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集团军总司令调3个运输连挖宝,士兵不懂盗墓,棺被硬挖出来
李品仙寿春挖宝案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与党玉崐、孙殿英相比,驻扎在安徽境内的新桂系军阀李品仙盗墓,当时做得比较隐秘。李品仙盗掘的对象是位于古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楚幽王陵。

图:李品仙戎装照
但事情最后还是暴露了,搞得当时民国政坛内人人皆知,动静很大。后来之所以较少被提及,鲜为外界知道,可能是因事发于抗战时期,外界精力都集中在解救民族危机上了。
在抗日烽火连天之际,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候,肩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本该热血洒疆土,李品仙却指挥士兵去盗墓,发死人财,其行径实在可恶!
⊙地方专员提供挖宝线索
李品仙盗楚王墓时的身份,是国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李怎么会在抗战的紧要关头,打起盗墓主意的?原来,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冬,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就驻扎在寿县。时寿县专区军政事宜,悉归李品仙管辖,这给李的盗墓活动带来了方便。
李品仙盗掘楚王墓的起因,与党玉崐盗掘斗鸡台有相仿的地方,一开始也是当地人向李品仙秘密提供了当地的“宝物情报”,提供了挖宝线索。通风报信的人是谁?据查,此人是时寿县专员马吉第。

图:寿县古城城门
马吉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讨好驻在自己地盘上的第一号大人物李品仙。马吉第知道李品仙贪财,又喜欢玩古董,便投其所好,特意将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当地挖掘朱家集李三古堆的事情(详见《民国盗墓史·内幕卷》一书相关章节),向李品仙作了汇报,并且对李品仙说,下面还有不少古物,建议李品仙派人去挖。
马吉第的一番话果然引起了李品仙的极大兴趣。
民国人士称李品仙惯用非法手段攫取古物,但是他并没有贸然下手,而是使用他擅长的军事套路:先进行情报分析。李品仙和集团军参谋长何宣(保定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商量,决定先派亲信、集团军总部交际科科长邓峙一到朱家集查明情况后,再作决定。邓峙一唯命是从,接受了李品仙的特殊任务。

图:国军兄弟这是挖工事,还是挖宝?
邓峙一曾在1960年撰文,详述了李品仙当年盗墓的前前后后——
“第二天我便去到朱家集李三古堆所在地勘察,见那古堆的四周已挖成了一个约十丈宽的大圈,周围成了一个大濠塘,塘里的水有一丈多深。当时向附近的居民了解那古堆的情况,果然和马吉第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
⊙调三个运输连前去挖宝
邓峙一回到司令部后,把其所见所闻如实报告给了李品仙和何宣二人。掌握了准确“情报”的李品仙,决定发兵,派邓峙一率领三个运输连,前去盗墓挖宝。

图:国军运输连,图为途中修车场景(与本文无关)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人生规则”在盗墓贼中间要改一下:“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也要有。”邓峙一是李品仙的心腹,参谋长何宣担心邓峙一将来对他隐瞒宝物实情,于是派出了自己的侍从副官、湖南益阳老乡傅笃生一同前去,安插进心腹参与盗墓行动。表面上说是协助邓峙一,真实的意图各自心里都明白。
邓峙一、傅笃生二人率领三个运输连到达了朱家集,驻扎于李三古堆附近。
古堆就是古墓,当地人习惯将墓说成“堆”,就与陕西人将墓说成“坑”一样。此古堆在李品仙决定盗墓之前,曾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先后两次被当地人盗掘,寿县专员马吉第向李品仙提供挖宝线索,就是这么回事。

图:现代考古中,青铜品出土现场
因为前两次盗掘,现场留下了一个直径达十丈的大水塘,积水深有一丈多。邓峙一决定,先将塘里的积水排干。李三古堆的水塘是死水,只要连续排,不愁水塘不见底。
于是,在到朱家集的第二天,邓峙一便派人从当地农民家里借了十多架水车,连续抽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把积水排干了。
但是,水干了,意外情况却出现了。原来,古堆四周的泥土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当年营建墓穴时的人工合成土。这些土的胶性很重,经过水长时间浸泡,变成了比烂泥还烂的胶汁,十分难弄。
怎么办?邓峙一到底是当兵出身,不能围攻就直捣黄龙。他命令手下直接从古堆中心往下挖,直奔墓穴——改变将古堆四周泥土逐渐挖掉的原有思路。
此墓距地表少说也有30米深。向下挖到一丈多深时,土层又不一样了,像铁砂一样,非常坚硬。坚硬到什么程度呢?能把铁锛都折断。好不容易挖掉“铁砂层”后,再向下挖一尺多深,碰到一些像白泥一样的土,但又不是普通的白泥。

图:先秦古墓考古现场,白膏泥已发黑
这种土就是盗墓时常遇到的“白膏泥”,是人工制造的,如果干燥后拿起一小块,手指用力一研,这些白土便成了粉末,这是古代等级较高的古墓中的常用封土。
“白膏泥”的防渗水性能优良,一般堆积在墓葬最核心的地方,将棺材四周严密地围住,泥层越厚,防渗效果越好。有经验的盗墓贼知道,如果见到白膏泥,说明离棺材比较近了。
后来考证,李三古堆是楚王墓。这种王侯大墓级别规格很高。所以白膏泥堆积得很厚,从“铁砂层”向下挖了十多丈深,竟然全是这种泥土。这种土也不比“铁砂层”好挖,初时很软,但一经风干便十分坚硬。
这些士兵毕竟不是专业盗墓的,挖战壕有一手,但盗墓还嫩点,费了很大的精气。挖光白膏泥后,终于见到楚王的巨大棺椁……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非洲挖出明代古墓 600多年前的古人 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帕泰岛的华人墓葬和岛上的华人后代,是我国古代航海活动的一个见证。据考古发现,这些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人。那么这些明朝水手是怎么到达帕泰岛的呢?这一切都源于当时我国的航海技术和实力。我要新鲜事2023-04-25 20:35:420000早读·日课||No.3
论语(钱穆新解)学而篇第一(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悦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白话试译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四)0000地下文物看陕西:西周封国出土青铜器
武王克商以后,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治,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很多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都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很多诸侯国。被分封之人要对周天子尽纳贡朝觐、出兵和救助王畿等义务。这种由上而下、兼顾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分封制,不但明确了上下、尊卑的臣属关系,强化了天子的绝对权威,而且能使各级统治者较稳妥安定地限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这一创新性的制度无疑对加强周王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3:12:310000李济: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建筑在现代考古学与民族学组织的田野工作所搜集的材料上。要了解新基础的性质,我们应该先检査一次旧基础的结构。由北宋到清末,中国的古器物学家有过不少的辉煌成绩;但是很显然,假如我们墨守传统的方法做下去,这门学业的前途,就显得没有多少路可走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原因。让我把八百年来古器物学在中国进展的情形,先做一番概括的说明。0001似鳄龙:非洲大型食肉恐龙(长11米/有类似鳄鱼的嘴巴)
在目前已发现的700多种恐龙中,科学家发现里面有些恐龙的长相与现在很多动物相似,比如似鳄龙,它的嘴巴真的跟现在的鳄鱼长的一样,它也因此而得名,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似鳄龙基本资料体型:似鳄龙是一种非洲的大型食肉恐龙,它体长11米,与皮尔逖龙、上游永川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147位,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2:22:3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