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考古发现令人难以置信,原始人家的粮仓里竟藏一百多吨稻谷
先秦人喜欢吃什么饭?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说了,中国人种植进口水稻,吃进口大米的事情。那么,中国人何时吃上米饭的呢,有什么风俗?这篇就来与“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的读者聊这个事情——
米与麦一样,都是古今中国人的主食。
中国人吃米饭的历史相当悠远。1973年在浙江余姚境内河姆渡遗址上,曾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人家的粮库里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经碳14测定,这批稻谷距今有7000年,籼稻、粳稻都有,且属人工栽培。

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

据公开的考古报告,出土时这些稻谷与刚入库的新稻一样,颜色鲜黄,外形完好,甚至可以看到颖壳上的隆脉和稃毛,有的稻谷还与枝叶共存。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为同期遗址所罕见。另外,在遗址上的灰烬堆积层中,还发现了炭化的谷粒。更有趣的是,在不少陶釜内底部,还留有烧焦的“锅巴”。
随后在与河姆渡相同地域的浙江嘉兴市马家浜遗址、浙江杭州市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上都发现了稻谷,有的年代比河姆渡还早。这些考古发现说明,那时的中国人,或者说那时的中国南方人早已吃上大米了,并且是生活中的主食。

(河姆渡人煮饭用的陶釜)
其实,当时吃米饭的中国人已不限于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在以小麦为主的中原地区也吃上大米。
在河南安阳殷墟上便曾发现商代晚期稻谷遗存。史书的记载也证实,上古时中国北方人也吃米饭。《史记·夏本纪》有“令益与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大禹让舜帝的女婿益发给老百姓稻种,在低湿的田地种植,可见,当时地处中原的黄河中下游已种植水稻。
那么,早期中国人米的吃法和现在一样吗?差不多。普通人多吃米粥,最上档次的米饭应该是“蒸饭”。
蒸饭一直传到今天。但古人早期的蒸饭做法,与今稍有不同:先把米下锅中煮一下,等到半熟时再捞出来放进蒸锅(甑)中的箪子上,蒸熟。这种蒸饭在先秦时很流行,《诗经·大雅》中的《泂酌》一诗,开头就描写了时人做蒸饭的情形:“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意思是,远远的取那活水,那儿舀,这儿倒,蒸米饭真是好。

(古人蒸饭用的锅——陶甑)
诗中的“餴”,就是蒸饭的方法。这样的米蒸成饭后,米粒胀大高起,饭粒之间不粘,一粒是一粒,如果在现代,用来做饭团更合适。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吃得最多的米饭不再是蒸饭,而是一种“干饭”。这种干饭与现代一些地方将区别于粥的米饭说成的干饭,完全不一样,是真正的干饭——晒干没水份的饭。
秦汉时的干饭又称为“糒”。《说文解字》称,“糒,干也。”《释名·释饮食》说得更具体,“干饭,饭而曝干之也。”干饭的制作方法是: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当然,这种干饭并不一定要用大米来做,小麦也可以。
干饭做好后一般放在陶罐一类盛器中,随食随取。吃时把干饭投放进汤水中,这叫“飧”;如果是米与大豆一起制作出来的干饭,称为“糗”。因为糗与糒两种食物形态差不多,往往并称为“糗糒”。

(现代盖浇饭)
飧食,实际就是水泡饭,《说文解字》“食部”将之称为“水浇饭”,这与现代喜欢吃的“盖浇饭”不是一回事情,但在语境上有相通之妙。
干饭易于长期保存,携带和吃起来都很方便性,实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方便饭”。所以,干饭在汉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出行,人们往往将干饭随身携带,部队行军打仗,士兵也都带着干饭。

(古代稻谷加工图)
在居延发现的汉简中,有许多“糒”的记载。如有一版简上写着:“凡干饭廿一石八斗。”还有一版简上所记的米糒,竟然有231石之多。由此可见,干饭在秦汉人生活中消费量之大。
需要注意的是,干饭并不是一种上档次的美食,而是一种大众化的食物,有身份的人似乎不吃。汉末权贵隗嚣便为吃糗糒而羞愧,《后汉书·隗嚣传》记载,“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古人田间就食图,现代影视再现)
100多岁的洋娃娃女孩 世界上最漂亮的木乃伊(不腐女孩)
考古学家在西西里岛发现一个死去一百多年还很精致的木乃伊女孩。2010年,意大利考古队在西西里岛的一处古老墓穴中发现了它。当时一起盛放在墓穴中的还有很多其他木乃伊,但都已经腐败只有这个洋娃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很多考古人员误以为它是蜡像,但在现代仪器通过扫描后惊奇发现,小女孩的骨骼、五脏六腑都从未腐烂,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木乃伊女孩我要新鲜事2023-10-15 20:03:230002“云享城墙”——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价值传播路径新探索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25:060000公布暑校录取的部分情况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8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最新消息我们在公号后台及报名邮箱收到很多查询录取结果的讯息,为了不让报名者久等,现在公布部分情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07:210000新发现|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九峰山路古代遗迹的发掘收获
南京市浦口区九峰山路古代遗迹项目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环保产业园内,沿浦口九峰山东侧而建,北接浦口老山,西临滁河,全场2.1公里长的规划道路地带。为配合南京市浦口区环保产业园的基础道路建设,2020年起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地块进行了调查勘探、次年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执照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整个发掘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共清理墓葬201座和遗址2处。九峰山路项目航拍图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05:520001古代厕所如何保护男女隐私?防止凿墙偷窥的方法值得现代借鉴
古代厕所小考本文作者倪方六说到厕所,在古代有种叫法,如井屏、屎坑、溷、圊、厕、清、便所、毛司、灰圈、茅厕、茅坑、粪坑、雪隐、溷厕、厕溷、厕屋、厕轩等等,都是古人对厕所的不同叫法。古人戏称之为“五谷轮回之所”,现代人则雅称“卫生间”。(古代标准厕所)这些仅是叫法,古代厕所到底什么样的?谁见过?考古中还真的发现了不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04:460000