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民挖到一样东西,与楚怀王有关,毛主席安徽视察时特去看了
青铜错金鄂君启节传奇
文∕ 周德秀、倪方六
规格: 舟节,长31厘米,有错金铭文9行163字,为水路通行证; 车节,长29.6厘米,有错金铭文9行154字,为陆路通行证
收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车节、舟节各一件; 安徽省博物馆藏有舟节一件、车节2两件

(舟节)
其铭文均错金篆书,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和车节的过程,并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
古往今来,无论是人员流通还是贸易往来都需要一定的通行凭证,明清有通关文牒,现代有护照,是我们出远门最便利的资源。其实中国通行证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因为那时就已经有了关检机构和制度,不过有实物为凭证的现有最早的通行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名为“青铜错金鄂君启节”的国宝级文物。

(车节)
与之埋藏于地下愈千年的庄严沉静历史相比,它的出土过程就显得很随意了。
1957年4月,安徽寿县两位农民为了修复九里圩护堤去邱家花园取土,无意中挖出了四个金灿灿类似竹节的东西,虽然不能辨得是什么,但还好把它们带回了家。
让这两位农民大吃了一惊的是,没想到这东西还是个宝贝,就在年底,被市文物普查工作队识得,鉴定它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后来被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馆内。翌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工作时,特去博物馆参观,仔细辨别上面的文字,赞叹不已。

(毛泽东参观情形)
1960年,在寿县附近的蒙城县,文物工作者又征集到一枚“舟节”。至此,已有5件青铜错金鄂君启节现世。
但事实上,据历史考证,青铜错金鄂君启节本该有5对,共10件,如果齐聚于此,该是多珍贵的极品啊。尽管如此,青铜错金鄂君启节的出土还是震惊了整个考古界,轰动一时。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得到消息时感叹“真是如获至宝啊”,在此前后,还有商承祚、于省吾、谭其骧、黄盛璋、裘锡圭等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都对金节报以极大地兴趣,发表过多篇研究、考释鄂君启金节的论文。甚至一些日本学者也对鄂君启金节倾注了很多目光,还来中国和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青铜错金鄂君启节,如名所示,为青铜铸造,带有错金文艺铸成的文字,形似剖开的竹节。“节’是古时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就形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竹子做成的,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

(虎节)
它在中国古代交通运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礼·地官·掌节》中说:“凡通天下者,必有节傅辅之,无节者几则不达。也就是说,没有这个东西,几乎寸步难行。据说,当年唐朝玄奘和尚去印度取经回来时,就是因为申请不到这种名为“过所”的证件而在边境滞留了三年。
战国时期,节有金节和竹节两种,国君直接颁发的都是金节,司关颁发的专为行商所用的是竹节。不过,在那个森严的等级分明时代,人有贵贱,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获得“节”的,更何况是带有“金银丝镶嵌文字”的青铜节。 那么这个“青铜错金鄂君启节”到底是谁的呢?他做了什么,让上位者把这么珍贵的节颁发给他?

(楚怀王,现代影视形象)
根据铭文记载,其铸造准确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是怀王颁发给封地君主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 公元前32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中晚期,那时楚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方五千里,城邑数百座。“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
至于鄂的具体地望,学术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论。学术界的主流意见坚持东鄂说,不过考古界普遍认为的是郭沫若、谭其骧、黄盛璋等考古学家先生考证的湖北鄂州一带。楚国在许多城邑的出入口处都设有水陆关卡,委税官驻守,负责征收过往商队的税款,称之为关市税,它与军赋、地租、田赋一起,构成楚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持有这东西不只不收过路费,货物还能够免税,这种待遇可不是所有贵族都有的,可见在古代也有特权!

(古代豪车)
这才是真正的"中原"
【编者按】上古时期的“中原”到底在哪里,它与后世所谓的“中原”概念是否相同?不妨听听郭静云老师和郭立新老师是如何与同学们讨论的吧。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32:590000古墓中发现超短裙 难道古代如此开放(超短裙)
在古墓里发现的超短裙,可以印证南宋时期的民风开放。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福建的一个学校在修建宿舍的时候,意外之下挖到了一座古墓,专家们在进入到这座古墓之后,也确实发现了不少的文物。从这个古墓可以发现,墓穴主人的身份是比较高的,但是也让专家们发现了一些不得了的东西,其中最引人争议的就是一件超短裙。超短裙我要新鲜事2023-12-14 19:05:250000NBA全明星赛编年史:1958鹰王MVP,指环王首秀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28:360002赵世瑜|旧史料与新解读: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再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刮起了一股追求新史料之风,这在社会史研究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是区域社会史或历史人类学研究对民间文献的重视,即新的研究旨趣或新的研究取向导致了对以往利用较少的史料文类的关注。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