德开启的黑白双雄年代
纵观NBA的历史,就是一部对抗的战争史,如果一定找出几对“宿敌”的话:其一,便是“篮球皇帝”张伯伦和凯尔特人军魂拉塞尔;其二,便是上世纪80年代东西对峙的“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伯德……之后可能还有科比和艾弗森,詹姆斯和杜兰特。旁观者起哄不止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3:00:500000刘家和 | 学术工作的基础问题:传统与创新
“科学创新需要这种张力,一方面熟谙传统,另一方面又对传统中的问题看得很深,偶像彻底破除。”学术工作的基础问题:传统与创新刘家和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17:570000刘庆柱;李毓芳: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
汉代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角度上说,汉族文化就是以汉代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汉代丧葬制度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制度是当时现实生活制度的缩影。西汉帝陵形制是汉代丧葬制度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同时,西汉帝陵陵区又是仿照汉代都城长安修筑的。因此,对西汉帝陵形制的研究,无疑将加深我们对当时社会历史的认识。0000对新考古学的认识及思考
一、新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和欧洲几乎是同时开始了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变革的浪潮,但是最先是在美国产生了“新考古学”。在具体阐述何为新考古学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新考古学产生的时代大背景及原因,明白为什么会在那个年代产生于美国。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7:30:19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